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逻辑呢?
外面下雨了,所以地面是湿的。
刚才雨下得很大,地面上积水较多,如果出门,鞋很可能会湿。
太阳下山了,天色变暗了。
对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根据前半句的“因”得到后半句的“果”,或者说由前提得到结论。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思考方式。人们常说“这么思考是有逻辑的”,上述思考方式就是逻辑推理,更准确地说是逻辑推理的一种—— 演绎推理 。
逻辑推理可以算是人类智能的一个典型代表了。
相传,最早研究逻辑的是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他认为,推理能力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质。也就是说,人能进行逻辑推理,而动物不能(图1-3)。
图1-3 狗不懂逻辑
从一个条件直接得出结论,亚里士多德将这样的过程称为 直接推理 ,认为它是逻辑推理一种最基本的方式。
把直接推理组合起来,就可以得到另一种方式的推理,那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三段论 ,这也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基本方式。
三段论就是从两个前提或者已知条件中推出结论(图1-4),就像下面的语句这样。
鱼都会游泳,
金鱼是鱼。
所以金鱼会游泳。
图1-4 通过推理可以得出“金鱼会游泳”的结论
只要前两句话(前提)是正确的,我们得到的最后一句话(结论)就是正确的。
再举一个例子:
瓜都是甜的,
苦瓜是瓜。
所以苦瓜是甜的。
想想都知道,苦瓜怎么会是甜的呢?推理过程没问题,但是这个结论并不正确。这是因为,第一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自然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图1-5)。
图1-5 “瓜都是甜的”这个前提不正确,得出的“苦瓜是甜的”这个结论就是错误的
虽然三段论看起来似乎有些呆板,但我们平时也会下意识地这样思考。当一块排骨掉到了地上,妈妈可能会说:“那块排骨掉到地上了,脏了,不能吃。”这其实就隐含了三段论,只不过我们对它进行了省略。如果补充完整,这句话应该是这样的:
掉到地上的东西是脏的,不能吃,
这块排骨是掉到地上的东西。
所以这块排骨是脏的,不能吃。
我们思考时,肯定不会这样一字一句地想,甚至不会像妈妈说的那样想,思考的过程只会在我们的脑海中一闪而过。司马贺认为,这个过程就是在操作符号。
只要我们把上面这些三段论总结一下,就可以发现它总是遵循一个特定的形式:
M(鱼)是P(会游泳)
S(金鱼)是M(鱼)
S(金鱼)是P(会游泳)
只要把鱼、游泳、金鱼、瓜、甜、苦瓜这些具体的符号用抽象的符号来代替,就可以表示更通用、更普遍的规则。在三段论中,只要按照第二句话把第一句话里的符号M换成符号S,我们不就得到结论了吗?这样,就把一个思考的过程变成了符号的操作,非常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