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使我们得以在虚拟的空间展开想象,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超能力。也许有多种原因导致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事物。也许我们没时间收集信息,或者不愿意付出努力,抑或方法不对而根本就找不到所需要的数据。不管哪种情况,我们的眼睛都好像视而不见,不过我们的心智模型可以填补这一空白。心智模型能调动想象力,从而帮助我们做出决定,使我们的境界超越眼前的事物,进入更为宽广而抽象的天地。这一切赋予我们力量,使我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并最终梦想成真。
若要明白如何利用框架来填补空白,不妨参考人类登月。1969年夏天,阿波罗11号登月舱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这是一项巨大的成就。但是,把宇航员送上月球的既不是雷电般迅速的土星五号引擎,也不是早期的新式电子计算机。相反,从许多方面来说,是因为人类能够利用框架“看见”不在场的事物,这才使得登月成为现实。
没人知道如何穿越地球与月球之间超过20万英里的真空地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专家需要发挥想象力,用宇宙航行的心智模型进行思考,并构想出使之成为可能的工具。问题不仅仅是指南针不起作用,而是整个南北向概念在太空中毫无意义。同样,对于制造能在寒冷真空条件下工作、按一个按钮即可启动和重启的发动机,工程师们也没什么经验。无奈之下,他们调整了思路,结合引擎在地球大气层和太空运行的原理建造了火箭。当然,测试是必不可少的,但主要是为了验证科学家们的想法。
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一小步”时,月球表面的坚硬使他颇为吃惊:他还以为自己会下陷一两英寸。这位38岁的船长用无线电向他的船员和地面控制中心报告说:“月球表面光滑、呈粉末状,我走了1英寸 还不到,可能也就1/8英寸。” 21 这些基本上就是阿波罗11号给我们的惊喜了。早在数月甚至数年之前,在千万英里之外的地球上,人们通过应用正确的框架已经掌握了让宇航员登月和返回地球的必要条件。
想象我们从未经历过的事情并不总是那么容易。阿波罗11号发射的第二天,《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可以算是最好的“报纸更正”——更正大约49年前该报刊载的一篇文章。更正文章写道:“1920年1月13号,本报刊发了一篇文章,把火箭可在真空中运行的观点斥为无稽之谈。”49年前的那篇文章嘲笑科学家“似乎连高中的知识都没学好”,现在《纽约时报》进行了自嘲:“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证实了牛顿在17世纪的发现,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正如火箭可以在大气中工作,它也可以在真空中工作。我们对自己犯下的这一错误表示遗憾。” 22
在科学研究领域,运用框架来探索(尚)不存在的事物是很常见的。1846年,科学家们根据行星运动模型和对天王星的观测数据,预测到了第八颗行星——海王星的存在。当天文学家把望远镜对准设定的海王星位置时,他们果然发现了海王星——和通过心智模型所推定的结果一模一样。
再来看一个希格斯玻色子(一种微小的基本粒子)的例子。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利用量子和粒子物理学的框架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23 但是,直到后来花了50年时间、耗资100亿美元建造了大型强子对撞机,科学家们才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并证明了猜测的正确性。得益于独特的思维框架,科学家们得以预见自己今后的发现。2020年,科学家们应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框架预测到诸多黑洞围成一圈“跳舞”的现象,这是数十亿光年之外的加热物质,其每小时的热量相当于一万亿个太阳的威力。 24 这就是框架的强大之处,它能描述尚不可观测的事物。
预见未知的事物在别的领域也可以发挥作用。在管理方面,所谓的蓝海战略发现了未开发的市场空间——相当于独享海洋资源,企业应充分加以利用。蓝海战略可以说发挥了人类建构框架的特质,有助于管理者预见商业空白,针对市场和产品做出前瞻性的选择和替代方案。蓝海战略是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W.钱·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Renée Mauborgne)教授率先提出的构想,事实证明十分有效。 25 日本视频游戏公司任天堂利用这一构想,发现了潜在的市场和产品空间,其推出的DS和Wii游戏机后来大获成功。
认识并解释世界,预见未知的事物,在诸多的选择中做出决定:框架就像一把用来认知的瑞士军刀。对人类而言,建构框架(无论从哪个意义上来说)为我们开辟了广阔而又便捷的通道,使我们得以探索星空。但是,我们该如何将框架应用到具体的场景之中,心智模型又该如何转化为决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