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习使用具体化表达,化解评判

以点及面

破除标签,首先要了解标签的产生过程。

贴标签,使用的是一个以点及面的逻辑,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表达。你看到对方做的某件事,其实是一个点,一个属于此时此刻的点。但你却用了一个表达人格的词来概括它,好像他一直都是这样的人一样,这就是一个面了。

人格具有稳定性,当我们觉得一个人是自私的、计较的、不上进的、冷漠的、霸道的……我们潜意识里会感受到,并且会传递出两个信息:

·你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人,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是。

·你在很多方面甚至所有方面都是这样的。

你的伴侣此刻没拖地,这只是属于“家务没做好”这个面上的一个点,而家务没做好只是“自私”这个面中的一个点。你用此刻没拖地,推导到自私这个面,就是以点及面。

从数学上来说,确定一个面,至少需要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同样,确定一个人有怎样的人格特点,你也至少需要多搜集一些不同领域的证据进行评价。 使用人格词汇对一个人进行评 价的时候,无异于给他人扣上了一顶大帽子,在你的世界里给他 人的一生下了一个定论。

想象一下:你出去喝了一次酒,回到家后,就被伴侣扣上一顶“你就是个自私鬼”的帽子,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再想象一下,你买了一支口红,马上被伴侣扣上一顶“你真是个败家子”的帽子,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这种打击力度还是很大的。而且,对你也不怎么公平。

区分的两个小技术

要破解愤怒,就要使用理性来推动自己,反概括,反标签,反以点及面。

第一步就是做区分,要知道标签只是其中之一的认知,并非代表了事实。这里有两个小技巧,可以帮你做区分:

·找到他的-A面,证明他不是A。

人格是一个立体的存在,并非平面。每个人本来就是众多A与-A的结合体:既是上进的,又是不上进的;既是善良的,又是邪恶的;既是勤奋的,又是懒惰的。关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你去找证据,都能相应地找到。

比如说,你给伴侣贴了一个自私的标签。但只要你去找,你就可以找到他不自私的至少三个点,以此来证明他不是个绝对自私的人。你给孩子贴了一个笨的标签,那你就去找三个以上证明他不笨的证据。哪怕一个人自己觉得“我是个自卑的人”,你都可以找到至少三个不在同一直线领域里他很自信的点。

所以,即使你用三点确定了他的A面,这也不影响他有另外三个以上的点,可以确定他的-A面。而你一旦开始意识到对方既有A也有-A的时候,你对于“他这就是A”的执着程度就减弱了,你的愤怒也开始被缓解了。

·找到一个点所在的不同面。

空间中的一个点,可以存在于多个平面。你可以找出当下你愤怒的这个点,还在哪几个平面上。

当下也许你的伴侣没做某件家务,这是一个点,然后你习惯性地确立了他很自私这个面。但其实这个点,不仅能说明他自私,也能同时说明他爱自己、不强迫等,这些是不同的平面。

也许你的孩子总是犯相同的错,这时候你首先会意识到这个点在不聪明这个平面上。但同时可以看到,这个点也在坚持、执着等平面上。

一个点是同时存在于很多不同平面上的,你怎么能把你发现的这一个面就当成唯一呢?

具体化表达

第二步是具体化表达,尽量避免给别人贴上概括化的标签,尽可能地使用描述事实的方式进行表达。具体化的过程,就是反标签的过程。

比如,孩子做错一道题。这时候你该怎么去表达呢?

具体化的表达:这道题,得出的结论跟正确答案有一定的差异。

相对具体的表达:这道题你做错了。

概括化的表达:这道题都不会,你太笨了!

再比如,老公跟朋友聚会,晚归。你可以有三种表达方式:

具体化的表达:你今天回来的时间比约定的晚了1个小时。

相对具体的表达:你今天回来晚了。

概括化的表达:你一点都不体谅我,只知道自己玩,太自私了!

从这两个情境中,你可以感受一下这三种不同的表达,会带给你什么体验呢?

从容易沟通的角度来说,越是具体化的表达,越是接近于事实。越是概括化的表达,越是远离事实。造成的沟通后果就是, 越是描述事实,越容易沟通;越是概括贴标签,越容易引发对方 的抵触,难以沟通。 你跟孩子说“你这道题,和正确答案有点差异”,你们就相对容易聊下去。但你说“你怎么这么笨”,你们继续沟通就会比较困难了。

从愤怒程度的角度来说, 越是具体化的表达,你体验到的愤 怒就越小;而越是概括化的表达,你体验到的愤怒就越大。

从对方受到伤害的角度来说, 越是概括化的标签,越是伤 人;而且越是夸张化的标签,就更伤人;而越是具体的表达,则 伤害性越小。

概括化表达的好处

即使具体化表达是很好的,但你会发现表达起来却很难。人们之所以喜欢概括化表达,是因为这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

第一个好处,就是省力。

概括就是归纳信息。如果你能够对各种复杂的信息和现象进行归纳,就能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信息,并储存在大脑中,大量的储存又能帮助你更加快速地处理信息。大脑非常聪明,它遵循着“最省力”的原则运行。为了省力,就需要归纳这些信息,而归纳,就产生了标签。

当你描述“我今天上了一天班,回到家里,看到你没有做饭,躺在床上玩手机”这么真实、客观的细节,会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你会觉得麻烦,憋得慌。不如把这个现象概括为“我觉得你很自私”来得省力。但如果你想跟对方有一个好的沟通,想跟对方建立深度的关系,你就必须要用你的理智,做一点推动性的工作。这个过程,需要“反省力”,也就是需要耗费你一部分的力气。

第二个好处,是可控。

贴标签,就是用你已有的知识,去理解事物,去理解他人的行为,去理解这个世界。也就是说,贴标签是一个通过已知理解未知的过程。既然已知,也就相对可控了。所以说,贴标签能够给你带来一种可控感。

比如说,你刚加入一家新的公司,环境、同事等对你来说都是不熟悉的,这就会让你感到有些不安,这是一种类似于失控的感觉。这个时候,为了避免失控,你就会快速地给未知的他人贴上标签,比如这个同事是“温和”的,那个同事是“暴躁”的……有了这些标签后,新的环境、陌生的他人就变得已知、可控了。

再比如说,老公常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那么老公什么时候会发火,为什么发火,对你来说都是未知的。这种未知让你小心翼翼、提心吊胆地生活,以此带来的失控感太让人难受了。怎么办呢?于是你就给老公贴上“暴躁”“情绪不稳定”“神经病”等标签,这样好像马上就能理解他为什么发脾气了,毕竟神经病时不时发火还挺正常的。

可控感虽然让人舒服,但如果你想跟对方有好的沟通和关系的话,你就要面对这种失控。你会感觉茫然、迷惑,不知道如何表达,这时候你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好奇来完成对对方的理解,找到你们统一、共同认识的标签。

欣赏自己的聪明

当你愤怒的时候,你也可以用一种欣赏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我知道对有些人来说,欣赏自己是件很难的事。但如果你静下心来观察自己,你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棒。

你真的很舍得对自己好:说话采用最省力、少动脑的方式。能简单粗暴地沟通,绝不细致耐心地交流,这是你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当你面对自己不够了解的人和事物的时候,你懒得去细想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会用最简单的方式完成理解,给自己的头脑留出更多空间。

思考与表达

写下你的一次愤怒经历。是对谁产生的愤怒?

发生了什么?或者直接使用前面的愤怒案例。

1.找到这次愤怒中,你对对方的评判、标签。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找到他-A一面的三个证据,证明他不是A这样的人。

3.根据当下他做的这件事,找到除了A之外的另外三个平面。即找出另外三个可以概括的标签,形容当下这件事。

4.当从这两个角度去思考标签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受?

5.尝试使用具体化描述的方式,不带评判地描述当下发生的事,并写下来。而后尝试跟对方做沟通,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效果。 /D2Q6PT9X/b+T/ite0vyCekqdPC87Ee/otyTsU8brIEt76DcRg7F82TXxFIvOm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