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真空藏中性具功德体妄现次第事造功德

《楞严经》卷四中释迦佛告诉富楼那及与会大众:“ 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 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 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 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 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 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 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 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前面已经解读了这一段经文开示的是如来藏“ 妙明 ”的性具功德之体由一念不觉导致无明惑业依真起妄,而产生生相无明,又由生相无明带出“业相、转向、现相”这三细无明,而处于三维心法界中的行阴第七识的转相无明向外攀缘又变现出来三维法界的六种枝末无明(包括色受想三蕴,三维法界中六尘境界相,起智相(第七识俱生法执),相续相(恒审思量的生灭念动之相),执取相(第七识俱生我执),计名字相(第六识分别我执),身口意的起业相和业系苦相(世界众生业果三种轮回之相)。

本文在此探讨运用《易经》模型表达上一段佛经经文开示的如来藏性具功德体依真起妄,而产生生相无明,又由生相无明带出三细六粗之无明惑业的机理。

无量心网由无极沉睡性具态转为产生念动之后的太极功德态之初,首先需要建立的是变现一切有为万法的法体结构,就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和空不空如来藏这三个功德体,由前述可知,如来藏变现出来由生相无明带出来的次第无明功德体包括:业相、转向、现相三细无明及六粗枝叶无明(概括为三细六粗)的性具功德体,而如来藏中第七转识心法结构的性具功德本来就同时具足“圆明无漏和无明有漏”这两种相反的性具功德,才能变现出来三维法界中自利利他的菩萨心念所显现出来的救度众生的法界相和由我法二执的无明妄念所变现出来的业相无明、转相无明和六种枝末无明的法界相。在如来藏由最初的生相无明演变出来“三细”的次第无明的功德体之后,我们的真空如来藏中所感应含藏的变现万法法相的“独阳体”和“孤阴体”的“种子”性具功德体就会圆满地包括:表达一维心法结构的[一维二仪体]和[一维二宫体],表达二维心法结构的[二维四相体]和[二维四宫体],表达三维心法结构的[三维八卦体]和[三维八宫体]。而在生相无明和“三细”次第无明产生之前,我们心体的真空藏里面并没有任何性具功德体可感应含藏,所以,由此就先建立完成了含藏三个维度心法界的“种子”性具功德体的真空如来藏。接下来,按照经文解读三细无明和六粗枝末无明法相的产生次第:首先是生相无明缘起于位于一维心法界真空如来藏中的原始佛的“生相无明功德体”的一念不觉,这个一念不觉就是对着通透明澈的无相真空现起欲明之念,想见到明暗相待的光明之法界,在祂产生欲明妄念之时,就会导致[一维二仪体]与[一维二宫体]相互交合形成了明暗交织生灭变化的生相无明之法相,使无相真空转化为明暗交织的晦昧虚空。从而使这个原始佛的生相无明之体产生了“心外有法和有生相灭相”的无明知见。一念不觉而坠落到生相无明的识阴境界,并在一维色法界相应的显现出一维色法界的风轮之相,接着,一维心法界的寂灭真心和生相无明功德体产生第二维次的念动,在生相无明的基础上,转化出来了二维心法界第八识虚空藏这个[二维四相体]的无量集合体和位于虚空藏中的业相无明性具功德体[二维四宫体],这个位于二维心法界识蕴区宇中的业相无明之体对着晦昧虚空又产生第二个“同中求异”的妄念,由此显现出“同中现异”的二维色法界中的虚空与坚明质碍相互映衬的业相无明之境,并相应的显现出二维色法界中执持单位小世界的水轮和金轮之相,这就是经文所讲的“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 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 因异立同 ”,这个“ 因明立所 ”指第八识识阴区宇的业相无明之境,注意:前面一维心法界的生相无明与这里二维心法界的业相无明同属于识阴区宇,这个“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指由[二维四相体]与[二维四宫体]相互交合使无同无异的虚空妄现出水轮和金轮有形质障碍的二维色法之异相,接着,二维心法界的第八识和业相无明功德体产生第三维次的念动,在业相无明的基础上,形成了三维心法界中的万能法种[三维八卦体]和第七识转向无明性具功德体[三维八宫体],这个“ 生汝妄能 ”指由二维第八识转化出来的三维第七识“ 妄能 ”见分和造业的性具功德体,这个位于二维虚空藏中的第七识,对着“同异相待”的二维晦昧虚空法界产生第三个“ 同异发明,劳久发尘 ”的坚固妄念,就会坠落到游弋于二维虚空法界的第七识的行阴境界,并相应的显现出由[三维八卦体]与[三维八宫体]相互交合所形成的“ 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 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的三维世界、众生、业果这三种相续生死轮回的色法和心法之动相,成为造作三维法界枝末无明(色受想三蕴和六粗之法相)的主体,这个“ 复立无同无异 ”指心体所变现的三维法界的有情和无情众生的事造功德之相虽各不相同,但又都是由“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七大种性所构成的无异之相,这个“ 如是扰乱 ”的“ ”就是性空,这里特指空如来藏中万法性俱功德体,“ ”就是特指不空如来藏,这个“ 扰乱 ”也就是缘起的事造功德的生灭变化之相,这个“ 相待生劳 ”指的是行阴这个外七转识向外攀缘的“起智分别”的法执之相,这个“ 劳久发尘 ”指的是第七识恒审思量的生灭相续之念动所产生的法尘,这个法尘就是第七识产生的执取相,包括善恶心所有法和习气,也指同样一个事情或一个过程,它反反复复地出现,就使我们对这种变化相在有限时空范围内所显现的表面性状和变化规则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知见和观念,也叫“执取见”。人类在有限的生命活动中总结归纳出来的理论知识也属于“执取相”,转识成智之后,就显现为观照般若,在百法明门论中称作“心相应行法”,也叫“心所有法”,在第七识行阴心所内形成无明烦恼习气或佛智正念。这个“ 自相浑浊 ”当我们的第七识在显现第六识进行分别时,要想使这个十法界分门别类、梳理的有条不紊,那就必须要安立名相概念,这个名相概念在百法明门论中称作“心不相应行法”,这个“名字相”是行阴第七识在六粗相里显现的第四种相。有了“名字相”之后,对于世间法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有极大的促进,有了名字相,就可以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坐在那里打妄想,唯识论中称作第六识的散位独头、梦中独头和定中独头,人类的精密逻辑活动应该属于专注的定中独头。这个定中独头也同样是违背禅宗静观待变的禅定法则的。对于禅宗修行人来讲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使我们的妄想分别更多更快,也就离开我们的真实智慧越远,所以就造成了十法界,森罗万象、千变万化。这个“ 引起尘劳烦恼 ”是行阴第七识在六粗里显现的就是第五种“起业相”,就是造身口意三业之相,言为心声、行为心使、身为心役,三业中的根本就是意业,这个“意”就是第七识的心念,这个“ 尘劳烦恼 ”中的“ ”为身烦恼,“ ”为心烦恼,就是身心烦恼,或由色法(色尘)和心法(法尘)引起第七识心所有法中无明烦恼习气的现起。

为什么讲二维、三维法界一切万法都是由“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七大种性所构成?而不讲是由阴阳五行之气所构成?释迦佛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有专门的解答,简单地讲,“三细六粗”无明有为法是从二维心法界第八识开始的,即早在三维法界天地形成之前,二维心法界第八识法库中就存在有“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七大法种之性具功德,正是这七大构成了二维和三维法界中的一切万法,而在三维法界天地形成之后,才显现出来阴阳五行的法性和作用,但是仅有“阴阳五行”而没有“空见识”这三个缺一不可的心法要素,能构成二维法界的虚空世界和三维法界中的世界和有情众生吗?不可能!这个“空”特指二维法界第八识虚空藏所显现的无同无异的虚空法相,“见”特指一切众生见闻觉知的功德作用,“识”特指八识心法结构和各自的功德作用,在三维法界中,我们可以把“地水火风”这四大换成“金木水火土”这五行,而由天干地支表达的阴阳五行只能适用于我们人道存在的太阳系。

为什么讲第七识行阴体是“妄能”的事造功德之体呢?因为行阴区宇里的第七识观见不到境界相产生的源头,虽然找不到而又明明从虚空里面凭空冒出来,于是自以为祂自己有能生出三维万法的本事。前面讲到性具功德体就了解到最初那个处于沉睡态的原始佛在变现出来三个维度心法界性具功德体时,最初只现出一个第七识行阴灵体,那么又是如何由一个第七识灵体化现出无量的第七识灵体的呢?其实这非常简单,虽然最初这一个第七识灵体具足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本事,却感到非常孤独,于是就现起与祂一样的灵体共同玩耍的欲念,而第八识虚空藏中本有的转向无明性具功能德体就会随顺这个原始的欲念,现出一群与祂本能德相相同的灵体,在无量劫中的业力感召之下,原来最初那一个原始佛的第七识也就转化出来无量不同的个体我执的第七识行阴体,这无量不同的第七识行阴体又内含着完全相同的第八识虚空藏,第八识又内含着完全相同的真空如来藏,这就是万法归一。下面几个图示分别表达我们心体最初变现出来的一二三维心法界的性具功德体、位于一维心法界真空藏中第八识体内最初只有一个第七识性具功德体的原始佛,位于由生相无明带出来的二维心法界第八识虚空藏中只有一个第七识的转向无明性具功德体: zQ4CUx6rMa5As84CYVrTfAiETFWTTinOxp15Y+GqKPLmKjhB83/SGZT22NstlH+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