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一生孤高,不屈于权力、不追求爱情、不屑于合群,选择独处思考人生。本书的开篇语正是摘自他的著作《人生的智慧》。

看完这段开篇语,大家心中有何观感?寂寞凄凉?同情可怜?

我并不这么认为。

从客观角度来看,叔本华的确是一名孤独的哲学家。但他并非被迫,而是心甘情愿地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我们从这段开篇语中也能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坚定的信念。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书将“孤独”作为主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如今孤独人群逐渐庞大。

我以导师的身份定期出席日本NHK电视台教育频道的《向世界哲学家咨询人生》节目。可能是出于这个原因,很多人向我咨询人生烦恼。

除了电视节目以外,我还在日本《经济学人》周刊“小川仁志用哲学的思考方式解决你的问题”专栏中收到许多读者的种种人生咨询。读者前来咨询的问题中,关于闭门不出引发的困惑特别多,所以我常在此专栏里强调自己“前蛰居族 ”身份,换位思考读者的现状并给予他们相对合宜的答复。

电视节目和期刊专栏收到的提问有一个共同点:有关孤独的烦恼日渐增多。接下来,我想介绍身边的几个事例。

首先是一名大学生。他是我在山口大学任教时的学生。我们偶尔在校园中碰面,总会闲聊片刻。

有一天他向我吐露烦恼:“入住山口县一年多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交到!”他并没有受到欺凌,却未能融入任何圈子里面。

我尽可能多地给他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如何与人交往,平时应该注意哪些沟通技巧。但是我渐渐发现,他其实从内心深处并不想进入校内任何圈子,并不渴望合群。

曾有一次,我看到他独自在食堂吃饭,坐在一个小角落,生怕被别人发现似的。那情景确实孤单。但是,既然不喜欢跟人打交道,孤独就是难免的事情。所以我本着安慰的态度建议他:“干脆享受一个人的生活吧。”可他又觉得一个人过日子也难受:“大家都有自己的圈子,只有我孤零零地活着,总有莫名的焦虑。我经常想,是不是应该有个朋友才算正常。”

旁观了他的言行,我心中略有所悟。独处这件事本身并不是问题,真正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对孤独感到难受”的这种心态。

有人认为孤独是一种不正常现象。但我不敢苟同。真正不正常的其实是对孤独产生烦恼情绪的自己。

接下来介绍一位20岁出头的年轻上班族。他千里迢迢来到东京工作,却无法融入周围的圈子里,也没有结交到一个朋友。于是他周末就窝在家里,一天到晚除了网上冲浪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他向我诉苦:“一想到将来可能要这么孤独过一辈子,心里就忐忑不安。”

是不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不管求学还是求职,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没有一个熟人在身边,遍布钢筋水泥的这片土地让自己变得无所适从。

我也有过相似的经历,那段时间特别想家,幸好交到许多要好的朋友,很快便习惯了。而且独自在家的日子里,我也习惯了独处。

也许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一下,假如你上网冲浪可以做到废寝忘食,或者能尽情享受一个人的小日子,孤独这件事听起来还那么痛苦吗?

现代社会中,为孤独所苦的不只是年轻人。最近成为焦点的中老龄蛰居族,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我认识一位45岁的独生子。他一直和父母生活,平常爱待在家里种花种菜、看动漫。跟前面两人有所不同的是,他觉得这辈子就这么过下去也不错。所以,客观来讲他并不孤独,可是社会舆论总将这类蛰居族当作“孤独人群”来对待。

我时常举办“哲学咖啡厅”活动。有一次与市民展开哲学对话,过程中谈及孤独的话题,当场也听到了很多类似的事例。当时参加活动的人里,就有人明确反对将“积极的蛰居族”划归为孤独队列。

假如一个人想摆脱蛰居、走出家门去做点什么,却因为种种原因走不出去的话,可以说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但如果一个人并不想走出去,而且这样也能够维持生计,那就另当别论了。

“蛰居人群很孤独,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或许这样的认知正在社会中扩散。但我却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个问题。

我认识一位老人,跟同样年迈的妻子相依为命。他经常对我说:“我们没有孩子,所以只要我们之中有一个走了,另外一个人就会很孤独。我对这种随时可能到来的孤独感到很不安。”他一再强调,不想孤零零地死去。

但是不管有没有结婚,有没有孩子,死亡无疑都是一个人的事。我问他为什么不想孤独地死去,他露出一种困惑的表情:“那当然不想啊……”

是不是因为舆论一直在强调“孤独死”这个社会问题,才让这位老年人产生这样的不安呢?

在被称为“人生百年时代”的现在,除非以大家族的形式集体生活,否则一个人死去的情况今后会越来越普遍。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死去真的那么令人恐惧吗?

一个人生活,并不等同于孤独。不管和谁生活,周围有没有伴,只有当你自己的心灵感到孤单,那才叫孤独。孤独是一种情感的问题。而我常常想,其实没有必要为孤独这件事烦恼。

你要知道,每个人都有感到孤独的时刻,它不是什么特殊的情绪。其次,孤独是自己个人的情感问题,不会给他人造成任何麻烦。因此,只要自己能够坦然接纳孤独,这个问题就已经迎刃而解了。

事先声明,我绝不认为孤独是件不好的事。相反,只要我们能与孤独好好相处,就可以通过它积蓄出强大的正能量。

我在此把它定义为“积极的孤独”吧。

之所以能对大家说出这些话,无非是因为自己曾经历过“消极的孤独”。在历经种种孤独体验后,我看清了孤独带来的副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它积极向上的一面。

我甚至觉得,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这一切都归功于“哲学”的帮助。走上哲学道路之后,我得以从孤独的痛苦中解脱,并掌握了享受孤独的方法。

为了不再为孤独的烦恼所累,我努力脚踏实地过好一个人的日子。只要把日子过顺了,孤独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包括优雅的时间和心灵的充裕。

我相信,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人的自由时间。可当你行动起来后,往往会发现事与愿违——自由并不那么简单。

对此,这本书将会介绍一些方法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享受“有益的孤独”。这也是哲学家对孤独提出的导则。

由衷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坚定自己的立场,不刻意迎合,把“消极的孤独”转化为“积极的孤独”,让一个人的时间变得阳光向上,更有意义。

如果你对孤独持有偏见,总在费尽心思讨好他人,为了融入某个圈子而苦苦挣扎,那么我希望这本书能让你意识到一个人的时间是多么宝贵,看清孤独能带给我们的诸多机会,比如用崭新的方式面对自我、以不同的方式体会自己的成长,等等。

社会舆论和大众媒体一而再再而三地宣传孤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致很多年轻人在这种“强制联系”的扭曲观点下变得畏惧孤独。我想给他们一些勇气和希望,这也是我撰写本书的目的。

“让我们一起享受孤独吧!”

小川仁志 eJBq1Ay+BF7w7qwEqarczrTxpD8CU++yMlvxWiBHARfIBmHfXsxPGi6bgo+hDO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