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愤怒中的评判:你是什么样的人,我说了算

100种理解的可能

当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吃一半丢一半。”代入一下,如果你是这位妈妈,当你看到自己的孩子也会这样做的时候,你会怎么想呢?你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反应呢?你会如何解读孩子的这个行为呢?

关于这个行为,有太多解读的可能性了,比如:

你这么吃太浪费了!我好生气啊!

你想吃就吃,不想吃就扔了,简直是太任性了!好生气啊!

我这么辛苦地为你做饭,你却这么肆意地扔掉,这是对我劳动成果的不尊重!好生气啊!

你喜欢的就吃,不喜欢的就不吃,我的孩子好有主见呀。开心!

边吃边扔,这饭是有多难吃啊。这么难吃,你还要忍着吃,真是太难为你了。心疼!

小孩子玩玩具,就是边玩边丢的。这么扔饭,是把饭当成玩具了吧,小孩子可真会玩啊。有趣!

……

孩子吃饭的这个行为有不下100种理解,不同的理解完全会导致当事者不同的心情。即使同样是生气,生气和生气也可能完全不一样。那么,哪一种理解才是对的呢?孩子之所以这么做,真实的原因是怎样的呢?

其实这些理解都是对的,并不冲突。在你没有去跟当事人沟通、核对之前,一切都只是你自己的猜想。大多数妈妈,都会在看到孩子吃饭这个行为后,直接性地进行自己的解读,紧接着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反应。比如生气。

所以,让一个人生气的,并非他人做了什么,而是你如何理解他人的行为。这个解读的过程,就是在贴标签。

什么是贴标签?

他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这都是一些外在刺激。这些刺激被你的眼睛、耳朵、鼻子、皮肤等感觉器官所感受到,这时候他人的行为就对你产生了影响。但这些刺激本身不足以导致人愤怒。这些刺激得经过中枢神经系统传输到大脑,然后大脑完成一个判断,给他人的行为做一个命名。经由大脑对这个命名的理解,你对他人的愤怒就开始了。

因此,贴标签也叫作命名、评判。

这个过程是非常快速的。快速到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判断,然后你就根据这个判断做反应了。

比如:孩子放学一回到家就开始玩,直到晚上8点仍然在看电视,完全没有去做作业的想法。这时,对于这个画面,你的大脑自动地对孩子看电视的行为贴的标签是什么呢?

有的人对其贴了“懒惰”“不上进”“不认真”等标签。当这个孩子被贴上这些标签的时候,你就会很自然地觉得他很糟糕,这时候你的愤怒就会被启动了。有的人则为其贴上了“会放松”“懂劳逸结合”等标签,他们觉得孩子很懂得照顾自己,这时候他们为孩子感到欣慰。

再比如:老公回家之后就躺在沙发上,不做家务,也不带孩子,还不愿意跟你多说几句话,他只是拿着手机在玩游戏。当你看到这个画面,你会贴什么标签呢?

有的妻子对其贴上了“不顾家”“不负责任”“不爱我”等标签,这时候她们就会对自己的老公启动愤怒。也有的妻子为其贴上了“他工作累了”“他为了家付出了太多”等标签,这时候她们就会选择体谅老公的不易。

贴标签,完全是你根据自身的内在经验和理解去加工外在事物的过程。这个理解,决定了接下来你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因此,思考愤怒,首先是要找到标签。而思考标签,其实就是找出: 当你愤怒的时候,你是如何评价他人的?

标签并非事实

有些人觉得:“我的伴侣就是对家不管不顾,特别自私。不是我觉得他自私,是他本来就很自私。这是一个事实,所有人都觉得他自私。”也有些人认为:“我的孩子写作业时总是很笨,不是我觉得他笨,是事实就是如此,老师也都这么说他。”

那么,什么是事实呢?事实是客观的,是不以观察者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的。一块石头三斤重,你让谁来称,它都是三斤重。但你说伴侣自私、孩子愚笨,观察者切换的时候,结论还是一样的吗?你的伴侣也觉得自己是自私的吗?你的孩子也觉得自己笨吗?我猜他们应该不会这么评价自己。所以,自私、笨,这都是你自己视角下的答案。

当然,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三斤”“重”都是人类为了生活方便发明的统一的标签认知。我们这里说的是相对客观。那么,真的是“所有人”都这么觉得吗?最多你周围的几个人这么看待他,这也只代表你们几个人的视角,这能代表客观吗?

要知道,“他人是自私的、愚笨的、不靠谱的、冷漠的”这些评价,都只是你的大脑创造的事实,并非客观事实。然而在你的主观世界里,你无法觉察到这只是你的个人评判,你会误以为这就是客观事实了。

就像是用井底之蛙的视角观察一样,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一只鸟说:“我从万里之外飞来,口渴死了。”青蛙说:“你在撒谎!天空就井口这么大,你怎么可能从万里之外飞来呢?”

一个人局限在自己的认知里,就会认为自己所认为的就是事实。当别人在解释的时候,他会觉得别人在否定事实,会更愤怒。因此,愤怒其实是在说: “你是什么样的人,是由我说了算 的!你必须同意我,不接受反驳!”

标签是一种忽视

贴标签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忽视。因为当你给对方贴上标签的时候,你就丧失了了解真实他人的动力。标签一旦贴上,我们就容易忘记这个本来只是标签,从而丧失了其他探究的可能性。当我们执着于自己的理解,就看不到真实的他人了。

如果妈妈常对孩子说:“你太懒了!你太笨了!”那么这种标签一旦贴上,妈妈就开始了对懒、笨的愤怒,很难再静下心来耐心地思考:孩子怎么了?他发生了什么?

如果妻子常对丈夫说:“你太不负责任了!你太无能了!你太自私了!”这种概括化的标签贴上后,妻子就很难再有兴趣去了解:他怎么了呢?他发生了什么?

即使给别人贴了正向的标签,依然是一种忽视。因为别人可能依然会觉得:“如果我不是你想的那样,你还会喜欢我吗?”

比如,如果妈妈一直认为自己的孩子非常优秀,那么孩子就有可能会质疑真实的自己是否优秀。他就会恐慌自己万一变得不优秀了,妈妈是否还爱我呢?退一步讲,即使他真的相信了自己是优秀的,到了社会上却得不到他人对自己优秀的评价,那么他的自尊就容易受伤。所以很多被夸着长大的孩子,进入社会后依然会伤痕累累。

再打个比方,有一个人喜欢你,他说喜欢你的很多优点。你可能不会觉得高兴,反而会质疑:你是不是对我有太多的想象?万一我不是你想的那样,你不就不喜欢了吗?

当你越是给他人的行为命名,你就越是难以看到真实的他人。这时候你跟他人之间,就隔了一个标签。你越是对标签执着,就越是无法跟他人建立真实的连接。

所以 无论这个标签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你都已经忽视了真 实的他人。

愤怒源于标签差异

其实就算给他人贴了一个标签也无所谓,如果对方积极承认,你也不会愤怒。可对方是个真实的人,他很难完全认同你的看法,他对自己的行为有自己的理解,与你的不同,这时候你就会愤怒了。

比如一位妻子说:“我对老公很愤怒。先前我们买了一套二手房,我跟老公早早约定,让他提前一天回家一起去收房,期间提醒了他好几次。结果到了交房的前两天他来电话说他买了交房当天的航班,并且认为自己不一定非要在场。我一下子怒火中烧,大骂了他一顿并挂断电话。我很愤怒老公对家里的事情不上心,不守承诺,只顾自己方便,真是太自私了!”

这位妻子给老公贴的标签“自私”“不上心”“不守承诺”。可是老公并不同意这些标签啊,他对自己的行为有另外一套认知标准,他觉得自己这是“随意”“灵活”。同时,老公对妻子所贴标签的评价是“小题大做”,他觉得:“交房又不是买房,这么小的事至于吗?你自己去不就行了吗?”但这位妻子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却是“认真”。她觉得自己在非常认真地对待买房这件事。

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认知不一样,两个人便都愤怒了。

因此,如果你对一个人愤怒,你首先要去思考的是:

在这个事件中,你的标签是什么?对方的标签是什么?

你们的标签是不同的,应该如何去处理呢?

处理愤怒的方法之一,就是看到你们彼此所贴标签的不同,并去处理这个标签的差异。

思考与表达

写下你的一次愤怒经历。是对谁产生的愤怒?

发生了什么?

1.从这次愤怒中,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他做了这些,你觉得是怎样的行为?你可以用几个形容词描述他的这种行为吗?

2.选出你最有感觉的那个词,生成以下句子。想象让你愤怒的那个人站在你的面前,大声地说给他听。

你这就是____!我说了算!

你这就是____!你必须要同意我!

你就是一个_____的人!你也要这么认为!

3.这样的做法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想法?

4.你觉得,他会同意你为他贴的标签吗?如果他不同意,你猜他会怎么解释自己的所作所为?

5.你怎么看待你们标签的差异? g3+rzO4YJFUlel8BI7cYVAlWc+mS2Uu/18UjvIv6D8YprfKBbaqpnmTEohIeTyV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