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这一系列书籍,主题是追求真、善、美。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宏大的题目,所以请不要误解,我并没有能力解决真、善、美的问题;我在这里强调的是追求,而且是我所诠释的追求。

然而我诠释的追求也不见得很主观,主要原因是,追求真、善、美,不但是规范,也是事实。每个人都知道真、善、美,人人有义务追求真、善、美,事实上也会这么做。在教学以及与学生的讨论里,我发现了这个道理。

在教书生涯中,我一直认为,研究的成果必须建立在教学的基础上。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除了上课外,还经常与学生讨论,这些讨论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这一系列书籍的内容,与我在台大哲学系所教授的西方哲学史以及课后的讨论直接相关。

我发现,在教授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所有教学内容与讨论话题,都离不开真、善、美这三个关键议题。不过,在哲学史的不同阶段,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论证重点的转换,每一个时期,对于真、善、美的讨论显现出不同的侧重。

对真、善、美的强调,虽然一开始都来自对这三个主题的关怀,但是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尤其在现代哲学兴起之前,逐渐呈现出一个趋势。在这个趋势中,有不同的重点,先是求真,而后求善,最终达到求美。

我再强调一遍,对于真、善、美的整体讨论,在哲学发展中一直是重要的。然而我认为,在广泛地讨论这三个议题时,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在经过分析与整理后,理解这些对于真、善、美的不同侧重,能让我们对哲学的发展有更清楚的认识。

上述趋势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紧密联系。在现代哲学兴起前,西方哲学史所涵盖的三个主要阶段(希腊哲学、罗马哲学以及中世纪哲学)里,真、善、美的讨论都很重要,不过在论证真、善、美的时候,呈现出方向的转变。

这个转变是这样的。首先是希腊的哲学家很重视真假的辨别,然后是罗马哲学家强调善恶是普世的,最后是中世纪的哲学家发觉美是超越的。对于真、善、美这三部分的不同侧重,是我最初写本系列书的主要灵感。

希腊哲学的主要代表,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雅典学派。在雅典这个举世知名的哲学摇篮中,虽然有关真理的讨论都以理性为主,但是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与观点,都直接或间接与雅典城邦联系在一起。城邦不大,拥有完整的政治制度、社会传统以及经济秩序。对于活在这些制度、传统与秩序中的人而言,真假的议题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对于城邦而言,罗马帝国就非常不同了,连带地导致哲学的发展也不同。罗马哲学的主要代表,就是在西方流行600多年之久的斯多葛学派。在罗马帝国的背景下,各个阶层包含皇帝、权臣与奴隶,都曾经出现过伟大的斯多葛哲学家。他们都认为,哲学中最重要的议题,就是从普世的观点中区分善恶。

中世纪哲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宗教哲学的发展。在万事万物皆由创造所生的理念下,宗教哲学的联想,就是对这是一个完美世界的认知,同时确定“美”是一个超越概念。美的认知,不受主客观、形象、时间与空间的影响,而只有宗教哲学的论证,能够显现美的超越意义。

在写这一系列书的时候,我从循序渐进的角度,伴随西方哲学史的发展,逐渐透过哲学的视野,分别深化对于真、善、美的讨论,并且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建构追求真、善、美的不同侧重点。针对这一建构,我想再深入地提出三点说明:

首先,我必须强调,这个趋势的发展是我个人建构的,并不是一般所认知的。事实上,我们一般在中外读本上所接触到的西方哲学史,写作方式大多是依照时间序列发展而成。我想透过真、善、美不同层次的追求,搭配外在环境的改变,强化重点。

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在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历程中,我逐渐发现,不同的阶段,会出现不同的认知,导致不同的结果。对于这些不同结果的强调,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是动态发展的结果。

事实上,这种趋势的建构,可以让所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人更进一步了解重点。形成这些重点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外在与内在环境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哲学家所引用的论点与依据不尽相同,而且论证内容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并不构成冲突,但是,我想强调的重点主要是,在各自拥有不同的哲学论点与依据的时候,他们在哲学发展上出现了转变。转变前与转变后之间没有对错的问题,因为这是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下所导致的发展。前后阶段的论证方式都很严谨,但是外在环境的变化使得着重点产生了根本的差异。

其次,在本系列书中,诚如我在前文所强调的,虽然所有的论证,尤其是趋势的建构,都是我个人在教学中的心得,但并未因此而形成一个主观的立场,原因是我运用了西方哲学史的数据,极其客观地进行论述,企图证明这个趋势的建构是有道理的。

在建构这些趋势时,我认为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在阅读浩瀚的西方哲学史材料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发展的重点。我认为,透过融合哲学思辨与历史环境的改变,在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中,真、善、美这三个议题的非阶段着重的形成很自然。我的努力就是,透过我的论述,把它们形成的过程清楚地讲出来。

在形成这些论点、建构这个趋势时,我并未强调我所提出的是唯一的或是正确的解释,但我认为在这整个趋势与脉络的建构过程中,西方哲学史对我而言,成了一个动态发展的有机结构。对于理解西方哲学史而言,动态发展与有机结构是很重要的。

我强调动态发展的原因,是因为我非常注重历史局势对于思想变化的影响,同时也注意到伴随这种影响而产生的思想与论证。毕竟人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不受任何外在的框架所限制,所以变动的环境必然会影响哲学的发展。在理解西方哲学史的历程中,认知这一点尤其重要。

我也强调有机结构,因为我认为,所有的思想不是仅来自个人的心灵而已。思想的有效性以及论证得出的结果,会实质性地影响他人。在哲学家与哲学家的互动过程中,发展思想的历史,就会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持续地影响后代的哲学家,甚至一般人。

我的重点是,当我们处在思想互动的社会里,一些思想会影响我们,导致我们提出相对应的思想,而同时外在环境又处于不断的变动中。这个时候,变动的环境会直接影响我们互动的结构,而这就会促成改变。改变的结果是持续的,但在不同的阶段中会出现不同的重点。

请注意,这种改变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改变,而是有方向的转换。虽然外在环境的变化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的思想却对这种改变产生了进一步深化的响应与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才能够认知这种响应,理解所产生的转变。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转变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人类思想深化的历程,让我们觉得思想的发展是有轨迹的,事物的发生是有缘由的。小至城邦,大到帝国,由世俗的经验,到达理性的超越;人类透过哲学的讨论与思索,逐渐理解人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与要点。

最后,无论是趋势的建构,或者是客观事实的证成,将它们一并集结起来,展现我从事哲学研究最重要的期许。我一直期许自己做一个接地气的哲学家,而我所论述的哲学,要有实用价值。

我所讲的哲学实用价值,并不是说哲学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出人头地。哲学并不具备这种神奇的力量,但透过理解思想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运用哲学综合与分析的能力,小到面对生活琐事,大到理清生活环境,都能从哲学的角度提出完整的解释。这是一种实用的练习,因为我们经常困惑于外界发生的大小事。

想要明确地理解发生在我们周遭的大小事,最主要的方向就是发掘出事件发生的原因与脉络,并且针对事件仔细探讨,解释导致它们发生的原因以及构成的主要因素。我认为,建构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与阶段,不但对于思考练习、环境厘清很有帮助,还可以有效地提升表达能力。

我期许,透过哲学式的思考与表达,这一系列书籍能够展现出系统性的理解,让哲学能够推广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哲学与时代脉络息息相关,也是伴随着历史发展逐步形成的。因此,我希望透过这套书告诉读者,哲学不但表现出人类最深刻的思维,也是一个自行发挥创意的场域。

最后,我深深地期待,中国作为一个文化悠久的古老大国,应当对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做哲学的反省。类似于我在本系列书中所建构的趋势,我们要对哲学历史进行解读,诠释其中的重点。我们必定能够在这个诉求下,昂扬大步,走在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上。

苑举正
2020年5月 8StJz5Dz1vQ8zZZ7u+68heLrQ7a5bK3WebUfMTvBjcUr9x2RAnvWnt/BqOKcFL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