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好的公司要有好的机制

在公司里,激励机制、分配制度等都属于公司治理的范畴。好的公司要有好的内部机制。什么叫机制?它就是企业的效益和经营者、技术骨干、员工利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企业的效益好了,经营者、技术骨干、员工的利益就会增加,这就是正相关关系,就有机制;若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就没有机制。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让社会更美好

企业需要赚钱,但是赚钱只是目的之一,企业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社会更美好。

1972年成立的商业圆桌会议,是由近200位美国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组成的商业组织。自1997年起,该组织多次重申“股东至上”的原则,认为企业的唯一目的是让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个原则对世界各地企业的影响都很大,我国不少企业也深受它的影响。

到了2019年,该组织发现过去的那个提法失之偏颇,于是联合签署了《公司宗旨宣言书》,宣称企业的目的应该是让社会更美好,企业不仅要考虑股东利益,还要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比如客户、供应商、银行、社区等,尤其是员工,员工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该组织重新诠释了企业的目的,这让我们认识到企业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当然,这不是说股东利益不重要了,而是说只重视股东利益还远远不够。

今天谈论的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不只是中国的问题,美国等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共赢:觉醒商业的实践》是一本由美国作者撰写、北京大学教授翻译的书。书中提出了觉醒商业、觉醒企业、觉醒企业家的概念,其中觉醒企业有三重底线:环境、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只有恪守这三重底线,企业才叫觉醒企业。商业要觉醒,企业要觉醒,企业家也要觉醒。美国提出觉醒企业的概念已经有段时间了,我们也要很好地研究这些问题。

结合中国的语境,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觉醒企业等概念的话,那就是共享,可以用共享的理念、共享的经济、共享的企业来达到社会共同富裕的目的。

企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理想的基石,而这和机制有关。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机制,到底利益该怎么分配?这始终是企业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过去,企业分配很简单,就是按所有者投资比例分红。现在,企业既需要金融资本,也需要人力资本,这两种资本都应该作为生产要素而参与企业财富的分配。尤其是今天的新经济和高科技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人力资本,而不能只重视金融资本。

共同富裕中提到了三次分配。要想形成橄榄型的收入结构,创造更多的中产阶层,企业在初次分配中就应引入机制,进行合理分配,让劳动者、人力资本都能获益。这不等于把所有者的财富都分给劳动者,而是大家一起把饼做大,都分到更多的饼,不仅给投资者创造财富,也给员工和社会等创造财富。

未来社会将会形成一个共享经济的格局,不仅会出现更多的共享企业,还会产生共享型企业家群体,而不再是掉到钱眼里出不来的“土财主”。当然,这不是杀富济贫,也不是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而是为了实现企业所有者、员工和整个社会的共赢。这代表着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觉醒的标志。

从激励机制到共享机制

其实,机制也不是新东西。清朝的晋商就设立了一种机制:银股和身股。银股就是东家、金融投资者(金融资本),身股就是经营者,包括掌柜、账房先生和伙计。到了年底分红,东家分50%,掌柜、账房先生分25%,伙计分25%。这种分配机制,让一大批优秀的晋商繁荣壮大,平遥票号当年就是这么做起来的。

今天,任何企业都存在着机制问题,国有企业机制要改革,民营企业有天然的机制基因,但并不是每个民营企业都有好的机制。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所有者的开明,二是机制的科学有效。其实,设计一套好的机制是不容易的。华为的成功靠什么?有两点很关键,就是企业家精神和“财散人聚”的机制,这是倒逼出来的,华为当年很困难,很多人认为任正非做不下去,没钱发工资,打白条给员工。最后怎么办呢?他的父亲建议与其这样,不如把股权分一分,结果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华为走出了困境,迅速发展壮大。今天任正非只有0.88%的股权,华为在重压下能众志成城,这个全员持股的机制起了大作用。

在机制上,国企也有做得比较好的,比如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华)。万华过去是一家生产人造革的小企业,现在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化工企业,号称中国的“巴斯夫”,2021年净利润有246.5亿元。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到万华考察时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我专门到万华学习了一次,与万华的廖增太董事长进行了一次长谈,到底万华靠的是什么?最后发现,万华靠的是内部机制,一是科技分红,技术人员如果创造了效益,万华会提取15%奖励技术人员,一提五年,这是真金白银的奖励。所以,他们很有积极性。二是员工持股,烟台国资委持股21.6%,员工所持的20%由两家持股公司各持10%,加起来做一致行动人。也就是说,员工持股不是把这些股份量化到每个人,而是作为一个资金池,由持股公司持有股票,员工在持股公司里有股份,持股公司每年只派发现金给大家分红。如果员工持股都量化到个人,每个人在股价高的时候就会抛售,这样就没有股份了,也就失去了激励作用。万华的这种做法对员工来说始终有激励作用,而且员工退休后还有股份,员工去世的时候万华才把股份回购,将钱给到员工家属,股份不继承。这一套机制吸收和留住了人才,使得万华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

央企中的海康威视在机制上也做得特别好,我去这家企业参观学习过。它的前身可以说是在太原的一家研究所,18年前搬到杭州,杭州这个地方市场化程度高,那时就引入了16%的员工持股。2010年上市后,海康威视又先后做了五次限制性股票计划,2015年后又做了跟投,公司核心员工出资跟投创新业务子公司的股权,形成共创、共享、共担的事业平台,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受益于这些机制,这家公司一年也有100多亿元的利润。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西安光机所)的改革也很有代表性,真正把科研事业系统、企业成长机制和市场化经营结合起来,实现了市场化人才机制改革,投资理念有了突破,可以只参股不控股,等等。西安光机所的改革,改出了一片新天地,最重要的是建设了一个共享的平台。这么多年来,西安光机所引进80多个海外创业团队,孵化300多家硬科技企业。

我过去做企业的时候,也在机制改革上做了一些探索。我刚当北新建材厂长时,这家工厂发不出工资,每天有几百人迟到早退,不干活。我后来跟工人们谈:“怎么才会干活?”他们说:“好多年没有分过房子,好多年没有涨过工资了。”我说:“涨工资、分房子,钱在哪儿?钱在大家的手里,大家努力工作,有了效益,盖两栋宿舍楼不算什么,涨点工资也不算什么。”后来,我就在工厂挂起了两个条幅,一个条幅上写着“工资年年涨”,另一个条幅上写着“房子年年盖”,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北新建材当时有条从德国引进的石膏板生产线,热烟炉经常熄火,产能总是不达标,本来是年产2000万平方米的生产线,结果,10年里年产始终都没超过800万平方米。我当了厂长后,工人们让我这位年轻厂长去点火,说不定就不会灭了。我举着火把扔了进去,点燃了热烟炉后对周围的工人讲:“其实,我最想点燃的是你们心中的火,如果你们心中没火,炉子里的火就会灭;如果你们心中有火,炉子里的火就不会灭。”我当厂长的第一年,这个炉子里的火没有灭过,第二年石膏板产能就达标了,年产超过2000万平方米。我后来经常反思这件事: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一个每况愈下的工厂恢复了生机。这让我联想到读MBA时,有位老师曾解释过什么是“冷漠”:在鱼缸里把吃鱼的放在一边,把被吃的鱼放在另一边,中间隔着一个玻璃板,吃鱼的撞了无数次玻璃板之后,认定被吃的鱼是吃不到的,把玻璃板撤掉,它们就和平共处,这就是“冷漠”。早期的国有企业干多和干少都一样,干和不干也一个样。当工人们的想法总得不到满足后,他们就冷漠了。每年都盖房子和涨工资的承诺兑现后,工人们的积极性高涨,企业就快速发展起来了。后来,北新建材改制上市,现在是一家绩优的上市公司。

我到中国建材后,前往有关院所进行调研,了解到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合肥院)在机制方面的问题。过去,合肥院一度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怎么办呢?合肥院就采取了所谓“大船搁浅,帆板逃生”的做法,以6个处室为单位,实行员工持股,成立了6家公司。结果,这6家公司做得越来越好,合肥院反而经营不善,正所谓“富了和尚穷了庙”,盖章还是院里的钢印,但是赚的钱是大家自己的,和院里没有关系了。我想这不行,就提出院里占70%,员工持股公司占30%,进行重新调整。结果,技术人员不肯干了。后来,我和他们谈了整整一天,靠自身的谈判能力说服了他们,这就是我在中国建材“舌战群儒”的故事。这些年合肥院效益非常好,每年都有五六亿元的净利润,还没有应收账款,这就是员工持股的优势。

合肥院的“七三模式”,让员工分享了利益。有一次,一位干部去了合肥院后回来就问我:“这次到合肥院发现了大问题,其中一家公司去年的分红比例有些高,现在银行的利息才多少?”我这样回答道:“你认为它应该多分还是少分?多分的话,我们院里不是分得更多?我是赞成多分的,因为那么多人才分30%,院里分70%。如果少分,我们的机制还有什么用,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机制能解决技术人员利益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创新动力。

中国建材所属中联水泥则采用超额利润分红,做法很简单,就是制定利润指标,超额部分提取15%,按照“127”进行分配:一把手和主要负责人分10%,班子其他成员分20%,员工分70%。班子成员基本上都是一正两副,固定的分成比例也让管理团队始终保持精简状态。这个办法非常有效,实行超额利润分红后,中联水泥的利润大幅提升。中国建材所属贵州西南水泥这两年也采用了超额利润分红,调动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员工的积极性,每年利润大幅增加。

总的来看,我们讲的企业改革和机制改革,最后的落脚点是机制的创新,还得依靠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员工等,他们得有积极性。机制创新并不神秘,如果企业有好的机制,能算清账了,要做的事就行得通。正如任正非所言,华为发展靠的是“认同、分钱”这四个字。“认同”,即进了华为就要认同华为的文化,认同任正非的这套思想;“分钱”,即要有机制,分好钱就能有更多的钱,钱要分不好后面就没钱了。企业的核心是能不能分好钱,利益的关系能不能处理好。如果利益关系处理不好,企业最后就赚不到钱;如果利益关系处理好了,企业就能赚更多的钱,优秀的员工就会来,还不会走,最后还会有好的客户,所以分好钱很重要。

不管国企还是民企,谁能破解机制的难题,谁能有好的机制,谁就能发展得快、发展得好。一般而言,企业要注重两件事:一是精神和文化,二是物质和机制。如果企业在文化上有欠缺,就要在文化上下功夫;如果企业欠缺机制,就要在机制上下功夫。

我是机制主义者,2019年临退休的时候在从法国回来的飞机上写了一篇文章《共享机制:推开国企改革最后一扇门》。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国企改革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把机制做好,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在考核分配、中长期激励、职级晋升、荣誉奖励等方面形成“政策包”“工具箱”。其中,中长期激励包括员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的股权分红、超额利润分享、跟投等。

今天我们的企业要找到一种好的机制,兼顾效率和公平,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赢。共享机制,是深层次的,也是这个时代需要的,真正地激发大家奋斗的东西。在这样一个时代,企业要开明,把创造的财富分配给员工一部分,使企业成为一个社会、股东、员工的利益共享平台。 OyUPjuR5ng9f/almCXoKmt9UHAalak1AIDnG/6+gOHOhLfQrNmh+e+wplO7T0rq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