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楞严经》开示“三细六粗”次第无明

《楞严经》卷四中一段经文开示了宇宙天地万物、天人鬼畜、有情无情到底是怎样从空到有的法理法义,《大乘起信论》把这一段经文的法义归纳为“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其中这个“无明不觉生三细”指由念动频率极其微细的生相无明之妄念带起了第八识虚空藏中所含藏的“业相、转向、现相”三细无明之法相,其中这个转向无明特指位于第八识虚空藏中第七识的性俱功德体,这个“境界为缘长六粗”指转向无明第七识妄能之体在向三维法界的六尘境界攀缘时,从第八识虚空藏中跑出来,降频堕入行阴区宇,产生了“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六种粗浊的心法和色法法相,本文特把《楞严经》卷四中这一段经文摘录下来,作为本文运用《易经》模型表达心体(无量心网)次第变现三个维度心法界和色法界义理的指导纲领,同时讲解三个维度心法界和色法界与三个如来藏功德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理解三个如来藏功德的相互关系,经文从富楼那与佛的对话开始: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 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 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 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 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 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 开我迷云,及诸大众。】。 这个“ 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 皆如来藏清净本然 ”指“不空如来藏”中六根、六尘、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切万法法相的事造功德皆“空如来藏”中“ 清净本然 ”的性具功德和妙真如性的显现。富楼那因为没有分清地水火风的性具功德与事造功德的区别,而向佛提问,佛讲“ 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 ”指的是不空如来藏中一切有形有相的万法乃至一粒微尘都具足完全相同的空如来藏所含藏的地水火风的性具功德,但富楼那看到的却是地与风相互妨碍,火与水相互欺凌的法相的事造功德。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 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这个“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指圆明无漏、含藏万法性具功德体的真空如来藏体。其中,“ 性觉 ”指我们所有众生都具足同一个含藏万法性具功德体的真空如来藏,“ 妙明 ”指无形无相的性具功德体能够随我们的一念心显现出来万法事造功德的妙明之相,“ 妙明 ”也指我们在信解如来藏正法之后,明明白白地知道无形无相的万法与有形有相的万法都在我们心里,都是我们的一念心所变现的,就如同做梦人在梦中他自己一个人变现出来梦境中无量的法界众生之相,心里明明白白,但却拿不出来给别人看,这样从理上来讲,只要我们不愚昧地心外求法、去贪执任何一法,我们就可以自在地以任何法相存在于不空如来藏的所有虚空法界中,也可以无形无相地存在于空如来藏中。而“ 本觉明妙 ”特指位于真空如来藏体中的第七识本自具足的圆明无漏的智慧,同时也指果地佛和那些已经信解如来藏正法的众生的第七识具足在相见性、在相即性的本觉智,“在相见性”指不空如来藏与空如来藏圆融一体,“在相即性”指不空如来藏的法体就是空如来藏的法体。由此本文提出一个问题:既然“ 本觉明妙 ”,为何一二三维心法界的演变次第又必然是无量心网这个原始佛以三细六粗的无明次第展开的?这就涉及到这个“ 本觉明 ”的第七识是无量心网这个原始佛在产生念动、由沉睡性具态转化为功德态之初,在什么阶段演变出来的,《楞严经》在后面会有相关阐述。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 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 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 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 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 这一段经文开示二维心法界第八识识阴区宇形成的原因。本文在此运用《易经》模型表达:寂灭真心转化出生相无明功德体,而生相无明功德体又转化出业相无明功德体的演化次第:我们的心体(无量心网)产生第一维次念动首先变现出来寂灭真心的无量集合体,因为寂灭真心[一维二仪体]的六十四个正方体集合可以坍落转化为“生相无明性具功德体[一维二宫体] ”,所以,接着由寂灭真心[一维二仪体]转化出“生相无明性具功德体[一维二宫体] ”,因此,本文理解是那个位于寂灭真空藏体中的生相无明性具功德体依真起妄,一念不觉,现起“欲明”之妄念( 指[一维二宫体] 内不同位置突变出来[一 维二仪体]所现明暗交织变化的生相无明之相 ),使寂灭无相真空显现出有相的明暗交织变化的晦昧虚空之相,生相无明形成之后,接着寂灭真心[一维二仪体]产生第二维次的念动转化带出“ 因明立所 ”的第八识识阴区宇[二维四相体]的无量集合体,而由[二维四相体]所构成的六十四个正方体集合可以坍落转化为业相无明功德体[二维四宫体],也可以由生相无明功德体[一维二宫体]产生第二维次的念动,转化带出“ 因明立所 ”的第八识识阴区宇中的业相无明功德体[二维四宫体]。这个“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指的是真空如来藏体是本觉本明、自觉自明的,这个自觉自明就是表心外无法,若是必须通过外界有某个处所发出光明,形成明暗相互衬托的二元境界,才能获得知见,那么这种因明而觉的境界就是心外有法的妄觉心所,这就是如来藏非觉非迷,而是遇觉现觉、遇迷现迷的变现法则,这个“ 因明立所 ”指第八识识阴区宇。由此可知:从一维心法界寂灭真心转化出的生相无明、再到二维心法界第八识转化出的业相无明的演化次第中,我们所有众生的原始老古佛的第七识[三维八宫体]都还没有出现,只有当业相无明功德体[二维四宫体]产生第三维次的念动转化出三维心法界的转向无明[三维八宫体]的性具功德体时,我们所有众生的那个唯一的原始老古佛的第七识才出现了,而我们的一维真空藏体和二维第八识虚空藏体才能够开始感应并含藏有了第一个原始佛的第七识的性具功德体。而位于真空藏中第八识体内的第七识才能称作“ 本觉明妙 ”的性具功德体,位于虚空藏体内的第七识就是那个转向无明性具功德体,之所以讲这个第七识是“性俱功德体”,是因为修行者在没有现量证入虚空藏和真空藏之前,位于虚空藏和真空藏中的第七识只能作为种子,而不能现起与虚空藏和真空藏相对应的知见功德(事造功德)。很显然,我们的无量心网这个原始佛在变现第八识心所之后,才同时在一维、二维和三维心法界同时变现出来三种不同性具功德的第七识,也同时显现出来“三细”无明之相,只有当这个处于行阴区宇的第七识向内证入了第八识和不动真心的境界时,才能称作成就了圆满功德的果地佛,那个处于不动真心中的第七识才能由“ 本觉明妙 ”的性具功德态转为“ 本觉明妙 ”的事造功德态,空不空如来藏的报身功德才能产生和显现出圆满圆融圆通的妙用。而当这个处于行阴区宇的第七识向外攀缘三维法界低频粗浊的六尘境界时,就会对应地显现出来“六粗”之相。由此可知:无量的果地佛都是由当初那个蒙昧无知的原始佛变现出来“三细六粗”无明妄觉法相之后,逆流而上证得的。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 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 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 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这个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指位于识阴区宇(二维第八识心所)的业相无明功德体[二维四宫体]产生第三维次的念动,转化出来三维心法界中的“ 生汝妄能 ”的转向无明[三维八宫体]的性具功德体,由如来藏的心性可知:这个转向无明性具功德体必然同时具有本觉和妄觉两种性具功德,当这个第七识由行阴空境“向内转向”攀缘第八识,称作内七转识,就证入识阴虚空如来藏,接着“向内转向”攀缘寂灭真心、真空涅槃时,也就会回归本觉圆明之境,而显现为“本觉明妙”之体,当这个第七识由行阴区宇“向外转向”攀缘三维法界低频粗浊的枝末无明时,就称作外七转识,就会外延出低频粗浊念动的色受想三蕴,这样,这个行阴第七识在无明状态之下,就无法知道祂自己本有的第八识虚空藏功德和圆明无漏的真空如来藏功德。

本文还是接着经文的内容解读“三细六粗”的变现次第:业相无明功德体[二维四宫体]对着晦昧虚空产生“同中求异”的妄念,就会在二维色法界的虚空中显现出来“同中现异”的二维色法金轮水轮有形质障碍的“现相无明”,而第七识行阴体[三维八宫体] 对着晦昧虚空产生“同中求异”的坚固妄念,就会在相对无量的二维色法界的虚空中显现出来一小朵三维色法界的三界六道器世间的“现相无明”,这个“ 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 ”的经文既可以理解为二维色法界无情众生的现相无明,也可以理解为三维色法界无情众生的现相无明,由此次第演化完成了“业相、转向、现相”这三种细相无明。如来藏变现出来转向无明的行阴第七识这个“ 妄能 ”之体,“ 如是扰乱,相待 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 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指的是第七识行阴这个“ 妄能 ”之体,在由俱生我执所产生的“心外求法”的无明妄念之下,如来藏本有的性具功德又接连显现出来“起智分别相(第七识俱生法执)、执取相(第七识俱生我执)、相续相(第七识恒审思量分别法执的生灭相续念 5 之相)、计名字相(第六识分别我执)、起业相(身口意造业)和业系苦相(包括世界众生业果相续轮回之相)”六种枝末无明,概括为“三细六粗”的无明有为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 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 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这一段经文开示一维色法界风轮、二维色法界金轮、水轮的形成过程。这个“ 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指水的法性含融在十方法界之中。“ 觉明空昧 ”特指一维心法界中的真空藏本来是一种如如不动的圆湛“ 觉明 ”之体,这个“ 空昧 ”指生相无明功德体一念不觉而对着无相真空产生了“欲明”之念,由此把真空转化为晦昧虚空的“ 空昧 ”之体。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 。以是义故, 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 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 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劫劣水,抽为草木,是 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 世界相续。】 这一段经文开示三维色法界在天地形成之后显现出来“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导致世界和无情众生生灭相续变化的过程。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 。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 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 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 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 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 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这一段经文开示三维法界有情众生的行阴第七识在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的过程中,已经忘记和迷失了祂自己是怎样一步一步从那个最初的第八识虚空如来藏中跑出来的,更不可能知道那个显现本觉的真空如来藏之境了。“ 听不出声, 见不超色 ”指我们凡夫的第七识已经把“色声香味触法”都当作心外之法,奔逸求索,而不知道“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我们的心体如来藏本有的性具功德,根本就不需要向外索求,在心外求法的演化过程中,我们本来六根通用的功德被色身分解为六根分用,“ 同业相缠 ”形成“ 胎卵湿化 ”等等十二类有情无情的众生生死相续之相。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 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 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 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 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 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 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这一段经文开示有情众生无量劫生死轮回所形成的“贪嗔痴慢和杀盗淫妄”的(心所有法)无明习气并不是我们人类本有的人性,而在后天的无明境界中积累形成的,并主宰着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使我们凡夫处于业果轮回相续之中。

本文论述的一维心法界中真空藏和所含藏的一二三维一切万法的性具功德体就是《楞严经》中空如来藏的法身功德,而一维色法界和二维、三维心法界色法界的一切万法的事造功德体就是《楞严经》中含藏一切有为法(五蕴)的不空如来藏的化身功德,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圆融一体就构成“空不空如来藏”的报身智慧功德。

当心体(无量三维心网)产生念动之后,处于功德态的心法和色法法体结构单元体是由卦体与宫体的不同交合形成的,由《易经》模型可知,《易经》中由卦体与宫体的不同交合所形成的六十四种 卦宫交合体 ,再通过不同形态的组合就可以同时表达所有心法和色法法相,心法和色法所显现的生灭变化是通过卦体与宫体的不同交合作用的变化实现的,这种变化就属于空不空如来藏的报身功德作用。由《楞严经》可知,心法中由心体所变现的圆明无漏的智慧法体就是证见并常住一维心法界不动真心之中的第七识“ 本觉明妙 ”之体,而位于二维心法界中的第八识和第七识和合之体是显现和造作色受想行识五蕴事造功德的智相主体,其中第八识法库是含藏无量不同第七识心所有法和业种的法库,并配合第七识的执念造业,把虚空藏中三维万法的性俱功德显现为动态变化事造功德,三维心法界中由第七识行阴之体降频外延出来受想蕴体是现起眼耳鼻舌身意这前六根(胜意根)和前六识的功德主体,有情众生第七识行阴之体是输出欲望、情志、习气、抉择力等心所有法、个体我执和转向无明的功德主体,有情众生复杂的色蕴结构(眼耳鼻舌身意浮尘根)必然与其受想二蕴复杂的心法结构阴阳和合圆融一体;而无情众生第七识行阴之体是无情志欲望抉择力而只具有特定分别识和特定执念力的被动摄受的残缺第七识的智相主体,无情众生的色蕴结构也必然与其简单特定受想二蕴心法结构阴阳和合圆融一体,心动则色动,色法就成为心法实现有为造作的工具,反过来,当我们的第七识向外攀缘六尘境界时,那么色动则心动,心随境转。下面可以通过本文的《易经》模型所表达的心体变现三种维度心法界与三个如来藏的对应关系的论述和一些事例对上面这段文字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下面依次探讨《易经》模型表达心体由性具态所变现的三种维度心法界和色法界。 0PKno5D0YY6EgeGEwtJNYE6REcWcdepYDGo/7XwAHWGgopyf89h3fe0susyRBoq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