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2012年被赞誉为“MOOC元年”以来,MOOC开发与研究迎来它的第一个十年。十年里,作为特定时期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融合的结果,MOOC的地位、角色与作用,MOOC研究的议题、关切点与话语,都在悄然演进之中。

实践中,MOOC的兴起意味着远程教育乃至在线教育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也在完全意义上敲响了开放教育狂飙突进的擂鼓。在随后三年五载里,MOOC作为在线教育与在线学习的“集大成者”而备受瞩目,一度成为在线教育与在线学习的代名词,越是享有盛誉的大学、门户网站、出版社以及教育行业市场主体,越是积极参与MOOC的制作开发。然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速度和不断创新迭代的内在生命力,推动科教融合与教育技术创新日益深入走强,MOOC的先天优势很快被突破。

近五年间,随着人们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到来的预测、期盼与致力,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施虐带来全球在线教学实践的加速推动,教育领域孕育着一场从“智力”到“智能”“智慧”的深刻变革。以智能教学、智慧教育、机器学习为关键词,适应数智时代的未来学习逐渐清晰并悄然走进人们的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之中。在这一高速变化的进程中,MOOC诞生之初身着的技术新颖性“外衣”渐趋褪色,而其内在的在线教育与在线学习的运用性本质日益被强调,MOOC从在线教育与在线学习的代名词逐渐回归到其应有的恰当位置——作为在线教育与在线学习众多议题之一、众多类型之一、众多形式之一,成为在线教育与在线学习不可替代的重要背书。

概言之,在MOOC兴发之前,缓慢生长的在线教育与在线学习,因其实施的便利性、资源的非优性、质量的可靠性、结果的效用性等种种局限,只能占据很小的市场份额与实践领域,在整体教育系统中偏于一隅而“不足道哉”;MOOC兴发之后,尽管在线教育与在线学习一度被淹没于MOOC诞生之初备受推崇的狂热之中,MOOC的大规模、开放、便捷与效用潜能的本体属性,为公众对在线教育与在线学习的能量及价值的认知提供了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实践证据,打通了在线教育与在线学习的“任督二脉”,在一定意义上为在线教育与在线学习如今的大发展拓路赋能。由之,MOOC的开发实践,是在线教育与在线学习的实践演进中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不容小觑、不可替代的标志性意义。

研究中,伴随MOOC十年开发实践及其在在线教育与在线学习中的地位和角色由主位向本位的理性回归,MOOC研究图景也呈现出较为清晰的阶段性发展路径。

在第一阶段亦即MOOC初兴之时,MOOC研究集中表现为从概念、原理、意义方面开展关于MOOC的知识论-价值论建构式探讨。概念是构成知识的细胞,明晰或建构概念内涵是知识生产的第一步。对MOOC这一新生事物或现象的知识建构同样始于对“什么是MOOC”的探讨与阐释,研究者们从MOOC的术语释义、主要特征、种类、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MOOC与在线教育、在线学习的关系等多个视角出发来共同建构MOOC概念框架。同时,循着对MOOC这一“现象级”事物加以追问的知识论路径前进,自然而然地走进“好坏、优劣、强弱”之辨的价值论领地,越来越多的讨论集中于判断和回答MOOC的基本价值上来,例如:如何解读MOOC的作用与影响;MOOC对促进教育公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权利获得具有何种意义,等等。

MOOC研究价值论取向走向深入,“MOOC具有怎样的功能”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一路径发展逻辑的必经之处,MOOC研究发展进入以功能论-实践论建构为主的第二阶段。一般地,对研究对象价值意涵的挖掘最终通过对此对象功能的全面阐释来获得强有力或较为完全的说明。由之,MOOC创造出何种新型教育形态、又与传统教育形态有何区别,MOOC如何实现教育与学习理念的转变,MOOC的学习环境有何特点,MOOC预示着怎样的未来学习与教育图景等一系列新议题成为这一阶段MOOC研究的中心。对MOOC功能的探究与不断深入,增强了人们对MOOC发展的信心和良好期待,也推动相关研究从相对抽象的理论探讨的基础研究落脚到具体的MOOC实践应用研究之上。充分发挥MOOC特有功能,解决MOOC实践操作与实施应用中出现的续读率、退学率、教学评价、学分认证与徽章授予等问题,探索MOOC不同开发模式,不断改进、提升与完善MOOC的技术与课程设计、在线学习服务管理系统、学习者学习体验与效果等,成为这一阶段研究者们竞相追逐的热点。

近几年,正在行进中的数智时代、科教融合深入推进、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引发的防疫常态化,推动在线教育与在线学习全面提速发展。MOOC研究一改早期五年间充斥于在线学习研究领地的境遇,而越来越多地被嵌入以学习科学前沿话语为主流,以积极回应未来学习、智能学习、智慧教育变革实践为己任的教育与学习革命的研讨之中。MOOC研究出现了两个突出特点:第一,以认知与行为科学为路径,专注于MOOC在线的“教”与在线的“学”及其成效、评价与改进问题的探讨;第二,以未来学习或智能学习为话语或对象,MOOC由过去的研究对象或研究主题转变为研究语境或研究工具之一,在相关议题研究中被有机地融合或涉入,因而,当前集认知科学、教育学、信息技术科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于一体的学习科学及其研究成果,对于MOOC及MOOC学习的提升与完善普遍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多学科视域中的MOOC研究——基于在线的“教”与“学”的认知行为与技能开发》一书的研撰与出版,可以看作是对近十年MOOC研究议题及其成果的一次扼要总结与巡礼。因而,本书的特色不在于研究议程的前沿性或学术创新上的突破意义,而在于其所涉学科视野的多元性、涵盖相关知识的基础性、坚持教学为本的关切点。

从结构内容来看,全书布局以上、中、下三篇为划分,依次对MOOC元知识、MOOC在线教学、MOOC在线学习进行重点讨论,内容上覆盖了MOOC的概念知识,教育技术与传播历史回顾,中国MOOC建设路径、特点与政策源流,动机理论百年演进,学术动机研究前沿趋势,高校教师参与MOOC教学动机动态图谱,高校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构成与培训开发,高校教师在线教学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MOOC学习行为与持续意愿,在线学习整合性技术采纳模型,MOOC学习者感知价值等十多个议程,涉及教育技术、教育政策、教育心理、教师发展、市场营销等多个学科领域,以在线的“教”与在线的“学”为主线,扼要呈现MOOC学习的知识全景。

从话语叙事来看,尽管覆盖众多学科领域议题,全书的阐发尽可能地遵循或运用相关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与基本原理。例如,关于高校教师参与MOOC教学动机的持续动态考察,沿袭了心理学认知行为致思路径和当前动机研究日益凸显的以人为中心、多维情境、动态发展的前沿走向,以自我决定理论与成就目标理论这两大在教育领域得到最为广泛应用的动机理论为基础,建构了高校教师MOOC教学参与动机及历时变化、归因与机制模型,系统地讨论了高校教师参与MOOC教学行为在该行为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等不同过程中历时发展阶段的动机特征、认知情感体验、持续意愿与自我调节及挫折控制等选择作用机理问题,而动机生发的控制源、认知情感体验与自我调节机制等问题恰恰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当代研究的基本问题。

从重点关切来说,高校教师MOOC教学参与、MOOC学习者学习行为是本书关注与讨论的核心,这也是本书以教学为本的研究立场的集中体现与具体落实。相应地,MOOC研究中的其他重要议题,例如,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提升、在线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制作、在线学习平台与服务管理系统,等等,并不在本书讨论的议题之中。

全书的研究与撰写工作由张伟主持与统筹,汇聚一组青年学子共同致力完成。这些青年人中,有的已经成为学术界的新生力量,有的正在党校教育系统、教育管理部门中历练成长。本书的出版,作为这些青年早期研究活动参与的结果与见证,自有其稚嫩青葱的生命气息和不可忽略的盎然向上的精神气质。全书各章节研究与撰写工作细分如下:

第一章第一节:张伟

第一章第二节:朱镁铷

第二章第一节:张伟

第二章第二节:刘晶晶

第三章第一节:朱镁铷

第三章第二节:朱镁铷 刘晶晶

第四章、第五章:张伟

第六章第一至三节:张伟 王玫

第六章第四节:张伟

第七章、第八章:张伟

第九章第一节:朱镁铷

第九章第二、三节:朱洪洋

第十章:张伟

全书统稿与修改:张伟

其中,王玫在第六章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完成了十二人次的访谈实施与笔录整理。除上述执笔人,在全书研撰过程中,参与其中并撰写过研究文稿的团队成员还包括朱嘉赞、朱君轲、刘瑞、秦明月等青年学人。为全书布局统筹计并尽可能避免内容或议题上的冗复,这些文稿整体并未纳入本书正文之中,而是将文稿中的一些有益的观点或陈述吸收在本书相应章节内容或脚注之中。星火燎原,愚公移山。这些零星的智力成果,对于本书的成稿与项目的完成依然具有一定的贡献。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晓帆、刘妍慈参与了本书在统稿与修改过程中的文稿汇总、排版与文字校对工作。

一部书稿的问世,离不开出版从业者在图书策划、编审校对、装帧设计等诸多紧要环节上的专业智慧与辛勤付出。在此,谨向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投入大量精力的出版社编辑致以由衷的敬意与诚挚的感谢! HCrTM1dOw4/2ZKBxcJ9ySscJQZXSLx0JYwhIDlzrSTmunM5szxxq/ZTNYSYkh5h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