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太极保健延年法

所谓保健延年,即健康长寿,这也是人们迫切追求的一件事。大家都知道,通过武术与气功的锻炼,可培育真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扶正祛邪,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由此可见,武术是一门科学,是阴阳变化之理,涉及免疫学、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等科学理论,因此它也被称为“多边缘性科学”。正如西方哲学中的一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健身最关键之问题即在于此。

若能武、医结合,则身心健康受益之大,实不可估量。所谓武、医结合,是以武术中所讲的“六合、八法、阴阳变化、五行生克”之理,结合中医的“六经、八脉奇经、经外奇穴、阴阳、五行相互制约,顺逆升降”之理法,对人之身心进行动静相兼的运转,但皆要以意念指挥其进退。尤其是太极拳运动,它要求“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这就是说,太极拳的一举手或一动足都是预先经过大脑思考才形成的,正因如此,大脑可以通过这种活动形式得到真正的休息。大脑休息得越好,则工作得越好,大脑也能得到更好的锻炼。我们的脑子是越用越聪明,因为人的大脑贮藏的潜力挖掘不完。所以打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也可以说是对大脑的一个很好的训练手段,对于开发人的智力也是有益的。

一、健身

欲要身体健康,平时应注意起居、饮食的规律性,除了加强营养外,还应坚持体育活动。按练太极拳之要求,应根据人体结构顺乎自然进行锻炼。我们知道,“欲要健身先健心(指大脑)”。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所以说,人之根本,或称人身三宝,就是精、气、神,人的精、气、神旺盛,则如天行健,方可永葆青春。在平时应重视自身的“内景”和“外象”之变化正常与否。因人之气血保持平稳最为重要,气血平稳,即无病;气血失调,即产生疾病,这是定理。造成气血失调之原因不外乎七情六欲所干扰,欲摒干扰,应运用人身上的“七星”与阴阳变化、五行生克之理法,方可保平安。所谓七星,有动静两法,要分开。练静功,指眼、耳、口、鼻七窍;练动功,指头、肩、肘、手、胯、膝、足。“阴阳”指内景,即五脏六腑;“外象”即四肢百骸。换句话说,即人身中真气运行全凭感觉——无形的。还有五行(土、金、水、木、火)相生,五行相克,此五行对应人体内脏,即肺金、肝木、脾土、肾水、心火。在人体内部通过心、肝、脾、肺、肾五脏相互制约,互相调节,使气血平衡适应,促进体内各部功能增强抵抗力,方能健全体魄,避生疾病。以上属内景变化的一部分。外象变化以动功为主,即四肢百骸全身之活关节收缩与舒张,同时与全身的大块肌肉和肌肉群等所起的反拨作用,影响所有的横纹肌与平滑肌活动,则心脏得安。所谓活关节是指:头,实际锻炼颈椎七节运转的灵活性,同时也增强颈部神经根和神经丛的反应率;肩,实际锻炼肩胛骨与肱骨之间的骨膜与肌腱之韧性,可预防肩周炎;肘,锻炼桡骨、尺骨和肱骨运转之灵活性;手,锻炼腕部的八块骨头之灵活性;胯,锻炼髋关节(即“大转子”)的灵活性,胯还要求“裆开一线”,可增强躯干运转的稳定性;膝,锻炼股骨、胫骨、腓骨和髌骨等骨膜关系;足,锻炼脚腕关节灵活性,并使各种步法变换敏捷稳健。如果按照“外象七星”认真地锻炼,可使全身气血畅通,增强骨膜关系,改变石灰质与胶质的不平衡状态,诸多患有骨质增生和关节炎等症者,在做相应锻炼后痊愈,说明太极拳对某些疾病确能起到治疗的作用。

体内交感神经属阳,迷走神经则属阴,阴阳平衡就能保持心脏搏动频率恒定。人之呼吸听从骶髓中枢神经,即交感神经司呼气,副交感神经司吸气,所以练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并且着重理气。气功采用调息、胎息、踵息三种方式方法来修身养性。中医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说明阴阳调和即阴阳平衡就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机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太极拳是一种很有趣味的运动,练拳时周身感觉舒服;练推手时,周身感觉活泼,精神焕发。情绪提高可以使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跃起来。许多试验都证明,做一种运动在未用体力之前,仅仅是精神的影响,就可以使血液的化学作用、血液的动力过程、气体的代谢等发生改变。调整情绪对患者来讲更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活跃各种生理功能,同时能使患者脱离病态心理。

俗语说,全身气血畅通,百病不生;肾气充足,百病消除。诚望读者与太极拳成为毕生之友。

练拳要得法、明理,避免走弯路。武学理论与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以及八卦、五行生克变化之理是一致的。以现代科学理论来分析太极拳更为恰当,特别是“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它是由大脑、心脏等各种器官以及皮肤、肌肉、骨骼、神经、血管等各部分组成,内部还存在体温调节系统、血压调节系统等若干调节系统,与自然环境之关系颇为密切。四季气候之变化都会影响体温,通过气流信息传递作用,我们则以增减服装加以控制,使体温保持正常。这是有形控制的有效措施。

另外,可通过武术与气功进行自动控制,使身体的产热和散热仍保持原来的平衡,这就是阴阳平衡,也是使体温保持恒定的有效措施。其产热和散热的调节方法极简单,可以用四句话说明:“葫芦巧来葫芦巧,两个葫芦来回抱;三环套月产热能,四梢散热哈哈笑。”这四句话的含义是指人身上的穴位蕴藏有无穷之奥妙,如眉心上1寸处名印堂穴,此穴位属乾阳,最能御寒,不怕冷空气吹冻;反之,神阙穴即肚脐,为脾土,属坤阴,喜温而惧凉,最怕寒风侵入。“葫芦来回抱”,即指乾阳与坤阴相交可产生热能,实际上系以心(神)与脐(气)相交,而气与神相抱则产生热效应。所谓“三环套月”,系指拇指(少商穴)与拇指相接;食指(商阳穴)与食指相接形成一圆圈套在肚脐上;中指(中冲穴)与中指相接,再与拇指结合成第二环,再加上肚脐本身之圆圈,故称三环,以乾坤和合而产热。“四梢”系指两手两足,以意想两手在拨弄最凉的水,两足同时也在水里走动,并且张口哈哈大笑。运用此法,可使身体较快退热。

日常生活中,还有诸多健身法,如每天晒太阳,吸收阳光紫外线,等于日光浴;两掌掌心相对揉搓、摩擦生热;夏季身着白色,可以反光隔热;冬天穿深色衣服,可以吸热保温等。从这些方法中也可以得出阴阳相系密切之关系,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阴阳相济之时,则产生出一种极大的能量,此暗示人肚脐两侧的天枢穴得天之气为阳电,得地之气为阴磁,阳电与阴磁相结合而形成电磁场。人体是一个生物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一方面靠信息传递来维持阴阳平衡,另外也可人为地从外部进行控制(比如用适当的小功法),以调剂系统的非平衡状态。

人体场时刻不停地与周围环境场发生关系,进行信息交换,如人与人,人与动物、植物(树木花草),人与天地宇宙进行信息交换。这种交换是本能的、自然的,不受大脑中枢神经支配,不受条件限制。这种交换有强有弱,有远有近,有吸收有排出,使人适应大自然与周围环境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益寿延年。调场方法就是帮助人有意识、有选择地促进和增强人的信息交换本能,使人的身体保持健康状态。增强这种本能的理论根据就是气功理论。因为穴位在人体上是一个小的发光点,它们又是一个小的信息传递站。我们以意想象某一穴位的同时就已带上信息,和患者的信息互相交换与调整,即调整患者病区的紊乱信息场,促使患区的场排列有序化、规范化,加速生理和病理变化,使疾病好转或痊愈。对于防病治病,除了练太极拳的某一姿势外,还可以意念配合动作施行治疗,其效果有的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例如,常见的便秘,好多天不能大便,或大便费力、形成羊粪球状者,只要按照我说的方式方法演练20分钟后,你马上就会有便意,一试便知。方法极简单,一学就会。

主治便秘之法:以意想神门穴(手腕横纹靠近尺骨内侧)。同时两手虎口张开,两臂外旋,转至极点稍停,然后放松还原。继之,两臂再行外旋至极点,稍停放松还原,再旋,如此反复不停地运动,直至20分钟左右有如厕之意时止。

主治泻肚或五更泻之法:此法与便秘相反,是以意想阳池穴(手背顺中指直至腕部横纹处),两手虎口张开,两臂内旋至极点,感觉肛门括约肌有收缩力时,两臂放松还原。依此法反复演练不停,直至20分钟左右,感觉能止住腹泻时止。

演练太极拳中“揽雀尾”这个式子的第五动和第六动,能改善糖尿病、肠胃病之症状。

“搂膝拗步”,可减轻关节炎症状。

“倒撵猴”,可减轻肾炎症状。

“提手上势”,可调理脾胃。

“白鹤亮翅”,可去三焦火,对眼疾有帮助。

以上只是顺便提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至于防病治病效果比较显著的,已经总结出来的有二百多个所谓小功法,在此不宜多占篇幅。最后再说一句,要经常注意梁门穴(此穴在中脘两侧),使保持松、空之感。前人说梁门穴可以预防各种癌症。它为什么能预防癌症?我们把一个人的身体喻为一间房屋,房子的主要结构就是房梁和柱子,其余都是次要的。人身上的脊柱就等于房屋的柱子,梁门即等于屋子的房梁。如果房子的横梁和立柱坏了,整个房屋就会坍塌了。所以注意“梁门”不损坏,脊柱不弯曲,身子无病患,方能健康长寿。

二、防身

防身就是防止外来侵袭。要防范外界对自身的干扰、袭击,就必须有一套应对各种侵袭的方法和能力。虽然说水火无情,但是水来可以土挡,火来则可以水迎,此即五行生克制化之法则。防身亦有内外之分,若用现代结构科学理论分析,那么,对内可称“耗散结构”。人有七情六欲的干扰,有害于身心健康。所谓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七情。七情皆以心为主,喜心、怒肝、忧脾、悲肺、恐肾、惊胆、思小肠、怕膀胱、愁胃、虑大肠。七情是属于精神上的致病因素。六欲即“眼、耳、鼻、舌、身、意”,为有形。还有六淫,即“风、寒、暑、燥、湿、火”,这是属于物理致病因素。在控制理论中,改善自动控制系统的方法叫校正。校正之法应以六经、六合、八法来解决机体抗干扰能力。

所谓“六经”是指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肺、喉病是其主治之症;手厥阴心包经,主治心、胃、胸部疾病;手少阴心经,主治心病,神志病”。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主治脾胃病。足厥阴肝经,主治肝病、前阴病;足少阴肾经,主治肾、肺、咽喉等部疾病。三经均治经带病、泌尿系病”。此为六阴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前头、鼻、口齿病;手少阳三焦经,主治侧头、胁肋病、耳病;手太阳小肠经,主治后头、肩胛病、神志病、耳病。三经均治眼病、咽喉、发热病”。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主治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足少阳胆经,主治侧头、耳病、胁肋病、眼病。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后头、背腰病(背俞主治脏腑病)、眼病。三经均治神志病、发热病”。此六阳经与六阴经合之为阴阳十二经;分之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再加上任、督二脉,则称十四经。

经络是人体气血往来循行的路径,是全身各部的联络网,内连五脏六腑,外通关节皮毛,使肌表和内脏直接发生关系,将脏腑和肢体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是经与络的总称,经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奇经八脉,络包括十五络脉和孙络。

十二经脉与十二脏腑有直接联系,故称为正经,其他经脉为奇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要部分。

十二经别为十二经脉的支别,循行于身体的深部,由四肢走入内脏,复出头颈。它是随着阴经与阳经出入离合互相表里而中途联系的通路。六阳经别行后,仍能还合到本经;六阴经别行后,不再返回本经,而和其他表里相配的阳经相合。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别以外的另一循行系统,不入脏腑,起于四肢末端,行于关节部分,上至颈项头面,并贯串各部筋肉之间。而筋有刚柔之分,两者之间又有相互维系的作用。

奇经八脉。这八条经脉不直接与脏腑联系,且无表里关系,为了与十二正经相区别,故称为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直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上,其他六脉,则附属于十二经脉之间。

络脉。直行于分肉之间者为络。十五络脉是人体的主要络脉,它是从经脉别出,故又称为别络。十五络脉别行的起点,皆由本经的腧穴而别行,和另一相配经脉联络起来,所以十四经除脾经外,各有一络,唯脾经有两络,以脾为主,胃行其津液,灌溉于五脏和四旁,从大络而布于周身,因此有两络。

经络以十二经脉为主,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的统帅,并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十五络脉作为正经流注的纽带,三者之间相互结合连贯构成整体循环。其交接情况可概括为: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胸交手三阴。

原穴、络穴的应用:调整内脏功能。

十二原穴。手三阴经对应太渊、神门、大陵。足三阴经对应太白、太溪、太冲。手三阳经对应合谷、腕骨、阳池。足三阳经对应冲阳、京骨、丘墟。

十五络穴。十五络穴分别是:列缺、通里、内关;公孙、大钟、蠡沟;支正、外关、偏历;飞扬、光明、丰隆;长强、鸠尾(督任别络)、大包(脾大络)。

背俞穴、募穴的应用:五脏有病,应取背俞穴;六腑有病,应取胸腹部募穴。

背俞穴。背俞穴位于足太阳经的第一侧线上,有肝俞、心俞、厥阴俞(心包)、脾俞、肺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三焦俞、胆俞、胃俞、膀胱俞等。

募穴。募穴有期门(足厥阴经)、巨阙(任脉)、膻中(任脉)、章门(足厥阴经)、中府(手太阴经)、京门(足少阳经)、天枢(足阳明经)、关元(任脉)、石门(任脉)、日月(足少阳经)、中脘(任脉)、中极(任脉)。

八会穴、郄穴的应用。

八会穴是指五脏、六腑、气、血、脉、筋、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悬钟)。

郄穴。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奇经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四脉也各有一个郄穴,总称“十六郄穴”。郄穴主治特点,对本经循行部位与所属内脏的急性病痛治疗效果较好。如肺病咯血,可取孔最;心胸疼痛,可取郄门等。

十六郄穴:手三阴三阳经,孔最、阴郄、郄门、温溜、养老、会宗;足三阴三阳经,地机、水泉、中都、梁丘、金门、外丘;奇经,阳维之阳交、阴维之筑宾、阳跷之跗阳、阴跷之交信。

八脉交会的配伍及主治病症如下。

公孙(冲脉)、内关(阴维脉),主治胸、心、胃病症。

足临泣(带脉)、外关(阳维脉),主治目外眦、耳、颈肩、侧头、胸胁病症。

后溪(督脉)、申脉(阳跷脉),主治目内眦、耳、头项、肩胛、腰背病症。

列缺(任脉)、照海(阴跷脉),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病症。

八脉交会穴是四肢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胸腹胀满、上腹痛、食欲减退等,可取内关穴与公孙穴。又如咽痛、胸满咳嗽,可取列缺穴与照海穴。

以上系武、医结合的密切关系,用来作为自身防病、治病的有效措施。如脏腑发生病变,即可以意念调动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互相关系,运用五行生克制化手段进行调节,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例如大肠热盛会产生肛门病、内外痔等症。对此症可采用手太阴肺经的孔最穴(位于前臂内中间),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经常揉搓此穴,同时开口微笑,三五天即可痊愈。又如肝区有病(肝属木),可增强肺活量(肺属金,克木),即呼吸气深长,因为“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屈蓄而有余”,所以注意“气若长虹”而舒肝。同时加强肾(肾属水而生木)功能的锻炼,即两手握拳,以拳背搓腰部、两肾八十一次,每天早晚各一遍。如此注意呼吸深长和搓腰眼之锻炼有成效,肝区之病则自消退。此理乃为五行生克变化之范畴。

所谓六合与八法,是太极拳的防身真谛,也是通过信息、控制的手法对意、气、形三者相依而不相违的生理反应,以及对阴阳哲理进一步提高认识和理解,更能促进身心的机智灵活。

六合是指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六合与十二地支有密切关系,即子与丑合出“掤劲”,寅与卯合出“挤劲”,辰与巳合出“肘劲”,午与未合出“捋劲”,申与酉合出“按劲”,戌与亥合出“採劲”,寅对申、巳对亥相冲出“挒劲”,辰对戌、丑对未相冲出“靠劲”。此六合与六冲而变化八种不同的劲别,即是太极推手八法和拳套拆招所运用的八种劲,以及乱采花或采浪花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均未出此八法之封域。

太极拳中的六合、八法之所以能有制敌取胜之效,都是根据阴阳哲理灵活运用的结果。由于阴与阳属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阴阳是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也是宇宙运动的根本,所以太极拳运动,一动就有一圆圈,圆圈里面有一圆心,这个圆心叫作中心。以中心为出发点,将圆分成四等份,每份为90°,即360°成一圆圈。太极拳在散手运动中,阴阳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两者相互抑制,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因为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面,自然界两种对立的统一即为阴阳,如凹凸、断续等现象都说明了阴阳辩证关系。阴阳辩证关系的关键在于“过与不及”。能“恰到好处”地运用阴阳变化规律,就能在实践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对手以右手打你的左脸,你就用右肩往对手的右腋窝处贴紧,粘住不离,同时以左手将其右上臂向上微托,使自己右耳紧贴自己的左手背,右臂放松置身前,右脚随着进身往对手左后方迈进一步,目的是锁其后腿;右脚落地踏实,随之屈右膝前拱,左腿伸直形成右弓箭步。与此同时,右臂朝右前上方抬起,左臂从右前上方往左后下方移动至臂伸直时为度。同时向左回头,两眼注视左手中指指甲。此时对手会被靠出数步或摔倒在地。这是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招式的用法。

太极拳注重虚实分清、阴阳分明之理,习者要往深往细里去追求。拳谚曰:“阴阳明而手足得其用,虚实定而攻守得其宜。”就是说当对敌应战之际,既要灵活地运用阴阳变化之规律,变化出无穷无尽的招数,又要有随机应变、见机行事的素质,使对手防不胜防。

总之,太极拳之所以有制敌取胜的手段,主要靠阴阳变化之理。这阴阳,实际上就是一个圆圈。这圆圈内含许多科学道理,如心理学(用意不用力)、物理力学(运用刚体、三角、胡克定律、场势等)、运动生理学(生态变化、增强抵抗力等)。哲理即太极一动一圆圈、一静一圆圈,在这动、静圆圈之内,许多科学之理蕴藏于其中。所谓“超其象外,得其寰中”,即指此而言。就是说“真东西”在内,而不在外面,因为刚柔、虚实、阴阳、动静等变化只在瞬间。所以说动与静之变化更为奥妙!拳谱云:“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之一贯。”此意是说,敌我动之速度快慢要一致;用之力量相抗应均等。他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但要掌握动静之规律,即“静中触动动犹静”“动极返静静生动”。演练拳套之时,对全身运动要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视静犹动,静以待动;视动犹静,动以生静;静里含动,动不舍静;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从事太极拳运动,应多看《周易》,“易”者,多变也,即阴阳变化。读《入药镜》,又知意所到,大道有阴阳,阴阳随动静。静则人窈冥,动则恍惚应。真土分戊己,戊己不同时。己到但自然,戊到有作为。烹炼坎中铅,配合离中汞。铅汞结丹砂,身心方入定。曰动静,曰窈冥,曰真土,皆是说明之口诀。何谓动静?曰寂然不动,返本复静,坤之时也,吾则静以待之。静极而动,阳气潜萌复之时,吾则动以应之。当动而或杂之以静,当静而或间之以动,或助长于其先,或忘失于其后,则皆非动静之正常现象。真正之动静,如天行其静,如清渊之印月,寂然不动,如止水之无波。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其宇宙,等到亥之末子之初,天地之阳气至,则急采之;未至则虚与待之,不敢为之先也。能悟透其中之真意,则于防身御敌之能,以及取敌制胜,乃易如反掌。此乃太极、周易之真意。正如孔子所说:“乾坤乃其易之门。”就是说乾天、坤地、宇宙、自然、万物等客观规律,均接近于周易之门径。天朗气清,因有日月星辰,为象,轻轻者居上;乾为天属阳,坤为地属阴,地磁重浊,为形而居下。“周易”的“周”字,即一圆周,称作无极(〇)。“易”字,即“日”与“月”两字合成,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日月横写为“明”,即明理的意思;竖写为“易”,易者,变更之意。由此可知,周易即说明“太极从无极而生”,动之则分,而分出阴阳,即太极、两仪;静之则合,而复归于无极。也可以说在这个圆周里面包含着虚实、刚柔、进退、张弛、动静……即阴阳变化之理。同时也说明了太极拳的一动即一个圈,在这个圆圈中,以半径化解对方的来力,以半径作为进攻的手段。这样恰恰符合阴阳变化之理。阴阳变化主要在动静的机智灵活上下功夫。所以“动则变,变则化,变化无穷”的道理也即在此。道理虽然讲明、讲透,但是最后还是要靠自己肯下苦功夫去锻炼、钻研,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三、鉴赏

武术不仅因其祛病强身和防身等明显功效而受欢迎,而且它的功法姿势别具一格,动作典雅古朴,柔韧圆润,轻盈洒脱,舒展大方。所以学习者认真锻炼这套功法之后,不仅可使体态健美,而且还会增添一种艺术享受的乐趣。从艺术中获得真正的乐趣,那就是“自然的美”“美在和谐之中”。全身肌肉与骨骼结构,掌握在自己的意念、想象中。如一举手、一动足,其动作是否协调一致;全身肌肉骨骼的结构在运动操练时,内部气、外部形配合得是否恰到好处(符合阴阳之理)。古代传统气功对于健美之训练方法与现在国内外只求肌肉发达之美是截然不同的。古代气功健美术所求的美是内外和谐,即美在和谐之中,对内求“心灵之美”,即在思想上是崇高的,不受任何干扰,指“七情六欲”,并使内脏各部功能健全,气血畅通,抵抗力增强,免生疾病;外求“体态安详”,内含一种令人说不出的刚健美(全身肌肉量适度),精神焕发,双目炯炯有神,举止不凡,轻灵活泼,敏捷大方。这是通过武术之技艺锻炼出来的一种带有独特风格的自然之美。无须任何器械设备却可使任何部位的肌肉、肌肉群伸展,甚至随意翻滚和抑制全身各部,达到治病健身之奇效。

总之,太极拳的整体机制,是循理于阴阳哲理,运行于经脉医理。所以说,凡爱好此道者,只要功夫下到,心意悟透,定会在健身、防身、鉴赏三方面都有收益。

四、行动准则纲要

从武术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的前辈们特别强调练武要讲德。用现代的话来说,要德才兼备。太极拳锻炼的基本纲要,首先要注重武德,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因为武德与健身、防身的关系颇为密切,在练功的过程中,如果目的不纯或含有其他杂念,非但功夫无成,反而会走入歧途。为此,一定要谨遵师嘱,培养高尚的武林道德,遵循科学的锻炼方法。

1. 德

练武者应遵守武德。所谓武德,首先是“口德”,即要注重自身修炼,不言己之长,不道人之短。其次是“手德”,遇事要多虑、勿躁,忍为高,即使处于忍无可忍之时,也要做到出手不伤人,点到而已,适可而止。最后是“身德”,即要以身作则,先正己而后方能正人。能做到心胸坦白,光明正大,方可德艺兼修。所以说“身正则艺正”,艺无德不立。总之,武术也要讲德才兼备,否则必入歧途。

2. 体

习武不仅要有高尚的武德,而且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同时必须要有很好的体质和魄力,方能取得高超的技艺。

一般来讲,体质之锻炼应注意身心兼修,即内外并重。也就是说,对内要注意“中正安舒,轻灵圆活”这基本“八要”;对外要做到“松肩、坠肘、含胸、拔背、裹裆、溜臀、松腰、抽胯、顶头悬”九点身法要求。这也是强健体魄缺一不可之练功要素。除此还要讲内三合、外三合(也叫六合)之锻炼,对身心之变换、机智灵活性的锻炼是有很大帮助的。

3. 教

武术教师应怎样进行教学?不单需要教技术,还要教做人。在教学之前,教师对学生们的现实客观情况应有足够的了解,然后再进行教学,才会得到满意的效果。因为人的智慧不同,接受能力不一,有的一点就透,一说就明白,这样的学生最好教。不过,也有不扎实、易忘的毛病。可是如遇到与此相反的学生,教起来就困难得多了!任你百般讲解和分析,或多做示范,也是不解决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该学生领会能力差或记忆力不好所致,但这种人掌握的东西较为扎实。有的是因为体质强弱不同,所以对此情况应该注意,运动量的大小要掌握适当。不同的学生,其学习目的各不相同,如有的是体弱或疾病,为了恢复健康而学习;有的是因为好奇而学习;有的是为了强身和防身而学习;更有的是为了争强斗狠……由于上述种种不同的学习态度和目的,所以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教集体课程,应按照上班课的方式,分内堂课和外课堂进行。内堂课讲理论,对初学者的教学,首先应阐明练习太极拳的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包括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即“心神意念”等基本知识;其次再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道理。外堂课是实践练习,应抓住本堂课所要讲的某一动作的中心环节,分清主次,进一步练习而增进实践之效果。如个别教练,则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身体条件及学习目的等情况,采用因人施教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上还应确定以下几点目标:

(1)完全彻底。在教学中应改变过去教学的旧框框,即不应有保守思想。教师不应该为了“光大门户”,以派系的感情与愿望来传授技艺,而应以让祖国的艺术瑰宝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为目的。故教师要有怜才、育才之情,要诚心诚意地教,不要留一手(此手并不是招式,而是在学生身上留下一点儿毛病,即拳之“八反”:捕风捉影、老步腆胸、含肩缩颈、弓腰反背等),应树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完全彻底、诲人不倦的精神,毫无保留地进行教学。学生则要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而求学,对老师要尊敬,这样方能博得老师的爱护与关心,在技艺上才能获得老师倾囊传授。

现在向大家介绍一把尺子,作为衡量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做的招式动作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把尺子就是自己的身体。因为不通过实践而只从外形上来看是不容易看出的。在练拳和学拳时,欲要知道所做的姿势动作是否正确,可以拿这把尺子(即自己的身子)试验,做一姿势,如感觉身体上部轻松,胸背部都很舒适,而下肢腿部特别吃力有劲,这就说明了所做的姿势是正确的。反之,如感觉上肢僵硬有力,胸背部又有截气和郁闷不舒的感觉,而下肢腿部却不觉吃力,并且有浮而不定等状态发生,这就是姿势不够正确的表现。这就是衡量姿势动作是否正确的最标准的尺度。

(2)新的发展。太极拳本身蕴藏着许多科学道理,我们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使其在科学理论指引下有更新的发展。太极拳在呼吸方面,通过后天(大气)呼吸之气而培育身中之真气(元精、元气、元神)饱满运行无端。太极之真谛,即为《周易》。《周易》太极图的圆周里面有阴阳,动静不停变化着,对立统一,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形成一个整圆。此处所谓之圆,实际可理解为多维空间中的无限个圆。

(3)深度和广度。太极拳练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体用兼备呢?俗语说“学无止境”。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功夫不亏人,这有一定道理。所以欲达到高深地步,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低级到高级”。关于深度问题,必须掌握好运动量的大小和姿势的高低,这对于功夫进步的深浅有很大关系。广度问题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程度有关。对初学者来说,应先求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再普及。这样实践才能符合加大深度和广度的要求。

教学中,语言力求通俗易懂,动作力求身体各部器官协调发展,不仅有动作之形,更重要的是要有形成动作之意念、心思,方能使气运于身,达到身强体健之效,也就是让活跃精神附于健康的身体,促进精神的健康,互为表里,相互制约,这是辩证的统一。

总之,教师只能负指引的责任,要想成功,还要靠学生自己肯下功夫进行锻炼。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拳经所谓“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都是指此而言。中国武术广无涯际,深邃莫测,真是学无止境,即便学到一点东西也决不能骄傲自满,“骄者必败”之理,习武者不可不知。

(4)学。学生应怎样学习太极拳健身与技击,方能迅速地掌握和运用它,并达到健身之目的呢?这一定要按着本功演练之步骤进行学习。对欲求深造者来说,若能严格要求自己,则进步必然会迅速;对一般练习者可以放宽尺度,结合个人条件进行练习即可,但不要怀畏惧之心或怕学不好的思想。学习本功法不但要了解它的动作路线,同时还应该了解各个动作的要点、标准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以及身心的变化状态等。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应该知道它的实质。我们应该知道怎样练是正确的,怎样练是不正确的,检验标准是什么,然后再从事练习,才不致发生较大的错误和产生危害,从而取得锻炼的功效。此标准应从姿势、动作、运劲、呼吸等方面求之,即可得其准绳。 vJFaT559k9BfMRZlVcWvIdXViMW1stg5kBIcvJlEqVZJtV7Hz1KODwYS02NAn9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