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最熟悉的自己和最陌生的“我”

01

我的来访者萧是个帅气的“90后”男孩,他的烦恼很有意思。萧在生活中喜欢有独立的空间,而他的女朋友爱插花、爱弹钢琴、爱攀岩,是一个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的姑娘。两个人交往之后一直各自租房,偶尔会住在一起,或是相约出去旅游。这样的生活对两个人来说是恰到好处的,彼此亲密又留有合适的距离,他和女朋友都很享受这样的相处模式。

有一天,萧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朋友问他:“你和女朋友相处这么久,为什么不住在一起?”萧想了想,不知如何作答,然后觉得好像是有哪里不太对了。萧当时心里想:为什么别人谈恋爱都是腻在一起,而我和女朋友还是分开的,是我不够爱她,还是她不够爱我?

有些念头,一旦在心底萌发,便很难消失了。萧思考了很久,但感情浓度这件事,哪里是思考就可以有答案的。于是,他找了个机会,很认真地跟女朋友说:“我们住在一起吧。”女朋友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在萧的坚持下,女朋友松了口,说可以试一试。萧当时说:“我们住在一起,每天睁眼就可以看到彼此,一起吃早餐,还可以一起养条狗,多好!”

于是,他们真的住在了一起,也养了一条狗,但之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两个人都爱睡懒觉,每天睁眼都是着急忙慌地把自己从床上拔起来,匆匆赶着去上班,根本没有时间一起吃早餐。下班之后,萧在家里仍然要处理工作上的事情,或是静静地发呆,而他的女朋友需要练琴,或是打开电视看看肥皂剧。一静一动,非但不是陪伴,还成了彼此的干扰。至于那条狗,每天因为谁去遛狗的问题,两个人有了固定的每日一吵。

住在一起不到两个月,萧有些崩溃,来做了心理咨询。他问我:“我们是不是真的不爱彼此?生活在一个空间里,便矛盾重重。”

我问:“你们明明彼此保持独立就很好,为什么一定要把彼此拽到一个空间里呢?”

他说:“因为别人都住在一起啊,谈恋爱就应该住在一起啊!”

我追问:“哪种模式的生活让你更舒适呢?”

“当然是分开住。”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

我说:“既然如此,就让别人过别人的生活,你按照自己的想法过自己的生活就好,何苦把别人的模板套在自己的生活上呢?”

02

再说一个来访者的故事,她叫依,住在南方的一座小城。依说:“我虽然是个地道的南方姑娘,看起来比较柔弱,骨子里却有着先生都比不了的强硬。”

事实上,依确实是一个能干的姑娘,辞职创办了早教中心,结婚五年,生了两个孩子,事业和家庭都经营得有声有色。相对来说,依的先生则逊色了许多,大学毕业之后当了公务员,四平八稳地干了很多年。

依说:“我从来不想靠男人,靠我自己也可以撑起这个家。”

我完全相信这一点,但还是反问她:“累吗?”

依说:“还好。”

我再问:“真的不需要别人吗?”

“是的,不需要。”依的声音中有着自己的倔强。

我接着问:“是不想依靠,还是不敢依靠?”

这一次,她眼眶泛泪,许久没有回答我。然后,给我讲了小时候的故事。

依的父亲在她出生一个月之后就离开了她和母亲,母亲说因为依是个女孩。为了养她,母亲没有再嫁,辞掉了小学教师的工作,转而去做了销售的工作。在依的记忆里,母亲都是没日没夜地忙,依通常都和外婆待在一起。依的母亲做销售的工作很成功,在仅仅几年时间里,就从一个普通销售员做到了区域代理,后来则干脆辞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家里的生活从父亲离开时的慌乱变得越来越好,房子也越换越大,但依看到母亲的辛苦,常常在一天的奔波后,累得连洗澡的劲儿都没有。身边的叔叔和阿姨偶尔想给母亲介绍新的男朋友,都被母亲都拒绝了,她说:“我自己可以过得很好,不需要依靠任何人。”

母亲的这句话刻在了依的心里,她一刻也不敢松懈地往前奔,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可以,不需要靠男人。”这是她生存的座右铭,早已经刻在自己的记忆里。

讲到这些的时候,依突然明白,自己一直以来的强硬其实是带着母亲对于男人、对于生活的恐惧。她和母亲一样害怕依靠,害怕再次受伤。于是,她和母亲一样,把生活真正过成了一个人的“战斗”。

03

这两个故事都和寻找自我有关。一个是因为活在别人的套子里而模糊了自我;一个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错以为“我”所了解的便是真正的自己。因为对自我认知的偏差,他们都有过一段拧巴的生活,在拧巴中痛苦着,也在痛苦中迷茫着,不知道生活为何如此,更不知道如何改变。直到他们离自己越来越近,听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破解了关于自我的密码,才让生活重新舒展开来。

有时候,我们太渴望去探索陌生的世界、结识陌生的人,却在猛然清醒的那一刻发现,最陌生、最不了解的人,其实是自己。也许你会如萧一般,按照“别人都这样做”的社会模型去生活,违背自己的习惯并感到迷惑;或像依一样,因为原生家庭的烙印,固守着自己的坚强,活得辛苦而疲倦。

那个本应该最熟悉的自己,太容易变成陌生人。有太多的声音和期待,太多的“应该这么做”盘旋在内心,导致真正的自己被压得很小。所以,想要真正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第一步便是用心去了解自己、读懂自己。

在咨询中,我常常会问来访者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可以,你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然后请他们详细地描述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你在做什么?

和谁在一起?

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

当时的心情如何?

……

出乎意料的是,面对这样简单的问题,很多人在思索良久之后,说的都是“我不知道”或“想不出来”。

每当这时,我的内心总是会为之一震。我们努力地生活、努力地赚钱、努力地想要实现梦想,可在内心深处,我们竟然无法描述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如果梦想本身都是摇摆的,那在当下的生活里陷入迷茫,几乎是必然的。

从小到大,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别人、感知别人的需求。知道老师喜欢听话的小朋友,就去扮演乖巧;知道父母喜欢好成绩,就去努力读书;知道老板喜欢拼命的员工,就牺牲休息时间,努力创造业绩。可是,我们究竟花了多少时间给自己呢?对于自己,又了解多少呢?

有一个实验可以让每个人做一下:选一个完整的时间,大概一个小时左右,不需要多加思考,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以“我”开头的句子,越多越好。比如,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喜欢什么,我讨厌什么,我最想做的职业是什么,我害怕什么等。

写完之后,重新审视这张纸,它会给你一个关于“我”的轮廓。如果你此刻依然感觉迷茫,感觉对自己一无所知,那么从这个小实验开始,然后从这里出发,去寻找那个真正想成为的自己。

每个人都需要那么一段时间去了解自己,处理与自我的关系。然后重新上路,带着对前路满满的信心,一刻不停地奔向属于自己的成功。

愿你的生活,如所期、如所愿,真实而不拧巴。哪怕辛苦,也可以看见光亮,一直都是自己笃定的模样。 F1URBieMBXlo61a+CrkeXKuwiiR5uu41cEkxG3WHb4EcuAkHrnkoWMa++gCZPMk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