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增订版序

执笔写这增订版序,除了思潮起伏,心中还很歉疚。原因是,本书初版于1986年,后于1988年年底增订,至今二十年。虽然早在1990年年中已在筹划增修,可惜总未能成事。实在有愧于爱护我的读者、学生,甚至是同辈的学者和(香港)商务印书馆的朋友。

在构思此文之时,总有一种在整理人生的味道。卡可夫(Carkhuff)的名句,又再涌现眼前。他说:“心理辅导是生命的流露。”从事心理辅导服务和培训多年,至今依然醉心,我不但珍惜自己有众多机会进入人生命的深处,陪伴他们经历成长的挑战,经历苦痛,然后超越与成长;与此同时,我体会到心理辅导工作与自己生命、生活得以整合所带来的自由、丰盛与满足。不过,在生命中作出这种选择,也绝对不轻省。其引发的种种课题、问题和挑战,往往令我心力交瘁。可幸的是,危机与苦难,人生难免,我珍惜。因为我相信人本学派的信念:它们带来发展与成长的机会。透过多年来生活的验证,那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过去多年奔波于香港中文大学与内地众高校的校园,我全心全意迷醉的目的只有一个:在华人社会推动心理辅导专业的发展。过往几十年,在内地,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和其他国家的华人社会中,无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均变化急剧。这些变化为人们带来不少积极的效益,例如生活水平改进、就业机会增多和知识变得多元等。不过,与此同时,种种的改变亦导致人们产生更多适应方面的困难,社会问题亦相应增多和加剧,继而出现种种心理辅导的需求。唯从事此专业的人才却远远供不应求,培训甚为不足。由于心理辅导专业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本土化的研究和培训,对中文授课、中文著作和研究文献等的需求甚大。欠缺中文著作使心理辅导的发展举步维艰,尤其在内地,不谙外语的学者较多,这也限制了心理辅导的发展。

出于对上述问题的关注,我决定以中文撰写《辅导与心理治疗》。撰写本书时我正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而大学对教员的评核,重视以英文在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而轻中文著作。不过,既然我以辅导专业作为生命一部分,再加上个人信仰衍生的中国梦和愿景——到内地推广心理辅导,我甘冒“扣分”之险,选择了以中文出版。令人兴奋的是,其后北上讲学时,我所到之处,教授与同仁几乎是人手一册,以此书为最主要的入门学习基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每一次看到大家对此书的珍惜,心中的激动久久不能平息。时至今日,内地的中文心理辅导书籍逐渐增多,其中也有原创著作。唯令人忧心的是,有不少书籍的学术及专业水准成疑。例如有不少翻译自外国经典著作的书,闻说只是学生的个人习作,在欠缺严格督导与审阅的情况下结集成书,结果错漏百出。但由于具名者是重点大学的教授,销量也很不错。这种情况若不正视,将会给内地的心理辅导专业带来难以估计的恶劣影响。深盼专业中有心之士能费心多作监察,保证辅导专业书籍的素质。因为心理辅导的培训与服务在内地正值萌芽期,高素质的研究与学术专业书籍,是此专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1995年我第一次被邀请到上海讲学,对象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我这个基督徒来说,是神应允了我二十多年忠诚的祷告:“在祖国大地上推广心理辅导专业,服务内地同胞。”

其后,北上讲学的机会越来越多。到了1997年4月,一个由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研究所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协办,由我统筹和主讲的高校心理辅导培训班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办。培训班主要为内地81所重点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医师、教授、研究人员、讲师和学生工作人员进行连续两周的专业培训。参与此培训班的学员,都是当时各高校中负责心理辅导的核心成员,且经学校代我甄选,由校长推荐。共150人获得奖学金,20人自费参加培训班。令我欣慰的是,学员来自北京、天津、黑龙江、江西、山西、河北、江苏、河南、上海、陕西、广东、海南、四川、浙江、甘肃、吉林、广西、福建、安徽、山东、辽宁、青海、内蒙古及湖北共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

我之所以在此详细描述这次培训班,是有原因的。一方面,由于心理辅导在内地刚刚起步,当时从事此项工作的,即使是学校的负责人,能具有心理辅导与治疗系统培训资历的,也是凤毛麟角;不少人只是自学,或只参加过一些零散而水平十分参差的极短期培训。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的急速发展和社会转变,对辅导的需求日渐增大。有关工作人员很想进修,以得到专业方面的支援。故此,参与培训的学员,在肯定学习成效的同时,亦深感培训班确实为学员,甚至为国家的心理辅导工作带来活力与挑战,公认这次培训班是内地心理辅导专业发展的里程碑。

到内地推广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最担心的是,其核心理念“心理辅导专业重视每个人的价值”能被接纳吗?对人的尊重和强调个体的重要,会否是此专业在内地发展的一个障碍?而参与心理辅导工作人员的背景参差,使我更加担心。事实上,参加这次武汉培训课程的学员中,超过三分之一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而其他则分别为医学、哲学、物理、化学、中文、历史、生物等学系的教学人员。不出所料,大家不时对有关课题提出质疑,尤其是对心理辅导的基本哲学与理念,讨论也异常激烈。但令我告慰的是,到了培训班的中段,争辩消失,学员逐渐掌握心理辅导的精神,全情投入学习之中。根据事后评估,这次培训班除了学习效益极高外,令我放下心头大石的是,学员不但接纳心理辅导的哲学和理念,同时纷纷表达那是他们期待与渴慕已久的、及时的“晨曦”“甘露”“清泉”“暮鼓晨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方向。

个人醉心于心理辅导专业,除了有见其治疗、补救性功能外,最令我欣赏和珍视的是人本学派(Humanistic approach)强调的“促进全人发展和高素质的生活与人生”。故此,在培训班结业礼上,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刘华山教授的总结重点,很令我放心。他说:“学员讨论的结果显示,我们要重视林教授一再强调的国家对人民幸福的关注,不要把心理辅导仅仅当作一项单纯的学术研究来发展,而是要把心理辅导造成一种有益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程度提高的社会运动。”的确,刘教授的总结,反映出大家明白心理辅导的终极关怀是超越了处理问题和医治病患的,大致上亦认同以促进人的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潜能充分发展和美好整全人生等为辅导的终极目标。

此次面世的增订版,距离理想还远。我能够做到的是删减了一些过时的篇章和内容,而在理论部分,增加了“阿德勒治疗法”(Adlerian Therapy),在学生辅导部分,则增加了“学校辅导的主要范畴与重点”和“全校参与辅导——以健康自我形象为核心”两节。不过,想到自己久病初愈,就视之为“接纳限制”的一个学习。希望下一次的增订,在质与量两方面,都能有所改进。

林孟平
2008年夏 xw/4mcKaYsfzZ3Y3oH2Jr5SR5AHlpTQqdDQSDoC6W9d9jEovta8n3qPqDgCPDN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