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悼念列宁逝世

1917年,俄国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权,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4月,列宁从国外回到俄国,立即提出“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制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

二月革命以后,像29年前在喀山一样,高尔基再次陷入了一场精神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际上有一股主张民主力量同资产阶级政府合作的潮流,高尔基也同意这个看法,并撰文宣传。这遭到了列宁在《远方来信》中的严厉批评和责问:

“毫无疑问,高尔基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天才,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作出了而且还将作出很多贡献。但是,高尔基为什么要搞政治呢?”

在这一时期,高尔基给情人安德列耶娃的信中说:“我生活在内心矛盾之中,除了文化工作外,看不到别的出路。”他创办了一系列文化事业单位,对工人农民进行文化教育,以为这是解决社会危机的途径。

1917年11月至1918年5月,他在《新生活报》上发表了一组题为《不合时宜的思想》的文章,表达他的忧虑和困惑,其中不幸言中了后来苏联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悲剧。但他的主要观点是错误的,列宁便下令封闭了《新生活报》。

1918年8月,列宁被社会革命党人刺伤,高尔基在震惊中认识到自己所持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软弱和错误。他当即去电慰问列宁,并随后亲往看望,承认自己是一个“迷过路的人”。高尔基主动恢复了与列宁的友谊,也走出了精神危机,积极担任了许多社会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

从1918年至1921年,高尔基全力从事恢复高等学术机关,团结知识分子,保护文物,出版普及读物,组织科研等工作,为刚刚创建的苏维埃的文化事业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高尔基成功地团结了近百名西欧文学的翻译家和近五十名东方学者,出版了欧美和东方各国的译著。高尔基和列宁都重视研究东方问题和思想。在出版目录中也包括了中国文学作品。1922年出版了阿列克塞耶夫院士翻译的《聊斋志异》第一卷《狐媚》,1923年出版了第二卷《妖僧》,这是苏俄读者第一次有机会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在工作的间隙,高尔基还在《共产国际》上发表了很多政论,并写出了《回忆列夫·托尔斯泰》。

他还写出了这位一语千钧的泰斗对自己的否定:“再讲您的语言,它很巧妙,但过于做作,这是不行的。您在戏里把自己的话说得太多了,所以您的戏里并没有人物,所有的人物全是一样的。您大概不了解女人,您没有写成功一个女人,连一个也没有!”高尔基就是这样一个纯洁而坦率的人。

辛苦的工作,使高尔基的肺病严重恶化。1921年夏天,高尔基的肺病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列宁写信坚决地劝高尔基出国去治疗。尽管这时列宁自己的身体也十分虚弱,他仍然在这年8月9日写信给高尔基。他在信中说:

马克西姆·高尔基:

已经把你的信转给列·波·加米涅夫了。我疲倦得连一点事情都不能做。你在咯血,可是你还不走!唉,你真是固执,也真是不合情理了。

在欧洲的疗养院里,你既可以治病,又可以做出三倍的事情。你还是去吧,去把病治好。请不要固执了,我请求你。

你的列宁

11月,在列宁的劝说下,高尔基到德国养病。根据列宁的指示,他在国外的一切费用全部都由国家提供。

此时,德国正处于十一月革命被血腥镇压后的反动时期。高尔基深感那里的政治气候很不适于他的健康。这年年底,他去了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但捷克政府对他进行秘密监视。这些状况使高尔基的心情极其矛盾和苦恼。一方面,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由于害怕十月革命的影响,对他表示怀疑和不信任;另一方面,他的健康状况不允许他回国。直至1924年到了意大利,他的病情和心情才有了根本的变化。

在德国和捷克的两年半,在他养病阶段完成了自传小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以及《回忆录》、《日记片断》和《1922—1924年短篇小说集》的部分章节。

《我的大学》写主人公阿辽沙在喀山时期的生活,结构似乎不如前两部精致,但风格还是与前两部一致的。总的来说,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不愧是俄罗斯文学史上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是高尔基的主要作品之一,也是非常成功的传记作品。它既鲜明地展示了作为主人公的作家自己从童年到青年所留下的足迹,又形象地反映出了俄国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社会政治面貌,同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此,可以说,高尔基对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创作,标志着他在文学创作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他在一生中的最后几天,还在听人读刚刚出版的高尔基的《我的大学》。

得知列宁逝世的消息,高尔基无比悲痛和忧愁。当然,他对此也早有预感。因为列宁在两年前得了中风后,身体状况已经一天不如一天,并很少具体操持和过问国家事务。但是,尽管这样,列宁的威信仍然是至高无上的,他的话仍然具有权威性。

列宁的逝世对于高尔基是一个最沉重的打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高尔基心中想的只有列宁和俄国。万分悲痛的高尔基在追悼会上给列宁敬献了花圈。

在花圈上,只简单地写着:“永别了,我的朋友!”

虽然这仅仅是最朴素的一句话,却包含着高尔基许多难忘的回忆和深情的呼唤。

列宁的去世使高尔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回忆与列宁相处的点点滴滴,他感到在与列宁的意见不同方面,列宁都是正确的,而他自己往往是错误的。回忆起列宁对他是那么热情,而他却在当时不理解列宁,想来使他更加悲痛万分。他悔恨自己没有很好地接受列宁的帮助,于是发誓要纠正自己的错误,坚决走列宁所指的道路,此后果然从未发生动摇。

几个星期后,高尔基完成了一篇回忆列宁的文章,但他本人对它却很不满意。1930年,他再次动笔作了很大的修改,并扩充了许多的内容。6月,他改写完成,这就是著名的回忆录《列宁》。

在《列宁》里,高尔基倾注了他的全部崇敬与热情。全书共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革命前高尔基与列宁在伦敦、巴黎、喀普里的会见;第二部分写十月革命后两个人之间的接触。

这部回忆录受到了高度的评价。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写信给高尔基,信中他说:

“在全部当代文学里,我不知道有任何作品可与您描绘的列宁和托尔斯泰的肖像并驾齐驱。这是惟妙惟肖的两幅肖像,唯有它们将流芳千古。”

对高尔基来说,列宁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体贴入微的朋友。回想起列宁对自己的帮助,高尔基的心中就充满着感激与怀念。他把这种思想感情化为工作的动力,以百倍的热情投入了生活和创作。

1925年,高尔基完成了列宁的遗愿,写出了酝酿已久的《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共4部分,是高尔基晚期创作中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在作品中,高尔基以其天才的艺术描绘,通过这一家三代人兴衰的历史,形象地说明了俄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描绘了农奴制改革后和十月革命前的半个多世纪的俄国社会生活的独特历史风貌。

阿尔塔莫诺夫家族的第一代老伊里亚是家族事业的开创者,原是拉特斯基公爵家里的农奴,做过乔治公爵田庄的总管,到农奴解放的时候脱离了公爵,得到了一笔酬劳金,决定开一个麻布厂,创办自己的事业。

老伊里亚精力充沛,能够冲破一切阻力,推进“事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他开麻布厂,需要亚麻,可是人们说,这里的农民不种亚麻,这时他就说:“那要叫他们多种。”

老伊里亚是俄国第一代资本家,是俄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他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那种所向无敌的创业精神和作为一个掠夺者的血腥本质。

就在阿尔塔莫诺夫家这一家“事业”蒸蒸日上之际,老伊里亚在抬锅炉的时候,因用力过猛血管破裂而死。

老伊里亚死后,他的大儿子彼得勉为其难地接替了父亲的工作。彼得是个无能的人,他把父亲创下的事业看做是对自己的束缚。他心底一直幻想着回到农村里,去过闲适的庄园生活。

彼得的弟弟阿列克赛是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他比彼得精明得多,他力图用欧化改革和自由主义的空谈来巩固自己阶级的统治。但他生活在资本主义走向没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他的努力也是徒劳的。

彼得的另一个弟弟尼基塔是个驼子。他对事业也没有兴趣,他的能力只限于做些整理花园之类的工作。自从彼得娶回纳塔利娅之后,尼基塔就偷偷地爱上了她。但他自惭形秽,不敢向纳塔利娅表白。终于有一天,他忍受不了了,上吊自杀。彼得和家中的扫院人吉洪把他救了下来。后来,尼基塔自愿去了修道院。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第二代人只是维持着事业的发展而已。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第三代生活在资本主义垂死的时期。他们不仅比祖父一辈,而且比父亲一辈都渺小得多,他们是个性毁灭最好的证明。彼得的小儿子亚科甫吃饱就睡,过着动物式的生活。十月革命风暴中,他从家里逃了出去,在火车上被人痛打一顿,像废物一样被扔到车厢外面去了。

在这个家庭中,唯一具有优良品质的是彼得的大儿子小伊里亚。他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和阶级,走上了革命道路。高尔基通过他的道路指明,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人唯一的出路是背叛家庭,参加革命。

另一方面,这部作品还写到了工人阶级的成长。由阶级意识尚未觉醒到不满情绪,在1905年革命风暴的影响下,先进工人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组织起来,聚会、学习、开展革命活动,最后接管了阿尔塔莫夫家的“事业”。

这部作品是高尔基对26年前开始的以《福马·阿尔杰耶夫》为起点的对俄国资本主义的探索的总结,是俄国资产阶级兴亡的历史画卷,高尔基塑造的伊里亚的典型形象丰富了俄罗斯文学的人物画廊,弥补了这一典型形象的空白,标志着他的创作的新的高峰。 anmm6dc9EGdPJwLf24RLId/5G982rOgDmX+wH65AUft5MtJs9e1n3XTgcg3suat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