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给大家分享一则故事。
几天前,我见过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上小学一年级,他一进门就对着我嘟嘟囔囔:“吴院长,您干吗总叫我来啊?我今天一点也不想来这。”我回答他:“没事,那咱们就来随便聊聊吧,我可想你啦!”孩子用不悦的语气说:“可我今天不想见您!”我笑着说:“好,没关系,我只是想和你聊聊天。”当孩子继续抱怨时,我对他说:“也是,你过来一趟还挺远的。”孩子的脸色这才缓和了一些,他一边支支吾吾地叫我,似是有话要说,一边从书包里拿出了陀螺和几辆玩具车。我“哇”地感叹了一声,孩子笑嘻嘻地对我说:“我带来了这些,打算今天和您一起玩!”我说:“好啊!看起来就很好玩!”随后,我们又聊了很多。
接下来是我和孩子的父母面谈的时间,我对孩子说:“××啊,我今天跟你聊天非常开心,但是……”孩子微微一笑,对我说:“您是准备要见我爸爸妈妈了吧?我知道啦!”然后他说:“哎呀,这个我得端走。”于是他端起了盛有半杯葡萄汁的杯子。孩子原本是打算托着杯垫拿出去的,但是看起来有些吃力。我问:“需要我帮你拿什么吗?”孩子就拜托我帮他拿着杯子,当我接过杯子时,那孩子却问道:“吴院长,您的手受伤了吗?”当时我的手被纸划了一下,正贴着创可贴。于是我回答他:“是的,被纸划破了。”那孩子听了,随即露出很心疼我的表情,真挚地说道:“应该很疼吧?”我对孩子说:“你是第一个发现这个伤口的人,谢谢你呀!”
那一刻,因为那个可爱的孩子,我竟感动得鼻子一酸。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还是个不好接近的孩子,哪怕幼儿园的小朋友只是想跟他搭话,他也会大声叫着举着椅子吓唬对方。但现在,他却变得如此善良懂事。虽然他现在也还是有点抗拒与我见面,当他的心里感到不安,就会表现出抵触情绪,但这是他消除自己内心不安的一种方式。这时,我就安静地等他自己消化,当他的不安得到排解,内心就有了与我交谈的“空隙”。有了这一块“空隙”,开始还很抗拒的孩子就开始观察周围的人,甚至开始关心别人。这多可爱啊!
我们的孩子在面对陌生而新奇的周边环境时,自然会感到不安,会不舒服。请耐心等等他,只有他们的心平静下来了,才能有与我们交流沟通的“空隙”。
父母也是一样的,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请相信,请放宽心,只有当父母的心里也产生了“空隙”,才能去包容孩子的“空隙”。
不要担心,你和孩子都会做得很好的。
不要担心,你和孩子都会做得很好的。
你的孩子现在几岁了?
当我们像我们的孩子一般大时,最想听到父母说什么话呢?
就算妈妈说了“很危险,不要端”,孩子还是用双手端走盛满牛奶的杯子。小小的孩子,穿着尿不湿,摇摇晃晃地、蹑手蹑脚地端着杯子往前走,可是刚走到饭桌前,却不小心失手打翻了牛奶。地板上和孩子的身上满是牛奶渍。妈妈可能会这样说:“你看,我说不让你端吧!”孩子突然哇哇大哭起来。妈妈说:“没事,这又不是什么大事,你站在这里别动,妈妈给你擦干净。”孩子还是觉得很伤心,小嘴噘得老高。妈妈说:“没事,你还没喝吧?妈妈再给你倒一杯。”然后把孩子一把搂进怀里。当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时,就算父母说了不是他的错,他还是会惊慌失措,觉得害怕。
并不是只有小孩子这样,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也是如此。此刻,孩子们最希望父母能安慰他们,希望父母能说爱他们。
我们小时候,也是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