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很薄,因为人生中真正重要的道理也确实不需要太多话。纳瓦尔比我大两岁,9岁从印度移民美国。读这本书就好像看到时空中的另一个自己的精神成长史。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但高度重合的阅读书单让我们有着几乎相同的方法论和价值观。我们都喜欢佛陀、老子、达尔文、费曼、塔勒布、道金斯、查理·芒格、尤瓦尔·赫拉利和卡洛·罗韦利。我们都相信自由和幸福并不来自外在物质的满足,而是来自我们自身所做出的选择。放低自我是获得幸福的最有效方法,你越是喂养自己的自大,你对生活和整个世界的不满就越会吞噬你……所以,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时候我的心里会说:“不能同意更多!”尤其是前半部分关于如何获得财富的内容,简直涵盖了我在拙作《低风险创业》中给出的全部核心建议。
凡是写书的人都怕自己的书被说成是“成功学”,而这本书的副标题竟然就是直白的“财富与幸福指南”!我一方面佩服作者的坦率和自我,一方面也在反思关于“成功学”的讨论。其实没有人反对成功,除非你一定要把成功定义成打了鸡血面目狰狞的样子。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事业有成,身体健康,心理平衡,家庭幸福。但之前流行的“成功学”恰好做不到这一点,反而容易让一个人头脑发疯,手舞足蹈,充满可怕而不受控制的欲望。真正能让你成功的书,是敢于说出也有能力说出这个世界真相的书。你如果能够通过读这样一本书,获得一个重要的启发,进而早日开始自我的进步和迭代,这本书就是真正的好书。而凡是向你承诺读了某本书或者上了某门课就能获得财富和方法的人,几乎都是“成功学”的骗子。纳瓦尔说:如果社会可以培训你,那么社会也可以培训他人来取代你。大家都能学会的东西是不可能让你致富的。凡是可以批量化培训的技能都是能够被雇佣的技能。只有你自己学到的东西,才是属于你独有的能力,才有可能让你创业成功。请仔细分辨两者的不同。同样是读书,有人指望书本能告诉他怎么开始怎么结束,所以总是失望(或者被骗)。而有人从书中获得启发,自己思考,自己实践,于是对书充满感激。从同一个教室里走出的学生天差地别,就是因为有人等着被打造,有人是自己在探索。
纳瓦尔说,如果现在让他一穷二白,他依然可以很快致富。我不敢这么说,但如果能够知道关于财富和幸福的一些基本规律,至少可以增加再次致富的概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至于太过焦虑。这本教大家如何成功的书最重要的观点是,成功没法教。这一点恰恰是关于成功最应该被知道的东西。我们陷入了一个悖论,也许可以把它称作“成功学悖论”。另外,纳瓦尔讲的也未必都对。一个处在人生风口浪尖上的人难免会说出一些过于绝对的话。比如,他说不要加入任何读书会。我想那是因为他没想过读书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有更多样的形式。我看到了这个需求并想办法解决它,于是社会把这个欠条给了我。(同样符合纳瓦尔的理论。)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将彼时无数趾高气扬的创业者,从愚昧之巅推到了绝望之谷。周遭项目频繁爆雷,身边好友屡屡抱恙,使我警惕地将追逐增长的天际线,调低到了控制风险的警戒线。即便如此,我也关闭了一家亲手创建的公司。
愤懑彷徨数月后,我意外读到了一本出版不久的电子书。
此书平和却难掩锋芒,洗练中暗藏宝藏。它篇幅不长,平日阅读吞吐量尚可的我却花费了数倍于平时的时间,字斟句酌反复玩味。它就像一部思想的《洗髓经》,指引我反躬自省、突破心障,搭建了一套新的行事准则和信息系统,逐步走上了开悟之坡。
它就是《纳瓦尔宝典》。
纳瓦尔何许人也?他既是硅谷成功的创业家,创办了著名的股权众筹平台AngelList,也是顶级投资人,投中了推特、优步等公司。
1996年,纳瓦尔获得达特茅斯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和经济学学位,进入硅谷工作。在帮助几家初创公司取得成功,并短期供职于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后,他找到了自己的爱好——为投资人和创业者牵线搭桥。
最早他和合伙人开了一个叫Venture Hacks的博客,在网上教人们如何筹集创业必需的资金。很多创业者通过读Venture Hacks上的文章学习如何找风投,如何谈判风险投资协议,如何组织公司架构,如何进行财务管理。一段时间后,读者反馈希望纳瓦尔能代劳,所以他创立了AngelList。AngelList最初是一个电子邮件列表,每天会收到5 000封创业者提交的融资申请,之后渐渐演变成一个网站,陆续上线了在线融资、招聘等功能,成为硅谷最炙手可热的初创公司之一。
但真正让他火出圈的,是日常发的推特。
纳瓦尔最有名的一系列推特是“如何不靠运气致富”,堪称推特史上转载最多的推特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你无法靠出卖时间变富,而是需要资产(公司、股票、实业)或被动收入(代码或媒体)。为此,你需要调动劳动力、资本的杠杆,并创造无复制成本的产品,最终将财富转换成享有幸福和自由的权利。
秉持开源精神,纳瓦尔允许埃里克将其推特整理成了电子版,挂在网站上供人免费下载。在上架亚马逊电子书店后,该书迅速拿下了年度财经榜第一名。
纳瓦尔像精明的商人,身体力行地演示着如何靠赚钱赢得时间自由,并在生命中最自由的那一年,全然跟随兴趣,赚了更多的钱。他又像哲学家,翩然世外地吟咏着对财富流动、科技演进、思想跃迁、幸福常驻的独到理解,从不主动寻求扩散,却在全球收获了一票忠实听众。
纳瓦尔的话题性,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跨界身份的对立统一。人们欣赏在多个领域结出硕果的成事之人,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期许自己独立多元、不被定义,就如海因莱因所说:“只有昆虫才专业化。”难能可贵的是,他以合乎道德的方式创造财富,又用不落窠臼的箴言将秘诀公开——既给鸡汤,又给汤勺。比如:
·没有所谓的“商业”技能。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商业杂志和商业课程上。
·最重要的是,要在重大决定上花更多时间。人生早期有三个重大决定:在哪里生活,和谁在一起,从事什么职业。
·阅读数学、科学和哲学领域的经典作品。不要读畅销书,不要看新闻。避免加入任何所谓的“读书俱乐部”,避免追求任何的社群认同。把真理置于社群认同之上。
他说,发推特是整理思考的方式,它就像钩子一样,挂住灵感并把人导向更深入的思考。
阅读纳瓦尔的文字,就如经历一场精神上的瑜伽。你能时常在他富于节奏感的文字间隙,引入某个反直觉的思考角度,在一番修性吐纳之后,思绪更趋宁静。
纳瓦尔博览群书。他将自己所有物质上的成功和他可能拥有的任何智慧,都归于他的大量阅读。他很少将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而是喜欢在书里跳来跳去,搜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一旦对一本书失去兴趣,他就会停下来读别的书。在他看来,如果把读书这件事类比成进餐,那么挑食和剩饭是一件好事。他也从不将读书当成彰显学问的比赛,他更推崇将几本好书反复阅读、思考并吸收。他是费曼的超级粉丝,推崇费曼学习法——通过公开教授输出来巩固自己所学。
这也启发了我,用“年龄渐长表达欲减弱”“世事洞明便要少开尊口”“我已经写出过畅销书”等为借口,减少公开场合的发言,实则是一种故步自封的僵化心态。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于是,我重新拾起尘封的邮件组、公众号,重新将日常思考的吉光片羽公开输出,还有滋有味地做起了视频和播客。它们反过来督促我更好地学习,也帮助我解锁了意外的机遇。
获益良多的我,将这本书发给身边的朋友,它确有阿司匹林那般普适镇痛的效果:从一线城市创业公司跳槽到互联网大厂的前同事,躺平未遂,陷入更加内卷的境地——发过去;在内陆省会开餐饮连锁店的大学同学,门店倒闭,陷入迷茫——发过去;供职传统金融单位的亲戚,工作乏味,生活割裂——发过去;即将毕业投身社会的读者,身无长物,憧憬未来——发过去。几乎从未收到差评。
我自己也会每年重新翻阅几次。现在出了纸质书,枕边常备书又多了一本。
如今,我依旧在社交网络和公开媒体上追踪着纳瓦尔的最新言行。在全球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纳瓦尔将眼光投到用户隐私、分布式网络、加密平台、可移植数据等新兴Web3.0领域,在技术更迭和泡沫浪潮中,寻找下一个披沙拣金和降维打击的机会。
我期待着纳瓦尔继续将新的思想感悟,凝结成一本又一本智慧的宝典。也祝愿本书读者酣畅阅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并将其绵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