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别让贴在身上的标签束缚了你

01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标签,有些标签关于身份确认,比如你是谁的女儿、谁的妻子、做什么工作、职位是什么;有些标签则是关于个人特质,比如你的脾气是温和还是暴躁、大度还是小气、敏感细腻还是大大咧咧。这些标签大多是别人加在自己身上的,但时间长了,慢慢也会形成一种自我认同,在生活中不由得会按照这个标签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我对于标签的接受与认同有时候是好事,但是有的时候,不加考虑地把这些标签加诸己身,难免会形成另外一种枷锁。

在这里给大家讲两个故事。我的一个朋友,性格一直很温和。但凡跟她接触过的人,没有一个不夸她的脾气好,在我的记忆里,她也从来都没发过脾气。好脾气在很多人眼里是优点,却在很长的时间里困扰着她,尤其是当她在职场上的职位越来越高,责任越来越大之后。

在一次聊天中,她说:“我在这个公司做了10年,领导、同事都跟我很熟,大家都知道我温和、懂得在中间磨合、从不发火。久而久之,我自己也希望一直温和下去,但是从小员工做到销售总监,现在的担子越来越重,有时候碰到不靠谱的下属或是不靠谱的客户,真的很想破口大骂。但是,转念一想,这样一来,大家会说,‘原来,你也有这一面啊,以前的温柔不会是装的吧。’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只能继续温和下去了。”

为了这个“温和”的标签,她付出了很多,有时想要高声说几句话,都会刻意把声音放低,把语速放慢。当然,在我一个心理咨询师看来,她付出最多的是忍耐那些积压在心底的情绪和想表达而未表达的愤怒。

还有另一个故事。一个来访者对我说,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好人。好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身边的人都坚信,找别人帮忙会被拒绝的事情,在他这里一定能获得一个“YES”。而他之所以走进咨询室,也是因为厌倦了做一个不懂拒绝的好人。

事情的导火索是一个许久没有联系的初中同学,辗转几人后找到了他,加上微信,几句寒暄之后就直奔主题。原来是老同学的父亲生了病,想要借钱。老同学对他说:“我找了很多人,都帮不上忙。上学那会儿,你就是个热心肠,所以请你一定帮帮我。”

我的这位来访者被这段“告白”弄得不知所措,虽然有几分不愿意,但还是选择把钱借了出去。借钱之后的很多天,他的心里都不是滋味,总觉得被什么东西绑着,特别不舒服,又不知道去哪里说,所以想到了心理咨询。

02

上面两个故事的主角,一个被贴上了“温和”的标签,一个被贴上了“好人”的标签。这些标签,乍一看都是好的,但是如果不加区分地活在标签里,就变成了负累。有时候,一些不好的标签反而更容易被识别,也容易被撕掉。比如懒散、不求上进、不修边幅等。但真正让我们束缚其中而不愿意走出来的,都是一些看似美好的标签。

我们被束缚在这些美好、看起来善意满满的标签里,是因为这些标签里有我们想要的社会认同。每个人都渴望获得别人的夸赞,孩童时代,我们从妈妈的一个笑容、一个亲吻,一句“我爱你”中获得自我认同;长大以后,我们在与他人互动中,靠他人的称赞来获得这种社会认同。这种认同可以让我们摆脱孤独感,获得进一步与他人交往、挑战新鲜事物的勇气。

对于这种认同和对于安全感执着的追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勒庞或许说得更为严重些,我们并不确信人是否因为追求认同而让智商有所降低,但我们确信的是,过分地追求别人的认同,会让我们更少地看见自己。当你追求一个“温柔”的标签时,你会看不见那个想要暴躁发脾气的自己;当你追求一个“大度”的标签时,你会强求自己明明很计较却要装得不在意;当你追求一个“坚强”的标签时,你会忍住那些因为软弱而掉下的眼泪……

这一方面会让情绪受到极度的压抑,另一方面会让自己迷茫在那些所谓的标签里,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正确的做法是。

第一,接受赞美而不过分在意。

要提醒自己,别人的赞美只是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来评价你,这代表对方的感受和观点,并不代表真实的你。这样的清醒会让你有能力在一个满是评价的社会中保持一个相对清醒的自我。不对赞美过分执迷,也就不会对批评过分敏感。

每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始终来源于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两部分,但社会评价常常过于强大,会吞噬到自我评价的部分。我们要做的便是努力在听取外在声音的同时,依然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声音。

第二,承认自己的多面性,不执着在单一的标签里。

每个人都是多面的,宽容是你,计较也是你;光鲜亮丽是你,随性邋遢也是你;勤奋上进是你,偷懒拖延也是你。如果硬把自己束缚在标签里,便是把一个丰富多面的自己扔进一个固有的套子里,让自己活得僵硬而不自在。

因为你是多面的,别人对你的评价必然也是多面的。承认自己的多面性,接受他人评论同时期、不同状态下的你,你才不会迷失在诸多的评价里,不在评价里变成单一的自己,不把人生变成一场面对观众的表演。

如今,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我们接触的平台也越来越多,被评价、被贴标签的机会自然也会相应地增多。在时时刻刻都有可能被评价的生存空间里,保持自我、保持清醒是比涌入人潮、接受评价更难的一件事情。

愿我们在喧闹的世界里,依然看得见自己。 xfEPLHk0pwJPkVTjocxpL0phCYj2uG1iUZUFHyXq99pJyZgPAkMVTGmj4oMRsF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