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心理分析治疗法

在所有心理治疗理论中,弗洛伊德所创的心理分析理论是历史最悠久,影响亦最深远的一派。弗氏于19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他的理论,直到1939年去世,他一直在心理分析上作探研。一直以来,虽然有不少的学者尝试对弗氏的理论作修改,但他始终在心理分析学派中掌执牛耳。其对心理分析最主要的贡献包括: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是可以了解的,我们可以用已经积累的各种有关人类的知识来减轻人类自身的痛苦;人类的行为常常被无意识(unconscious)的因素所管制;童年成长的经验,对成人的功能和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在了解人如何处理焦虑的问题上,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架构,因为要是假定了人有各种机制,便可以用来避免个人深陷于焦虑之中;心理分析派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让我们可以透过对梦境的分析、抗拒和移情作用等,量度出人的无意识功能。 [1] 此外,心理分析治疗法(The psychoanalytic approach)是第一个研究心理过程中感受和情绪所扮演的角色的理论。 [2]

1 人格构造

根据临床经验知识,弗洛伊德指出人格的构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 本我代表人最原始的一面,通常在潜意识状态下表现其机能,它潜存了人的各种欲望(drives),如性的欲望、觅食的欲望、求安全以得自我保存的欲望和攻击的欲望等。这种种欲望乃是原动力,驱使人朝向一个目标,这种特别活动,乃依照生物的基本法则进行,也就是根据“享乐原则”(principle of pleasure)而进行的。本我往往透过消除压力和增加快感来达到即时的满足,弗氏强调本我包含了支持生命的本能,而令本我活跃的动力来源是生物性的,以至本我在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往往是不经意的,但它会逐渐因自我和超我的产生而受控制。例如我们在百货商店游逛时,看到一些极精美的室内摆设,很想买下来,但看一看价钱,小小一件物品,价格却极为惊人,根本买不起,倘若在这时候,四周没有店员或其他顾客,我们很可能有冲动,在观赏之际顺手把那小摆设放进皮包中,这便是本我在作用。要不是“超我”提醒我们这是犯法的、不道德的、被人轻视的行为,及时制止了我们,我们就会做错误的、破坏社会秩序的事。

虽然本我的精神活动是在潜意识层面,我们无法直接意识到其活动状态,不过经由幻想、白日梦、梦境和精神病人病状等和本我有密切关联的精神产物,我们可以推断出本我的真实情况。

自我 自我系统化了人的理性过程,而在这过程中,虽然自我的精神活动一部分在潜意识层面进行,但大部分则在意识层面进行,故此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动。换言之,自我是自己可以意识得到的“我”的一部分,是人性格的核心部分,其主要机能是处理个体和现实的关系,感受现实,处理本我之欲望,以期可以适应现实。

自一个人呱呱坠地,他就有自我,不过随着生理发育和人的成长,其作用才逐步成熟而趋于明显。自我除了机能上包括知觉、记忆、情绪、动作、思考等一般精神活动之外,最重要的,它不像本我般只具有主观的现实,而是能够与现实世界有接触和交往,以至可以分辨幻想和现实、自己和他人、主观和客观等的差异,这都是极重要的功能。也可说自我担任着本我、超我和外在世界之间的“交通警察”的职责,它的主要任务是在本能和周围环境之间作出调整,它控制着人的知觉,执行检查的工作。

自我的精神活动以“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和继起思维(secondary thinking process)为特点,故此,自我总是相当实际和具逻辑性地进行思维,以期能满足个体需要。

超我 超我是人最高层面的性格,因为它是人的道德法则,或就是人的良知。它主要关注的是行动的好坏对错,依据社会的道德观念,在潜意识层面承担着监督和批判的工作。其实,超我是人性格中社会性的我,是受环境因素、父母的教导、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和文化等陶冶而成形的,这也可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其中人们学到善恶之分、是非之别、社会价值、道德规范和自律的标准,作为个人行为的指南。曾子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超我的充分表现。

超我的功能整体是对本我和自我进行约束,它管制本我的冲动,同时怂恿自我以道德性的目标来代替现实的目标,力求达到十全十美,是人的“理想的我”之表现。

从健康的立场来看,人性格里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必须有均衡的发展,本我的主要功能在求保存自己,超我的作用是配合社会常模和道德规范等原则,控制和监督自己的行为,以求取个人生活的适应。至于自我,它一方面要处理本我的本能欲望,另一方面要符合超我的标准,以期发挥自己之功能。而倘若本我或超我任何一方占优势,对另一方进行统治时,很可能就会产生不正常的功能,以致人出现身体上的毛病和怪异的行为,而这些不正常的功能,通常我们称为神经官能症(neuroses),一旦本我失却所有的控制,功能便会严重失调,形成精神症(psychosis)。

2 人性观

心理治疗过程中咨询师相对当事人而言是直接而具权威性的,他们以专家的身份和当事人相处,与当事人保持一种分离、客观并完全中立的态度。这种处理方法,其实与此派学者的人性观很有关系,以下是他们对人的主要看法:

● 人基本上是消极、负面取向和机械性的。

● 人类同时具有生存和死亡之本能。

● 人生的目标其实就是死亡,而生活不过只是人朝向死亡过程中迂回曲折的道路而已。

● 人的行为由无意识所决定。

● 人类行为主要的决定因素是性的内驱力和侵略性的冲动。

● 成人的行为大部分由人最早五年中的非理性动力、无意识动机、生物性的本能需要和内驱力,以及个人的性心理发展经验所决定。

● 人是一个能量系统,由于这能量有限,在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分配中,当其中之一操纵控制权的时候,就会阻抑了其他两个系统的运作。

● 人所有的行为,都是根据享乐和避免痛苦两原则而决定的。

3 个人的性发展(Sexual Development)

在心理分析中有一点是不容忽略的,就是个人的性发展。弗氏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人的神经官能症的基本原因是压抑和禁制性的发展。弗氏认为人的性生长不但是肉体上的,而且是情绪上的。他指出人的性欲始自婴孩时期,他相信一个孩子到了五岁,应该已经过了三个性欲阶段,就是口欲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和性器期(phallic stage)。而这三个阶段,反映了人体中可以为孩子的内驱力提供满足的不同部分。所谓口欲期,是指人自出生到一岁半左右的时期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困了就要睡,而一切欲望的满足及人际关系重心都在口部,故称为口欲期。孩子在此阶段透过欲望的满足而建立对世界的安全感和对人的基本信赖,倘受挫折,就容易变得不信任人,缺乏安全感。同时,孩子要先透过与他人,主要是透过与母亲的关系,肯定自我的界限。由于此阶段自我界限与现实感尚未稳固,孩子若遇到挫折便会呈现“扭曲”(distortion)、“幻觉作用”(hallucination)、“投射”(projection)和“否认”(denial)等心理防卫机制,而此阶段亦被假设为精神分裂病、情感精神病、妄想精神病等发源的关键时期。

至于肛门期,是指孩子一岁半到三岁的阶段。这时期是随意肌与括约肌发达的阶段,孩子喜欢到处跑跑跳跳,到处探索。在这阶段,父母也开始要求孩子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例如学习大小便控制,就是接受外加约束力的一种学习。因为在这一阶段,生活之重心及与人的关系,由口欲转到排泄问题,意即如何训练控制括约肌,故称为肛门期。此期主要学习自治自律。在这一阶段遇到困难的孩子,常使用转移(displacement)、反向行为形成(reaction formation)、解脱(undoing)和隔离(isolation)等心理防卫机制,心理分析家视之为强逼性的心理病的病理根源。

孩子从三岁到六岁的阶段,弗氏称为性器期。此时期孩子开始注意到两性的差别,对异性父母抱有好感,且有排斥同性父母之倾向,而有所谓“恋母忌父情结”(oedipus complex)之形成。以后,男孩转而模仿父亲,女孩则仿效母亲,他们开始学习如何做男人和女人,而特性之问题暂时被搁置,进入潜伏期。如果在此阶段,因环境缘故,孩子无法如正常人一般解决其情结(恋母忌父),这对将来他的性心理发展会有极大障碍,造成各种性异常之病态。

其后孩子逐渐学会通过其他人获得性方面的满足。对男孩子来说,母亲成为获得满足的对象,而父亲因此成为自己之对抗者,而弗氏以此时期的此种情态为恋母忌父情结的表现。倘若这同时的吸引和敌对不能解决,情绪上的性发展就会受到压制,于是性的内驱力就无法适切地得到满足。对于这种压制,由于人会尝试透过其他途径来获得释放,也就因而会破坏人的正常功能,弗氏发现在他诊治的病者中,很多反映出因为性压抑而导致性成长受到阻滞的情况。此外,他亦强调大部分人创伤性的、阻滞成长的经历通常发生于五岁之前。

弗氏所发展的治疗过程是要帮助人去发展自己的潜意识所压抑的事物,从而获得理性并对这些无能无助的情绪进行有知觉的控制。透过治疗,弗氏尝试去判定一位病人的性发展是在哪一个阶段受到破坏,同时,到底有什么创伤性的事件曾经发生,以至影响了病人。他相信倘若病人能够知觉地将该创伤性的事件重新经历一次,将自我对本我和超我的要求作出控制,正常的性发展就会重新开始,而神经质行为就会逐渐消失。

4 防卫机制(Defense Mechanism)

人生活在世上,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都会经历挫折,这些经历会让人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于是产生烦恼与痛苦。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或挫折和打击时,有时会努力积极去面对,尝试克服困难,但事实上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有极大的勇气和决心,才可以做得到。故此,不少人会不知不觉地选择较容易的途径,用消极的方法去躲避问题,以免对个人情绪产生太大的困扰,从而保障心境有一定程度的稳定。这种方法被心理分析学者称为“心理防卫机制”。一般来说,这种心理的防卫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生活中应用这种方法。而事实上,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人面对复杂的人生所需要的一种调整。不过,有不少人由于习惯性地不敢面对遭遇,由于个人极端的不安而每每去逃避人生,会滥用这种防卫机制,以致个人最终与现实脱节。这不单是一个毛病,甚或可能会发展成为精神病。以下是一些人们常用的防卫机制:

○ 否定(denial)

这方法是将不愉快的事件加以否定,就当它根本没有发生,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稳。许多人面对绝症或亲人的死亡,就会本能地用“否定”来逃避那巨大的伤痛。

例:玛利与男友小李交往了三年,论婚嫁的前夕,忽然小李变心了,母亲知道玛利十分爱小李,故此担心得很,好言安慰她,焉知玛利说:“其实不结婚也好,我一向也在担心结婚后怎样能让家庭与事业兼顾……”玛利用的防卫方式是“否定”。

○ 隐抑(depression)

人们把一些不能忍受或会引起个人极大冲突和矛盾的念头、感情或冲动,在还未发觉之前便作了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使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得以保持心境之安宁,这方法被学者称为“隐抑”。这些不被意识所觉察的念头、感情和冲动等,虽然我们不知道其存在,它们却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以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所以的事情。

例:李先生的岳母相当势利,又爱挑剔,由于岳母一直觉得李先生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故此多年来每次见到李先生就总是冷嘲热讽的,令李先生十分难受和尴尬。上星期日李太太生下第一个儿子,于是请李先生通知各至亲好友。李先生忙碌地打了一连串电话后,在与太太复核有无遗漏时,才骤然发觉自己居然忘了致电岳母大人。

○ 解脱(undoing)

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事情牵连别人,令别人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自己的确会很内疚和自责。我们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处理自己的情绪,补救自己心理上的不舒服,这种方法,称为“解脱”。

例:一位足球队员在比赛中犯规令对方的一位队员受了伤,其后他到花店里买了一束花,令人送到医院给伤者,他采用的防卫方式是“解脱”。

○ 认同(identification)

每个人在人生中都有一些要务需要去完成,而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完成自认的历程。由于自认对人十分重要,故此,人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肯定自己,倘若在某些事情上经历挫折,我们便会选择性地模仿某些人或某些东西,这便是所谓“认同”。

例:一位物理系学生留了胡子,其实他十分仰慕系中一位名教授,而该教授的“注册商标”就是他很有性格的胡子,这学生用的防卫方式是“认同”。

○ 补偿作用(compensation)

面对人生,许多人会发觉许多事物极不理想,同时,我们在人生中常常会经历不如意,于是内心会有许多不满和遗憾。一个人因生理上或心理上有缺憾而感到不适时,会设法用种种方法去弥补这些缺憾,以减轻自己不适的感觉,这就是“补偿作用”。

不过我们要知道,若运用得当,补偿作用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一些好的转变,实在是值得推荐的方法;但若极端地采用,则会产生很恶劣的后果。

例:多年前因为家贫的缘故,张太太将大女儿芳芳送给一对年老夫妇抚养,十多年后张先生经济好转,老夫妇亦去世,于是张太太将芳芳接回家。芳芳十分任性,不但无心向学,而且行为随便,但张太太从不责难半句,还时刻将最好吃的留给她,给她买最华美的衣服,张太太的行为,是在进行“补偿作用”。

○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人犯了错误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其中一个方法,是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当作很合理地加以强调,以至犯错的事实不再困扰自己。这种方法名为“合理化”。事实上,除了面对错误,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往往会采用这方法求减除,以避免内心的痛苦。

例:一位有妇之夫与他的女秘书有不正常的关系,而他不断告诉他的好友,他不是喜欢女秘书的美貌,只是她十分了解他,是他生意上的好助手,至于妻子则是个蛮不讲理的女子。他采用的防卫方式是“合理化”。

○ 投射(projection)

一个人有某种罪恶念头,或有某种恶习,反而指斥别人有这种念头或恶习;或者,一个人会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态度、意念和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指责别人性格恶劣,批评别人态度和意念不当,这种行为我们称为“投射”。

例:士良的生活十分无聊,工余常爱寻花问柳和看色情影片,情绪上困扰日多,而每逢与人交谈,他总是在指责批评厂中的同事闲谈时离不了色情与女人,令他十分厌恶,他是在采用“投射”的防卫方式。

○ 转移(displacement)

我们在被人激怒和欺压时,往往想报复,但有时由于地位和社会规范,我们不可能直接向当事人发泄内心的情绪,结果就在适当的时间,选择一个适当的人,作为情绪转移的对象。不过,转移不一定只针对负面的感受,针对正面的感受,我们亦会作出同样的处理。

例:小明在学校被人冤枉,被训导老师看到,他极力争辩都无效,结果不但被记“小过”一次,还被老师当众责备,他憋着一肚子的气离开学校,走近家门,不知谁把垃圾桶摆放在他家门前,臭气冲天的,小明飞步上前狠狠地一脚踢翻了垃圾桶。他在此运用的防卫机制是“转移”。

○ 酸葡萄(sour grapes)

人得不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时,内心会相当失望和沮丧,在不少处理方法中,有些人会用“酸葡萄”的方法来消除内心的困扰,就是着意地将自己过去追求的东西加以贬抑和打击。

例:许天宁苦苦追求美皓,结果美皓却爱上了新认识的同事,半年后订婚了。天宁写信给哥哥时说:美皓人虽然很美,只是脾气很差,与自己要求的贤妻标准相差太远。天宁用的防卫方式是“酸葡萄”。

○ 甜柠檬(sweet lemon)

与酸葡萄相反的一种防卫机制是“甜柠檬”,采用这方法的人,虽然生活中发生了不如意的事,却会努力强调事情有其美好的一面,其实主要是说服自己相信凡是自己所有的都是美好的,是有价值和难能可贵的。过分运用这种方法,会妨碍人们去追求生活的进步,但有时适当地运用,却又能协助我们接受现实。

例:王先生在巴士上被小偷“光顾”,丢了钱包,损失了一千余元,王太太知道后,十分气恼,王先生反而安慰她说:“小财不出,大财不入,看来我可要发达了!”王先生用的方法是“甜柠檬”。

○ 反向行为形式(reaction formation)

人有不少原始的冲动和欲望,因为那是自己和社会所不能容忍和许可的,所以就要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不但别人不知道,自己亦不察觉。这些欲望及冲动虽然被抑制,却始终是存在的,且具有极大的动力,随时会出现。故此,人因为害怕这些冲动会突然爆发不可收拾,就要着意加以防范。

例:丁先生离婚之后,对女性有很强烈的反感和敌意,报复心理亦很强,因为在闹婚变的过程中,前妻的态度很极端,说话也十分尖酸刻薄,以至他感到被拒绝和伤害。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他对女性十分尊重。例如在公司里,他对女同事极其客气有礼,照顾异常周到,女同事们都称赞他对女性的温柔和关照。丁先生的行为,是典型的“反向行为”例子,一种潜意识的伪形式,丁先生借此把自己违反社会的态度隐藏起来,而自己也欣悦于个人外在行为的良好表现。

○ 退行(regression)

孩子长大成人后,本来应该运用成人的方法和态度来处理事情,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某些原因,成人的方法不太适用,此时有些人往往就会放弃这些方法。同时,也可能我们发觉用成人的方法会很难得到自己所冀求的,为了避免失望和挫折,就可能重新运用孩童时期的方法来获得满足,这方法是“退行”。若过分使用,当然很有问题,但偶尔的“退行”,例如:做父亲的趴在地上扮小牛给孩子骑,做妻子的偶尔向丈夫撒娇等,却又会给生活增添不少情趣与色彩。

例:菁菁在成长过程中被母亲管教得十分严,加上母亲的蛮横无理,令她对权威人物产生极大的恐惧,甚至到她成年后,虽然学有所成,但在权威人物面前,她就会变得毫无主张。就如在任教的学校,她是一位极受欢迎的教师,但校长每次约见她,却总感到她毫无自信。因为校长每次见她,她都张皇失措,而且校长每每要求她做什么事,她都说不会做,要求校长教她,并请求校长详细告诉她如何做。所有表现,让人觉得她就像一个无知愚昧的小女孩。在这个事例中,我们看见菁菁在权威人物面前出现了“退行”的行为。

○ 幻想(fantasy)

许多时候,当人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他们会利用幻想的方法,将自己暂时抽离现实,在幻想的世界中得享内心的平静,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

例:阿泰当值时,被领班梁仔无理取闹,他十分愤怒,但位居人下,无计可施,回家途中,他买了六合彩,吃饭时与太太谈着说,若中了六合彩,他要自己开间饭馆,重金将梁仔请来,然后给他颜色看,令他受辱……,谈着谈着,阿泰轻松多了,他用的方式是“幻想”。

○ 压抑(suppression)

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事情的发生往往会触发我们的一些感受,通常我们会作出自然与直接的表达,但在特别的情况下,我们的反应会很不寻常。基于种种原因,很可能我们无意识地已将真正的感受作了压抑。

例:丁先生是个汽车爱好者,惜车如命,太太常常取笑他简直将自己的汽车当作儿子了。一天早上,他在赶往总公司参加董事局会议时,不幸发生了交通意外,他的车子被尾随的货车撞了一下。当时丁先生只是下车随便望望被撞的车尾部分,然后便冷静地与对方交换电话号码,在抄下对方的车牌后,就马上开车驶往公司,同时,他还在集中精神构思会上个人要作的重要陈词。在这件事中,撞车时是八时三十二分,由于二十八分钟后会议就要开始,而重要的事情亦亟待决定,丁先生一反常态的表现,只是因为他采用了“压抑”这种防卫机制。

○ 理想化(idealization)

在理想化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对某些人或某些事与物有过高的评估。这种高估的态度,很容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脱离了现实。

例:小方常常在朋友面前称赞自己的女朋友盈盈如何貌若天仙,大家都渴望早日可以见见他口中的美人。在上周日大伙儿一同去旅行时,小方手牵着一位又矮又瘦、相貌极之平凡的女士出现了。当他热烈地向众人介绍那女士就是盈盈时,众人都失望极了。在这事例中,小方是将自己的女朋友理想化了。

○ 升华(sublimation)

我们将一些本能,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内,就是升华。

例:江太太最喜欢美食,但进入中年之后,暴饮暴食的习惯令她的体重直线上升。在医生作诊断后,她要彻底减肥,以免影响健康。在此情形下,她唯有遵照医生的餐单进食。不过,同时她开始对各类的食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了自己到处购买外,她还向朋友搜集有特色的菜单和食谱。明显地,江太太是采用了“升华”的防卫机制。

○ 分裂(dissociation)

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而且,我们还会发觉他们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环境或生活范畴中,会有相反的行为出现。在心理分析中,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将意识割裂为二,在采用“分裂”这种防卫机制。

例:富甲一方的田先生不但是一位社会知名的慈善家,同时,他的妻子和三位早已成才的儿女都常常在朋友面前称赞他是一位难得的慈父,品德情操令他们景仰。不过,在工作中,他对自己的下属却十分苛刻,冷酷无情,故此人人都批评他是刻薄成家的。至于在商场上,他更是投机取巧,唯利是图,也绝无道义可言。田先生并非虚伪,只是他在生活上采取了“分裂”这种防卫机制。

5 其他主要的理论和方法

● 心理分析派学者相信若我们能协助当事人将无意识变成意识,改变就出现了。而这改变过程,主要包括增强个人的自我,减轻甚至消除超我,同时扩展本我的自觉。学者相信,自我把握了无意识的思想后,就可以将这些思想和知觉的思想作出统合。

● 心理分析学派要探索当事人的非意识,主要是采用下列三个技巧:咨询师要保持客观和没有批判性的态度;对从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过程中所得到的资料作出解释;留意自己和当事人之间之移情关系(transference relationship),以及在治疗情况中当事人在人际关系中的情绪经验。 [3]

● 移情是心理分析学派咨询过程的核心:简单来说,移情关系是指当事人在咨询过程中将咨询师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而咨询师知道当事人或迟或早,总会在这移情关系中将个人困扰的态度和感受指向咨询师。换言之,当事人会将他们和其他重要人物交往的方法转移到咨询师身上,而过程中产生的依赖和沮丧感会促进移情作用之发展。事实上,在心理分析治疗中,移情作用是一个关键,因为透过移情作用,咨询师有机会具体地去观察和了解当事人的人际关系。同时,我们要知道,心理分析治疗的目标,其实就是消解当事人这种转移的意识和感受。

● 在心理分析治疗的过程中,咨询师会尝试营造一种安全气氛,好让当事人可以学习表达自己的思想。由于咨询师很温暖,又以接纳和不作批判的态度来和当事人相处,故此当事人就可以自由地对自己当前的行为作探讨,看看是否适当。同时,透过与咨询师的关系和相处,当事人可以对自己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有许多深远的新发现。在这过程中,咨询师要求当事人不要作任何思考,以免他因此对自己知觉的意见(联想)作出任何选择,或要决定那是否适当、是否值得说出来;咨询师要提醒他,他唯一要留意的就是尽量直接地将他意识到的一切说出来。这不但是咨询成功之关键,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技巧性规则,务必要遵守。 [4]

● 治疗过程的重点放在当事人的感性因素上,咨询师通常是针对感受来作出妥善处理。

● 修通(working through)是指当事人在接受咨询时,因为要面对不同的情况,他的神经质的矛盾冲突会重复出现,而咨询师就会不断地针对这些矛盾冲突作解说,目的是透过对当事人的防卫机制审查的过程,令当事人自己可以增加自觉和领悟。实际上,加强自觉和领悟是心理分析的主要目标之一。因为心理分析学派的学者相信当当事人对自己的防卫机制和矛盾冲突的根源及当今的情况增进了解时,他就可以选择其他更有效的行为来处理当前的问题了。

● 解释(interpretation)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所说的话是要提供一些新的资料给当事人。这是心理分析中导致人可以改变的主要动因。许多人误会这些分析是很深入的,其实不然,而且也不一定将孩童时期之经验和当今的行为拉上关系。解释主要包括澄清和界定一些应该继续讨论的主题,亦包括将两个不同的事件、思想和感受并列,然后要当事人作比较;最后还有一项,就是指出当事人行为中所防卫和逃避的成分。

● 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源于弗氏相信在知觉的表层之下所抑制的种种往往会提供很多线索,令我们可以达到更深层次的潜意识。故此他主张在治疗过程中让当事人斜躺在长椅上,而自己则坐在其头部后方,让当事人与自己的交往减到最少,以便当事人可以自由地表达。他将谈话内容进行笔录,主要是集中将当事人之童年经验,以及创伤性事件作出组合、讨论、分析和解释,以带领当事人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加强改变的决心。而当事人较为清楚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后,就可以尝试改变行为、处理问题和适应生活。

● 至于梦的分析(dream analysis)也和前者差不多,也基于相似的理由。因为弗氏相信在睡眠中人的自我控制会较弱,故此潜意识的内驱力就会在梦中出现,故此梦之内容其实是一把钥匙,会为我们开启潜意识的门。同时,咨询师往往利用梦境中的资料与当事人进行分析讨论,来促进当事人的自我探讨。

[1] Gerald Core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 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California: Brooks/Cole, 1977), 10.

[2] C. H. Patterson, Theories of Counseling andPsy chotherapy ,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3).

[3] Samuel H. Osipow, W. B. Walsh and Donald J. Tosi, A Survey of Counseling Methods (Illinois: The Dorsey Press, 1980), 36.

[4] S. Freud, “Psychoanalysis, ” in William S.Sa hakia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Techniques in Intervention , 2nd ed. (Chicago: Rand McNal ly, 1976), 8. j+NiFEJVfRlz3c0cmqecCwDV9rWYHrf7jgvUCPElh9/ankU5o8Bt90XATMFsTCb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