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今昔与真假
——李后主词的双重对比性

“于富贵时能作富贵语,愁苦时能作愁苦语,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俊。”

前面分析李璟和冯延巳的词,相信你对南唐词的情感世界,已有基本的认识。这一章要介绍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我之所以特别为李煜另立一章来谈,主要是因为他的词内容丰富,有明显的前后期的差别,更能呈现词体相对性的美感特质;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李后主在词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后期的词以血泪写作,不独与花间词的作风大异其趣,更是以词书写个人真实生命感受的开端。可以这样说,李煜以他的个性才情、身份与遭遇,为词体开创出新的境界。

在进入这一讲之前,我想就李煜的生平及其词的基本特色,做个简单的介绍。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生于南唐烈祖升元元年(937),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享年四十二岁。宋太祖建隆二年(961),二十五岁嗣位为南唐国主,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南唐为赵宋所灭。三十九岁的李煜随军入汴梁,封违命侯,改封陇西公。他在汴京居住了两年多就去世了。有一说法是,他被太宗赐毒药而谋害。追封吴王,世称后主。后主少颖悟嗜学,工书画,精音律,能诗文,词作尤称上乘,才华更在他父亲之上。他的性情真挚仁厚,不过处事优柔寡断,原非经世治国之才,又逢国势不安之际,终为亡国之君,看来是难以避免的。

南唐词于花间词外别开蹊径,不再局限于艳情绮思、侑酒助兴之曲,渐能一抒词人心声,呈现高华之格调。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冯延巳可谓首开风气,而二主继之,当中尤以后主成就最受推崇。

一般论李煜的词都以开宝八年南唐国亡为界限,分成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内容多写宫中欢乐、男女情事,风格清新雅致,历来评价颇为参差,褒贬不一。后期身遭亡国之恨,感慨遂深,词作变为沉痛悲凉、哀怨郁结,后世词家所推许赏爱者,率为此类。不过,无论是欢娱或是悲怆,后主词情意真挚、善用白描、气象博大的特色,却是前后一致的。

历来对后主词的评价,都认为他任性天真、直抒胸臆、情深意切,最能表现词体感人的特性。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后主词的三则重要的评论,都是从这个基本认知上出发的。他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王国维认为词人应该要有赤子之心,需要时刻保持一份纯真,不受俗世所污染,而李后主生长在深宫之中,备受妇人宠爱,抚养长大,这是他不能成为一个好君主的原因。可是,正因为这样他才能保留赤子之心,而这却是他作为一个词人的优点。

王国维称李后主是主观诗人的代表。他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就是说,世间的阅历越少,越能保住纯真的心,李后主就是这样的一位活在自我世界的主观词人。但是身为国主,面对各种内忧外患的事情,内心又怎能不受到影响?后来面对国破家亡之痛,由一国之君变为俘虏,降为臣仆,仿佛从天上掉落凡间,他又如何能忍受这种屈辱?后主的一生就是在极端矛盾的生活中度过的。他越是以感性的、主观的态度面对人生,无法用理性的、客观的态度去理解现实,越想保存单纯的生命情调,而不能踏实地去应付复杂的人事,在生活中产生如此巨大落差的情形下,他越会感到无助而绝望,陷入无穷哀痛的深渊不能自拔,甚至感到人生虚妄。

李煜的后期词,就是用主观直接的方式表达他悲痛欲绝之感受的作品,都是“血泪凝成,感人至深”的词。所以王国维第三个重要的评论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词发展到李后主,尤其是他后期的作品,已不是为配乐而填写的歌词了,它已经变成文人可以书写个人情志、自抒胸臆的抒情文体。因此,我们可以说,词的境界因后主而开拓,词之有真生命,大概就是从后主开始的。

诚如前面所述,依据后主的生平,他的词可分为前后期。前期之旖旎欢乐,后期之沉痛悲凉,形成强烈对照的意境,相当明显。历来评论多赞赏他的后期词而贬抑他的前期词,其实前后期是相对的,要真正了解后主后期词之佳妙,必须先认识他前期词的好坏之处。再者,如果没有前期之过度耽溺于欢乐,就不会有后期之过度悲痛,那是相对激荡出来的情绪。更何况,前后期的表现都来自同一个生命体,李煜虽然面对不同的生活,表面上有快乐与悲哀的差别,但实际上都是他真实的体验。“真”这一特质,是贯穿李煜整个生命的。刘毓盘《词史》说:“于富贵时能作富贵语,愁苦时能作愁苦语,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俊。”能于乐中写乐、苦中写苦,真情流露,直言不讳,作为词人能够如此纵情任性、真率自然地表现自我,确实是后主难能可贵的特质,尤其令人疼惜。

后主词在情意内容上有双重的对比性,一是就其生涯历练来说,有前后期之分,一是就其认知来说,尤其在他的后期词中,有着真实与梦境之别。在这一讲里,我会先介绍李煜前期词的欢乐情境,分析他“乐以忘忧”的心理因素,然后以此为基础,谈论后主后期词中“往事不堪”“旧欢如梦”和“虚妄人生”等主题,看他如何在今昔对照、梦境与真实的矛盾挣扎中,激起悲痛的词情。 04ncwKhQ/6b0qXpyLVPFCyNlG+NLSi5CIoR37lb26RCbqcnhuh1kf6P78ccCdWU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