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成功不可复制,成事可以修行

冯 唐

作家,中信资本前董事总经理、健康产业负责人,
麦肯锡前全球董事合伙人

从医学博士到麦肯锡合伙人,从商业管理到著名作家,冯唐是个跨界奇人。他读了30年的《曾文正公嘉言钞》,在一个全民创业、全民追逐成功的时代,他说:“成功不可复制,成事可以修行。”2019年9月19日,著名作家、投资人冯唐做客北大汇丰商学院创讲堂,与陈玮教授面对面交流关于管理的心得。

陈玮: 虽然以前你的书都是文学向的,但你在管理方面也有颇多思考,请问你在管理上的思想是如何不断进化和成熟的?

冯唐: 大家好!我很开心今天有这么多人来北大汇丰商学院创讲堂听这场讲座,尤其是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男生来现场。我经常来深圳和香港,这边也算是我的第二故乡,之前在这两个地方待了10多年,2015年才回北京。陈玮教授是我的老朋友,我们在华润集团工作时打过交道,之后在滴滴出行等公司又有交集,感谢陈玮教授今天给我机会,能见到这么多的新朋友。今天这种对话的形式也是我们商量出来的,以前可能是我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讲,但我想今天用这种聊天的形式可能会讲得更透、更开心一些。之后我们也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提问,希望能让大家有一些收获。

大多数好作家的倾诉欲和表达欲都很强,但跟一般人不同的是,作家更喜欢表达在书面上,而不是当众讲出来,我也见过可以一边写一边说的作家,可惜我不是这样的,我尽量避免当众讲话,因为这是一件耗能量的事情。由于我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有些话我想尽量避免反反复复地说,这些话往往都是在商业环境下告诉我所带的团队、企业如何做事的,是工作过程中要经常教给别人的,不是“现金流报表怎么制作”这种MBA课堂上要教的内容,而是我做事的原则,展开讲就是“如何管理自己?如何管理团队?如何管理项目?”。在这三个问题里,我有些共识、方法论和价值观分享给大家。

我在管理上的思考主要有三类信息来源,第一类信息来源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中国历史管理智慧。我从10岁开始读古汉语文学,直到初二、初三的时候才读得比较通,之后一直有阅读历史图书的习惯。其实不少历史图书里都写过如何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把事情做成功,但我为什么选择读曾国藩呢?有这么几个理由:一是他做了一件跟自己的专业反差很大的事情,他本来是一个文职官员,是道光年间最年轻的副部级官员;二是他所处的环境非常差,那时候的吏治、司法效率都非常低,做事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三是他们处于一种巨大的困难境地,当时太平天国占领了大半个中国,曾国藩他在一个支持系统非常差的环境下把事情做成了。基于这几个原因,我选择了读曾国藩,毕竟我们很少有人能像他跨界跨得那么大,或者面临像和太平天国斗争那么差的局势,再或者是吏治败坏到支持系统如此差的地步。

第二类信息来源是麦肯锡的方法论。我2000年进入麦肯锡工作。从统计的角度看,麦肯锡作为一家管理咨询机构,甚至创造了MBA这个学科,世界500强企业里的高管最多的共同经历就是在麦肯锡工作过。虽然现在网上经常有人嘲笑麦肯锡,当然也有很多人嘲笑我,但根据我在麦肯锡待了近10年积累的经验,我觉得麦肯锡的有些方法论还是很可取的,而且有趣的是,它的方法论和我从曾国藩相关的书里读到的思想是很契合的。

第三类信息来源是我过去小20年在中国的一线企业做咨询,以及加入华润医疗、中信资本后看到的活生生的例子,我们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实践中应该怎么做。

陈玮: 我想知道你还是个10岁的小孩子的时候,人家都在玩游戏,你为什么会对古文感兴趣?

冯唐: 我10岁的时候是1981年,那时候真的没什么玩的,想娱乐的话找一盘录像带都很难。其实中国的古代汉语是非常优美的,你读着唐诗睡着,跟你看着抖音睡着,我相信效果是不一样的。我跟同事开玩笑,说如果每个人都能背100首唐诗,那这个世界会美好得多。我非常建议大家读一读《曾文正公嘉言钞》的原文,曾国藩的原文平实、有效,没有太多花花绕,不像汉赋那样华丽,非常朴实,读原文应该对大家有帮助。

《论语》没有结构,随便从哪一篇拿起来都可以读。梁启超辑录的《曾文正公嘉言钞》,是从曾国藩的2000多万字语录里选出了200多则,也是没有结构的。后来我想,管理的事情其实可能就是没有结构的,涉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管理者都得顾及。

陈玮: 你背过多少首诗?

冯唐: 虽然中华书局出版的绿皮版《全唐诗》我读过一大半,但是很难整首背下来,比如《长恨歌》那么长,只有其中几句我可以背下来,其他的强求背也很难。所以我后来就是一遍遍地看,如果能记得住就记,作为一个年近半百之人,记不住就算了。

陈玮: 你也写诗,写过多少首诗?

冯唐: 中国文艺界对我的诗人身份的看法有异常鲜明的两派,一派认为我不是诗人,这派人占99.99%,剩下的一派认为我是诗人,包括我自己也这么认为。我出过两本诗集,一本叫《冯唐诗百首》,这是近20年来中国卖得最好的诗集之一。另一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不三》,每首诗都只有3句,是中国第一本非偶数诗集,这本诗集融合了我跟日本诗人学习的一些形式上的东西。这本诗集是致敬《诗经》的,我交给出版社305首,出版了268首。我作为超简诗派创始人,到现在为止写了小400首诗。

陈玮: 我记得看过你写对女生找男朋友的建议,大概意思是,要找一个能够陪你背诗、给你抄诗,同时也可以给你买包包的男人。如果他不能买包包,至少也要能陪你背诗、给你抄诗。能不能给大家解释下你为什么给她们这样的建议?

冯唐: 诗是被严重低估了的好东西。我之前读蒋介石的传记,他不会写诗,但是他烦的时候就会去读诗、抄诗。我之前接了一个活,在唐诗里面挑选一些优美的情诗,当时我有个比较年轻的同事要去追女孩子,我建议他每天抄点情诗送给心仪的女孩,他坚持了3个月,两个人就在一起了。

陈玮: 你说管理没有所谓的结构,那你有没有什么战略管理上的“秘诀”?

冯唐: 首先大家对我有很多误解,比如说我写一些敏感题材的小说,那其实只占了我10%~15%的时间。我有一个隐藏的身份,就是中国顶尖的战略管理专家,之前我做过华润集团战略部总经理。我去华润集团工作时,他们有20多个一级利润中心,华润集团的宋林总经理要求我给他们讲一讲什么是战略,怎么做3年、5年战略规划,以及如何把这个规划转化成战略基地,列出十几、二十个具体的战略目标,然后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

虽然我当时已经在麦肯锡工作了9年,也帮助过不少企业制定战略,但这件事情究竟怎么做?其实在麦肯锡内部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论,当时我就想起《曾文正公嘉言钞》里的一句话,把它作为整个培训最核心的中心思想,这句话就8个字“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也就是说,做战略一定要抬眼看路,而且要看5年、10年的长线,“小处着手”就是一定不要眼高手低,将你的核心战略交给团队后,一定要非常清楚今年干什么,明年干什么,每一个月干什么,达到什么目标,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这也是第一点秘诀。这8个字合在一起才是战略的中心思想。大家好好想想,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事不顺的原因,排除掉人的因素,要么是你没有抬头看路,要么是你没有抓住细节。

第二点秘诀是曾国藩反反复复强调的“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就是不要睡懒觉。我有个哥哥每天睡到下午才起来,洗洗澡出门时就已经很晚了,基本上什么事情也干不了了。

第三点秘诀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失败没关系,但要坚持。我自己的出版经历就很好地印证了这点,我第一次去上海签售时只来了4个人,而且其中只有两个是真正的读者。当时我心里就憋着一股劲,觉得自己的书写得这么好,读者怎么不买账呢?我接着写,下一本书效果就好一些,后来就这样坚持下来,现在写到了第16本。

陈玮: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做起来很难,“大处着眼”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冯唐: “大处着眼”最应该避免的是流于表面。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套话,在麦肯锡里面有一句话叫“不可能错的话就等于废话”,比如“我们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这种都是纯粹的废话,麦肯锡要你屏除这些,逼着自己去找到底什么是真知灼见。我会教好多刚开始工作的人去开一个两小时的会,从中找出3个最重要的点,不需要太多。或者去看一篇文章、一本书,总结出3点。你慢慢地养成这个习惯之后,就会变强。

陈玮: “小处着手”的难点是什么?

冯唐: 很多人不愿意放下身段,事就做不成。“小处着手”就是自己要设身处地地去想每一步应该怎么做,从事情开始到结束,时间、地点、人物,每一步会发生的事情都要想清楚。另外,不养成习惯也很难做成事。比如我们以前在华润集团卖雪花啤酒,当时没有智能手机,我们被要求每天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比如晚上9点前,把啤酒销售的品类、数量等编成短信发给某一个人,由他在电脑上用Excel汇总后发给领导。其实这非常简单,但如果你不布置下去,不让大家养成习惯是很难做到的。实际上,华润集团用了很多非一流人才,但是做出了超一流的成绩,这就是“小处着手”发挥的作用。

陈玮: 谢谢,这让我很有收获和启发。我对曾国藩没有很多研究,感觉他好像不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据说比较“愚钝”,他是靠勤奋努力起家的吗?

冯唐: 你可能对曾国藩有些误解,其实曾国藩做官的生涯分为3个阶段:30~40岁时,曾国藩在京城做官,他是当时最早做到相当于现在副部级官员的年轻人;40~50岁,他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50~60岁,他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建工厂、鼓励留学、修铁路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实他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笨,在封建官僚体系中,凡是能做到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的,没一个笨的,曾国藩能笨到哪里去呢?而且他做事容易成功。无论是平定太平天国运动那么难的事,还是送当时的小孩子去英国留学,他都能做成,这说明他很聪明。这是一种大聪明,他能看到最关键的点和最重要的事。一个聪明人下笨工夫,一定能成功。

陈玮: 你刚才讲到“屡败屡战”,曾国藩确实打过很多败仗,不是一个常胜将军,我记得有一次他战败后打算投江,这是真的吗?他的革命意志好像不是很坚定。

冯唐: 据说他跳了好几次江,都被人拦住了。我能体会到他那种心情,当他辛辛苦苦把“高楼”建起来,突然间,楼全塌了,有句古话说“运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本来他有雄才大略,但兵没了,楼也塌了,这时候是很容易万念俱灰的,也是很容易想放弃的。就像项羽,哪怕他再聪明,其实也很难成就霸业,因为成就霸业的人往往要经历一些极惨的境地,李清照写“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果他去了江东,有可能可以成为一位更伟大的英雄。

陈玮: 谢谢冯唐,那给我们讲一件你自己觉得最自豪的事情吧?

冯唐: 挑一件还挺难。有一件事是2014年7月20日,我加入华润集团后整整5年,我在那天辞职离开,之后就跑到美国游手好闲了6个月,我终于有时间可以全身心投入地写东西,但突然发现我写不出来,心态还没有调整过来。我在美国租了一栋大房子,里面有位老太太种了很多西方香料,我经常看着院子发呆,后来我想练练手吧,就决定翻译泰戈尔的《飞鸟集》。出版社提出给我所谓当时翻译界最高的稿酬标准——一个字10元钱、全书一共只有8000字,我翻译3个月,每天翻译三四首,翻译前总需要喝点酒,其实这稿酬还不够供我喝酒呢,但是我是很认真地在翻译,一年之后我翻译的《飞鸟集》出版。但是书出版之后,我突然被当时主要的纸媒生生骂了一圈。出版社的人告诉我,诸多老翻译要联名写信投诉我。这件事刚发生时我有点消沉,后来我的一位朋友给我发微信说:“自君翻译,举国谩骂,人生荣耀,莫过于此。”我就开心了,大家想想,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没有一个人因为翻译诗被骂成这样,所以我觉得还挺有成就感的。

陈玮: 你在全球最好的战略咨询公司做得很成功,在其他公司做高管也很成功,现在做投资人也挺成功,这些工作是非常需要科学思维、严谨的理性思维的。但你又是作家和诗人,这两种迥异的身份你是如何融合的呢?在兼容的过程中你有没有挣扎、纠结、矛盾的地方?

冯唐: 我测过基因,有一个结果说我出现精神分裂的可能性是常人的140多倍。当年学医时,关于精神病这一块我学得特别粗糙,所以我就去请教我们的教授,他说我已经40岁了,发病的可能性不大,我已经成功地把自己“摁住”了。所以我可能是有些精神分裂的基因,但是转回来想,第一,形成一个习惯之后,两个极端的东西可以共存。我当时在给两本杂志写专栏,在周末我能用半天时间写完四五千字,这也不是很难,比如平时我跟别人讲话时提到的一些点,我积累下来写到专栏里,3年就能凑成2本书。我通常在春节写长篇小说,会拿出比较完整的10天时间写四五万字,所以我大概花3个春节的时间就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或者短篇小说集。这样算下来,我基本上每3年可以出3本书,这个节奏让我可以和自己和平相处。

第二,文学和商业之间的关系是可以互相支持的。商业中最难搞的是人,包括控制自己、与别人沟通协调。带千军万马的时候,一把手最常干的工作就是听吐槽,像一个“情绪垃圾桶”。我以前不理解为什么军队里除了司令还有一个政委,其实政委就是这个“情绪垃圾桶”,以前上班来我办公室的人,都是来各种吐槽的。如果你用一种相对冷静和抽离的态度来看人性,就会觉得这些“垃圾”都是素材,写下来都能变成钱,心情就会好一些。另外,随着我在写作方面的名气越来越大,这也有助于我在商业上获得帮助。所以我跟外国朋友说,如果要去了解某一个市场,不能光看招股说明书和报表,去读读小说挺有用的,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那个领域的人。大家被吐槽的时候,经常听到“这个人怎么这样呢?”,你不要去质问,而是反过来想:为什么人会这样?你想明白了心情就好了。

陈玮: 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外国人把这叫作“reframing”(重构)。我以前在从事管理工作的时候经常跟同事说,你在听到吐槽时不要觉得烦,跳出这个框架去观察这件事情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对了,你为什么不考虑放弃全职工作呢?

冯唐: 在过去10年,我经常面临这样的诱惑,想说算了,多花点时间写作吧。但我隐隐约约有一种想法,大家为什么愿意读我的书,并且想持续地读我的书?除了我妙笔生花外(开个玩笑),其实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我的确文字表达能力比较好,像写《金银岛》( Treasure Land )的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他可能没有太深刻的思想,但他笔下描写的世界实在太漂亮了,读起来就很舒服。第二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其实比读者见识更高、更有智慧。但是智慧从哪里来呢?如果不读书,不干事,特别是不辛苦地干事甚至成事的话,我的见识就是假见识。为什么我的读者越来越多?因为我的见识越来越广。

陈玮: 谢谢,刚才冯唐讲的这一段,对我们北大汇丰商学院的学生是很有启发的。你说管理者要读些小说,如果有时间的话,以后也想邀请你来给我们EMBA的同学上一门从小说中看人性的课程,应该会非常有意思。我们刚刚谈了很多成事的事情,你也给了一个漂亮的框架。我想转换一下话题,你对女性很有研究,本身就曾经是妇产科的大夫,对女性心理有深刻的把握。能不能说一说你对女性朋友的观察有哪些,并给她们一些建议?

冯唐: 我需要更正一下,我其实特别不了解女性。正是因为不了解,我才学习了妇科。我只说一个从实践中来的、可能对大家有帮助的建议,我主攻的是妇科肿瘤,更细一点来说是卵巢癌的发生学。卵巢在身体里处于比较深的位置,往往出血被发现的时候,患者都已经患有了卵巢癌三期了,太晚了。当然一直都有检查指标,但是这些指标的特异性都不好,我当时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妇科肿瘤实验室,经常会接触卵巢癌晚期的患者,后来隐隐约约具备了某种能力,一看到某个女生就能大概知道她是否得了卵巢癌。这些患者多数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当然有这些特点的可能不局限于卵巢癌,还有宫颈癌、乳腺癌等女性疾病,这些共同特点有:她们往往是通常意义上的好人,很善良很内向,隐忍贤惠,不愿意抱怨,心里存着事。我妈的性格跟这些特点是相反的,她要有点不高兴就去骂别人,骂完后自己就高兴了,像我妈这样的人是不容易得这类病的。我之前有个九字箴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就是跟这种癌症心态反着来的——癌症患者是真的有某种心态的,如果他们心里老是存着事,憋着,就会影响激素分泌、免疫能力,更容易得病。

这九字箴言对女性绝对适用,你该打就打,该骂就骂,该释放的情绪就释放出来,千万别憋在心里,否则轻则容易引起炎症,重则生病。虽然这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但一定有大概率定律可循。

另外,我觉得女性朋友喜欢看我的书,也不一定是因为我写得多好,更多的是因为我坦诚地表达了一个男生是怎么想的,她们从我的书里可以看到男生是怎么想的。

陈玮: 能不能再多讲一点九字箴言?

冯唐: “不着急”是给自己、给事情、给团队足够的时间。大家做事情的时候容易着急,好多事情没做好,给自己压力也是因为太着急了,我们经常说要做时间的朋友,这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勤奋,而是应该给自己足够的时间。

“不着急”是说时间的,“不害怕”是说结果的。我在麦肯锡做咨询时,客户把棘手的问题交给我——战略怎么做?交易怎么做?我常常面临的压力是,我是不是拿到了正确的答案?我是不是把问题想透了?我的答案有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我经常被这些问题困扰。我原来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其实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校训,比如说一场平常的感冒,也是可能会致死的,一次简单的出血,也许有上千种可能的原因。但是你想,如果我整天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叫什么日子?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给自己减压,我就对我的团队说,咱们只要尽人力,把小组的力气、智慧都使光了,那结果就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了。尽力之后就不担心结果,反正你也做不了再多的了。其实在我们尽力了之后,结果都还挺不错的,所以“不害怕”将要面对的结果。

“不要脸”针对的是别人对你的评价,毁誉随人。一个成年人,做事总会被挑出毛病。随着你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位置越来越高,看到你的人越来越多,哪怕对你不喜欢的人的比例是恒定的,但绝对数也会越来越大。如果你总是想满足所有人的想法,希望所有人都夸你,就进入了深深的误区。心理学上说,有一百个人夸你,你可能不会记得,有一个人骂你,你会记很长时间。所以,对我们认真做事的人来说,你越不要脸,越不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你成事的概率就越大。过去也有类似的话叫“毁誉听之于人,成败听之于天”,真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你,特别是咱们北大汇丰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的人,当你开始做一件创新的事情时,批评的声音往往大于支持的声音,这时候一定要“不要脸”,虽然这比前两个“不着急”“不害怕”更难做到。

陈玮: 这给我们很多启发,大家一起鼓掌谢谢冯唐。今天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我自己提的,我做哪些事情应该可以避免成为一个油腻中年男呢?

冯唐: 讲实话,我觉得你一点都不油腻,尤其是这么腼腆地微笑时。我认真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有一条非常重要,对大家有百利而无一害,就是保持身材。中国人的身体容易向心型肥胖,肚子大两边细,随着年龄增加,到40岁以上新陈代谢下降很多,吃同样的东西转成体重的可能性大很多,超重跟慢性病和精神状态有很大的联系。其实光运动是减不了体重的,有可能只是从一个僵硬的胖子变成一个灵活的胖子而已。跟大家交流一个我自己的秘诀,就是周末两天连续轻断食,早饭中饭不吃,晚饭可以放开吃。其实人三餐都要吃饱这件事的历史并不长,100年前多数人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态,如果你三餐都吃饱吃好,其实是在跟你的基因做对抗,会产生很多多余的能量。另外,你需要比较长时间的饥饿,给身体信号——“饥荒可能来了”,这样才能调动身体的机制去燃烧脂肪,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你可能会问,不吃早餐会不会诱发胆结石?我问过几位专家,他们都说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这个结论。所以我希望周末两天早饭中饭不吃的方式,能够帮助在座的一些朋友。

精彩问答

Q :今时今日国有企业在承担繁荣香港的职责中,应该怎么去成事?

A :我在华润集团待了5年,如果没记错的话,2010年华润集团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359位,2019年排第80位,是世界500强企业里进步最快的。2010年时有一些公司管理层说,要是华润集团进了榜单再掉出来多丢脸啊?但是经过我们具体测算,华润集团很有可能进入前100名。简单地说,我觉得无论是在我国香港还是内地,国有企业作为国之重器,都要承担一些对社会特别重要的职能,不能像一些中小企业那样短视和逐利。如果国有企业内部有足够的资源的话,不能光求名求利,还要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也是当时华润集团做医疗的初衷,从收益上说做医疗比做房地产慢很多,但这个世界不光有房地产,还必须有人来关注生老病死这些事。

Q :作为妇科医生、作家、投资人的跨界奇人,您是怎么在这么多身份中自由切换的?

A :第一点是务实,这个世界上喜欢走捷径、欺世盗名的人特别多。有一些人觉得我比较浮夸,但其实我是实事求是的人。有一次我去一个做英语诗翻译的创业项目组工作,带了梁实秋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有什么词不确定我就翻开查,那本辞典被我翻得破破烂烂的。当时对方创始人看到后非常诧异,对我说,冯老师您还真的背过辞典?我说我在文章里写过这事的,他说我还以为您是吹牛呢。其实我是真背过,刚开始看英文小说时,经常遇到生词,我就在辞典里一个个查,后来背下来,就很流畅了,有的死功夫需要下,能够让你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受益。

第二点,所谓跨界的前提是你要选择一行,然后相对比较深地扎进去。我们当时做卵巢癌研究需要把所有文章都看一遍,这要花很大的工夫。你如果在一门功课或者手艺上花10年的功夫扎进去,再跨到其他领域去就会相对容易一些。我相信不同行业的见识和智慧是有相通之处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过去有些官吏让他治水也行,让他做京官也行,让他写字画画还行,中国的传统教育有很强的通才教育成分在里面。

第三点是要有一颗贪玩的心。跨界时,胆子要大一点,把戒律规则想得少一些。我有一句话叫“关你屁事,关我屁事”,比如说我虽然不是翻译家,但我翻译一本书,关你什么事?有人爱看,有人不愿意看,不爱看你就别买嘛!所以不要有太大的界限感,觉得我不是专业的,不能做这件事。有些人说非专业的不要抢专业的饭碗,这当然是要看领域的,比如盖楼修桥确实得需要专业人才,但我翻译诗,中文也可以,英文也可以,怎么就不能了呢?这跟专业有什么关系呢?所以真的要有敢于“破戒”的心态。

Q :我感觉曾国藩这个人不可爱,没有个性,跟同时代的张之洞、袁世凯比起来,没有什么人格魅力,我们在努力成为完人的过程中,往往会丧失一些个性和人生乐趣,您怎么看?

A :谢谢,你的问题问得特别好,我也是同意的。其实曾国藩61岁就去世了,算去世比较早。我现在面临一些问题时的处理方式,会有些受他去世较早的影响——在座的各位都比较年轻,前半生我们要把一些事情拿起,后半生要把一些事情放下。“拿起”和“放下”听上去挺简单,但做起来不易。之所以要后半生要学会放下,是因为你前半生赖以生存、成功的东西,对你后半生的发展可能有阻碍。这是我最近亲身体会到的,比如我不会睡懒觉,如果连续三天晃悠不干正事,我内心会有巨大的内疚和负罪感。如果过了大半生不混的日子,再让我混一混是很难的。我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假期了,幸好我还有跑步可以调剂。转回来回答你的问题,我们说“成功不可复制,成事可以修行”,在修行的过程中养成的习惯,有可能有副作用。所以你刚才问的问题我是同意的,但也没有好的解决方式,那就只能先拿起,再放下,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痛苦和快乐。有人老说我没吃过苦,其实我吃的那种苦换成别人来吃,他们可能都坚持不了两个月。很多事情不是只有好处的,好和坏都得在里面,自己选择如何过这一生吧,好坏是一个整体,没法只要好的丢掉坏的。

本文根据作者2019年9月19日在北大汇丰商学院创讲堂的演讲整理而成,经作者审阅并授权发布。

主编伴读

“管理者要多读一些小说和诗歌”

受过8年专业的科研训练,在以结构化思维闻名的顶级战略咨询公司工作近10年的冯唐,却以畅销书作家的身份被大众所熟知。他能够将科学理性的思维跟浪漫形象的艺术思维有机地融合,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冯唐说“管理者要多读一些小说和诗歌”,乍一听,这个建议好像有点无厘头。现在管理者和领导者日理万机,不少人根本没太多时间读书。就算想读,也应该多读商业、管理和科技方面的书籍才是。要读商业模式、战略管理、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等,为什么要读小说呀?

中国有一大批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是学科技和工程出身,从小到大,学硬科技和工程的东西偏多,更有甚者,很多人为了走好高考这一座独木桥,偏科相当严重,人文、艺术类书籍涉猎严重不够。这些人大学毕业之后,做得更多的也是硬邦邦的工程和技术工作,对人柔软的内心触摸和洞察都非常欠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自上而下,一起来读点小说和唐诗宋词,学着触摸一下柔软的人心、多体会一点人性的多样和复杂、培养更多的人文气质、激发更多的艺术跟形象思维,对组织的进化似乎相当有帮助。相信这个建议不只对企业管理人员有价值,对于工程技术人员和理性科学思维非常强的人,都有非常大的价值。

冯唐的跨界破局

在过去20多年,冯唐不仅写了近20本绝大多数很畅销的书,还做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医生、麦肯锡全球合伙人、华润集团战略部一把手、华润医疗集团CEO、中信资本著名投资人,他将跨界玩得如此欢畅,内心如此灵动,除了因为他将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自由融合起来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非常非常地勤奋。

冯唐的很多书都是在春节完成的,当我们在欢度春节、胡吃海喝、各国旅游的时候,冯唐20年如一日,闭门苦读,没日没夜地挥汗写作,这实在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这正好也印证了他自己在《成事》中讲的“聪明人下笨工夫,一定能成事”。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值得学习的榜样。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冯唐总结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有三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睡懒觉(勤奋);屡败屡战”。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8个字,估计很多中国人都学过,也知道,但做起来相当不容易!怎么“大处着眼”呢?要登高望远,审时度势,抬头看路,这都需要眼光,需要高度,需要境界。这时冯唐说,最重要的是透过表面看到本质,产生真知灼见!每件事都总结出个一二三来!

“小处着手”也不容易。坐而论道的人多,指手画脚的人也不少;真正肯弯下腰、蹲下身子、趴在地上把握细节,并把细节融会贯通的人真不多见。另外,上天似乎很公平,如果我们无法在大处产生洞见,又不能在小处把握细节,就一定会被挡在成功的大门之外!

“屡败屡战”是冯唐总结曾国藩成事的第三点。这好像与丘吉尔所说的遥相呼应。丘吉尔曾经说过,失败并不是致命的,让我们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

这三点成功之道不仅是冯唐的座右铭,也必将给很多奋斗中的人带来启示和鼓舞。 HDB1HX3awseciKlsZQm/h1W2aA21t2RcZov/LuwfKjsjTW2tCaLCh8fpy2risz5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