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天子风流

公元685年8月,一个男婴降生在了武则天的四儿子李旦的家中。没有人会想到,这个男婴就是后来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代天子——唐玄宗。

他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亲手缔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开元盛世。然而,同样是在他的统治下,唐朝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劫难——“安史之乱”。从此以后,大唐王朝江河日下,一蹶不振。

历史的反差如此巨大,让后世的人们在慨叹之余也会深深地思索:唐玄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他有着怎样的业绩,又有着怎样的失误?历史的教训在哪里?历史的经验又在哪里?

说起唐玄宗李隆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伴随他一生的,有三个标志性的符号深入人心。

第一,大唐王朝。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声威赫赫,远播海外,所以现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地还叫唐人街。第二,开元盛世。这是大唐黄金时代的黄金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盛世的典范。第三,杨贵妃。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一生经历极具传奇色彩,既是无数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历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话题,在民间的知名度不亚于玄宗本人。

这三个标志性符号都和唐玄宗息息相关。他是让大唐王朝走向巅峰的皇帝,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也是大美女杨贵妃的丈夫。李、杨二人郎才女貌的爱情佳话,正是那个梦幻时代的梦幻传奇。可以说,唐玄宗就是大唐的形象代言人,他的形象,本身就意味着锦天绣地、盛世华章。

唐玄宗到底是何种形象呢?用四个字概括,就是“风流天子”。注意,这个“风流”,可不能简简单单理解为私生活浪漫、风流成性,而应该理解成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雪》里所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

那么,唐玄宗到底有哪些风流之处呢?我给他三个概括:事业风流,情趣风流,爱情风流。

一、事业风流

唐玄宗前后当了44年皇帝,此后又当了6年太上皇,当时号称50年太平天子,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在他的治理之下,当时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臻于极盛。

先看政治领域,有几个标志性的成就引人注目。第一个标志性成就就是君明臣贤的政治空气。怎样才叫君明臣贤呢?唐代笔记小说《次柳氏旧闻》里记载了这样一则佳话:

开元初年,唐玄宗刚刚任命姚崇当宰相。有一天,姚崇拿着一批郎官的名单来找唐玄宗,意思是问问皇帝任用这批人合不合适。结果,他把名单念了一遍,玄宗只是看着房梁,不说话。姚崇不明就里,又问了一遍。玄宗还是看着房梁不说话。这样一来,姚崇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惶恐地退了出去。

他一走,玄宗身边的大宦官高力士就劝谏唐玄宗了。他说:您刚当皇帝没多久,宰相奏事,您应该当面回答人家行还是不行,怎么能够不理人家呢?唐玄宗回答:我让姚崇当宰相,他有大事自然要和我商量,但小事自己决定就可以了。任命五品郎官这样的小事,我有什么必要去插手呢?高力士听皇帝这么一说,明白了,赶紧跑到姚崇那里,告诉他,皇帝不是轻视你,而是信任你。那么,姚崇听了之后是什么心情呢?根据记载,他是“且解且喜”,理解了皇帝的心思,也很高兴,从此办事就更有主心骨了。

这件事能反映什么问题呢?就是君明臣贤。唐玄宗虽然年轻,刚刚30岁,但是识大体,知道自己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能够信任宰相,是个明君。而宰相姚崇虽然久负盛名,年纪也60多岁了,但是知道尊重皇帝,不敢专权。还有,我们看中国历史,常常觉得宦官都不是好东西,总在皇帝和大臣之间挑拨离间、招惹是非。但是高力士不仅不挑事,反而主动帮助皇帝和大臣沟通想法和感情,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所以,高力士和姚崇一样,也是贤臣。有了这样的明君贤臣,朝廷、内宫还有皇帝这三种自古以来就难于摆平的势力不就和谐了吗?

这则小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就因为它反映了玄宗时代这么一个让人缅怀的政治特色。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空气,所以当时不仅有一代英主唐玄宗,还有千古流芳的贤相姚崇、宋璟,甚至还有号称千秋忠义的宦官高力士,整个政坛可谓群星闪耀。这是第一个标志性成就。

第二个标志性成就是彪炳史册的典章制度。我们现在既讲究以德治国,也讲究依法办事。如果把社会进步仅仅寄托在几个明君贤臣身上,就很有可能人在政在、人亡政息。只有把彰显人类智慧的政令制度化,才能保证它长期稳定地惠及人民。唐玄宗时代文治昌明,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典章制度建设,像中国最古老的行政法典《唐六典》、最完备的礼仪规章《大唐开元礼》,都是在玄宗时代修成的,这就保证了社会长期、稳定、有序地向前发展。

第三个标志性成就是崇高的国际地位。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仅应该从纵向的角度跟历史比,更应该从横向的角度跟周边国家比。当时的唐朝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首都长安也因此成为全世界的心脏。大量的商人、使者、留学生、学问僧经由陆路和海路会集到唐朝,云集于长安、洛阳等大城市。

李白有一首诗叫《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个牵动李白情思的晁衡就是日本留学生,原名阿倍仲麻吕。

开元五年(717),19岁的阿倍仲麻吕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后来考中进士,受皇帝赐名晁衡,在唐朝做官,一直当到了从三品的秘书监兼卫尉卿。晁衡前前后后在中国生活了54年,经历了整个开元、天宝盛世,直到73岁时在长安去世。

晁衡素负诗名,和当时的大诗人李白、王维等都有诗文唱和。其中,晁衡《衔命使本国》诗云:“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邻。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这首诗家喻户晓,是对王维的回赠。

当时长安城里像晁衡这样的国际友人太多了,号称“九天阊阖开富阙,万国衣冠拜冕旒”,“万国衣冠”当然是诗人夸张的写法,那么,实际上到底有多少国呢?根据《唐六典》的统计,在开元年间,与中国有朝贡关系的国家有70多个。

数量众多的国家和唐朝有朝贡关系,那么,长安的外国人口有多少呢?根据现在学者的估算,当时长安城的外国人口占到了长安城总人口的百分之二,一点也不亚于现在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家都知道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其实当时有更多的人是到东方的中国来取经,中国的制度不仅仅影响到同处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半岛,甚至远在西亚的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也说:“知识即使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可见,中国国际地位的崇高。

唐玄宗即位后,广施德政,重视民生,百姓安居乐业,国威远播海外,政治的高度成熟造就了大唐开放包容的名声。那么,在经济领域,大唐是否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呢?

来看经济领域。衡量古代经济发展状况,有两个核心指标,一个是人口,另一个是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唐玄宗一朝的人口,当时官方统计是5000多万,但是因为有大量人口瞒报漏报现象,所以现代学者估计,当时实际人口应该为7000万~9000万。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就知道了:直到14世纪,整个欧洲的人口总和才达到8100万。我们现在讲科技是生产力,而在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人口就是生产力。因此,这个比整个欧洲还要多的人口本身就表明了国力的强盛。

另外,中国有所谓“民以食为天”的说法,粮食占有量的多少,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幸福指数。那么玄宗时代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多少呢?根据现代学者胡戟先生的测算,大约是700斤。这个数字多不多?我再举一个数字来比较:一千多年以后,也就是直到1982年,我国的年人均粮食占有量才重新达到700斤。

今天,即使经过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只有800斤。从人口和粮食这两个数字我们也能看出来,所谓“开元盛世”,绝对不是浪得虚名。实际情况就像杜甫在《忆昔》诗里说到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正因为生产发展了,经济繁荣了,老百姓都安居乐业,所以社会治安也好了,社会风气也好了,盛世到来了。

再看文化领域。讲到中国传统文化,你可能不会背《三字经》《论语》,但是哪个中国人不会背诵这首诗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诗仙!连诗圣杜甫都是他的粉丝。事实上,不光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我们从小熟知的诗人王维、孟浩然、王之涣、岑参等全都生活在唐玄宗时代,整个诗坛群星璀璨。诗人成了时代的宠儿,写诗也就变成了全社会的风尚:娶媳妇要写诗,交朋友要写诗,找工作还要写诗。文人写诗也就罢了,连将军不打仗的时候也在琢磨怎么写诗。

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将军叫郭元振,在西北地区屡立战功,威名赫赫。可是,上马杀贼的郭将军下马还能吟诗!吟什么诗呢?《春江曲》。诗是这样写的:“江水春沉沉,上有双竹林。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清新犹如乐府民歌的诗句里,怀春少女的娇憨跃然纸上。谁能想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将军,竟然有这样旖旎的情思呢!所以有人说,唐朝是一个诗的国度。这些诗人中哪个最牛?历史上一直是见仁见智,我个人觉得李白最好。为什么?听听他的诗就知道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什么?这是一种对人的认可,是一种个性的张扬,表现了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所以,当代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讲:“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样的风流文采,其实已经超越了大唐,成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最美好的记忆了。而这一切,无论是政治领域的风流宏伟、经济领域的风流富贵,还是文化领域的风流儒雅,全部都打上了唐玄宗的烙印,这就叫作事业风流。

开元盛世,文治武功,成为唐玄宗身上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可是,唐玄宗给后世留下的标志性符号还不只这些,他还是出名的玩家,不但会玩,还玩出了名堂,以至于后人把他奉为梨园鼻祖。

二、情趣风流

事业风流还不是全部,玄宗可没那么刻板,他还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唐玄宗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业余爱好吗?太多了,可以说是文武全才。

先看文艺方面的才能。首先,唐玄宗能写诗。有人说这不稀奇,唐朝文风那么盛,是个人就能写两笔!没错,关键是唐玄宗不光能写,而且写得不错。他的诗是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皇帝诗歌,诗名叫作《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云:“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一唱三叹中,皇帝对儒学的礼敬、对先贤的尊崇抒发得淋漓尽致。

《唐诗三百首》是清朝人编的,入选诗人77位。清朝人已经不用拍唐朝皇帝的马屁了,唐玄宗还能当选百强,靠的就不是名气了,而是实力!

除了写诗,唐玄宗还能作曲。在历史上,他作曲的名气又比写诗大多了,是当时世界级的大作曲家。唐朝很多著名的曲子都经过了玄宗的创作或者整理。当然,最著名的还是《霓裳羽衣曲》。这首曲子经由唐玄宗创作、杨贵妃编舞,天宝年间风靡一时,成为李杨爱情的美好象征。

我们学英语知道形容词有原级、比较级、最高级,比方说“好”这个词,原级就是“好”,比较级是“更好”,最高级是“最好”。那么,要拿这三级来界定唐玄宗的业余爱好,写诗是好,作曲是更好,那最好是什么?是打羯鼓。

羯鼓是西北少数民族乐器,声音激越响亮,在整个乐队里能起到指挥的作用,很符合唐玄宗的强者性格。唐玄宗打羯鼓好到什么程度呢?著名宰相宋璟也是音乐爱好者,他对玄宗曾经有一个评价,充满赞叹之情。他说,玄宗打羯鼓的时候,“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说他打鼓的时候头像青山一样纹丝不动,而手却像暴雨敲击,快速有力。让宰相引为知音已经很棒了,更绝的是,唐玄宗打羯鼓的水平连专业的艺术家都望尘莫及。

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艺人叫李龟年,号称羯鼓打得最好。唐玄宗把他召来,问他:你羯鼓打得好,肯定常练习吧?李龟年骄傲地说:是啊,我已经打坏五十根鼓槌了。唐玄宗一听笑了,说:你才打坏五十根呀!我已经打坏四柜子鼓槌了!

正因为有音乐方面的爱好,所以唐玄宗特别注意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叫作梨园,从男女乐工以及民间艺人里挑优秀的人才专门培养。有皇帝当老师,这批音乐歌舞人才特别骄傲,号称皇帝梨园弟子。后来,“梨园”就成了戏曲界的代称,唐玄宗李隆基也被誉为梨园鼻祖,至今享受着供奉呢!

再看武艺方面的才能。唐玄宗能骑马打猎,更擅长打马球。关于他的这项技艺,还有一则故事。

在唐中宗晚期,吐蕃使者到长安商量和亲的事情。当时双方都有亲善的想法,打马球又是一种国际流行的体育项目,为了加强友谊,吐蕃使者就提出打一场马球比赛。唐朝这边当然是欣然接受,派十个国家队队员上场了。没想到,这十个运动员都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很快,连输三场。唐中宗觉得没面子,要求换人,说:我们国家队不行,英雄都在民间呢,我们换票友队。这票友队一共就四个人,其中之一就是后来的唐玄宗。唐玄宗在球场上表现如何呢?根据唐代笔记小说《封氏见闻录》的记载,“玄宗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吐蕃功不获施”,很快把十个吐蕃队员打得落花流水,替唐朝挽回了面子。唐玄宗打马球不仅青年时代打,直到老年还是酷爱此道,真可谓超级票友。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唐玄宗不仅是个优秀的政治家,而且业余爱好丰富多样,算是一个职业玩家。这就是情趣风流。

然而他最为人所知的,当然还是他和杨贵妃的爱情了。李杨爱情佳话经过千余年的渲染,早已家喻户晓。那么,在唐玄宗身上,爱情风流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三、爱情风流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玄宗“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长相英俊潇洒,又多才多艺,还是皇帝,诸多优点集于一身,感情生活丰富多彩也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唐玄宗的确以多情著称,史书上有名的妃子就有24个,没名的就更多了。

妃嫔多了,难免挑花了眼,怎么办呢?唐玄宗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根据《开元天宝遗事》的记载,开元末年,每当春天鲜花盛开的时候,玄宗就让妃嫔头上插满鲜花在宫里欢宴,唐玄宗则放飞一只粉蝶,粉蝶上下翻飞,停到哪个妃子头上,玄宗就临幸哪个妃子。

妃嫔已经够多的了,更多的是宫女。唐玄宗时代,各个离宫别馆的宫女加起来,总数达到四万人。四万个年轻姑娘呀!一旦入宫,就再也没有出头之日,在深宫之中,一天天从红粉佳人熬成白发老妪。这样的命运太悲惨了,有些宫女实在不甘心,就动了和外面沟通的心思。

怎么沟通呢?

开元年间,玄宗曾经让宫女给戍边的士兵做战袍,有一个宫女就偷偷在袍子里面缝了一首诗:“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做,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戍边的战士是个老实人,穿衣服时发现了这首诗,不敢隐瞒,马上上报给了主帅,主帅上朝汇报工作的时候又报告给了玄宗。玄宗拿着这首诗“遍示六宫”,每个人都问到了,这时候那个宫女出来说:“这是奴婢写的,奴婢罪该万死!”说完便等候玄宗发落。没想到玄宗说了:“你写诗说‘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如今我为你们结个今生缘吧。”玄宗干脆就把这宫女嫁给士兵了。这故事听起来挺浪漫的,不过要记得,若不是唐玄宗霸占这么多宫女、妃嫔,也就不会有什么战袍传诗了。

但是,如果一味地讲玄宗多情花心也不公道,唐玄宗也有他专情的一面,他专情的对象就是杨贵妃。自从有了杨贵妃,玄宗就再也不做什么粉蝶扑花的游戏了,而是把感情全部投注在杨贵妃这枝“解语花”上,李杨爱情虽然以悲剧告终,但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诗句还是传唱了1000多年,打动了无数的痴男怨女。这就是所谓的爱情风流。

四、盛极而衰

正是这个集事业风流、情趣风流和爱情风流于一身的风流天子,让大唐王朝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辉,这是时代的主旋律。但是,仅仅用“风流”二字并不足以评价唐玄宗。

有一个说法叫作“月圆则缺,水满则溢”,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正当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宫一起享受浪漫温泉浴的时候,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内乱爆发了。这场内乱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发动叛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从今天的北京一带一路南下,横扫大半个北方,大唐盛世就此戛然而止。

白居易有诗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事实上,“安史之乱”惊破的不仅仅是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神话,更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之梦。这场战争持续了将近八年,它不仅给唐玄宗的皇帝生涯画上了句号,也成为大唐盛衰的分界点,乃至整个中国帝制时代历史的分水岭。

为什么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呢?首先,在文化方面,中国不再像原来那样自信地吸收外来文明了,伴随着世界主义的减弱,民族主义开始抬头,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倾向日趋鲜明;其次,在政治方面,因为敌对力量的变化,中国的政治重心逐渐从西北转移到华北,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把首都从长安逐渐转移到了北京;最后,在经济方面,因为“安史之乱”对北方的摧残,中国的经济重心也最终从北方转移到了江南,从此,南北关系取代东西关系成为中国的主要话题。更令人遗憾的是,“安史之乱”后,中国又经历了若干朝代,在这些朝代里,中国也曾经济强盛,也曾疆域辽阔,也曾文化昌明,但是,若说全盛,却再没有哪个朝代能再现盛唐风范。

国家如此,玄宗本人也是如此。“安史之乱”结束后,唐玄宗从四川回到了长安。但是,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叱咤风云的皇帝,而成了寄人篱下的太上皇。没过多久,他就被当了皇帝的儿子软禁起来,身边旧人风流云散,只剩下几个年老体弱的宫女伺候。面对瑟瑟秋风、满阶落叶,暮年的唐玄宗经常吟诵一首诗:“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唐梁锽《咏木老人》,一说唐玄宗《傀儡吟》)意思是说,自己就像提线木偶一样,戏已演完,该收场了。

确实,这时候的玄宗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了,事业更无从谈起,不就像一个谢了幕的偶人吗?与此同时,他也失去了伴侣杨贵妃。堂堂皇帝,最后连自己的宠妃都不能保护,人生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失意呢?史书记载,玄宗在“安史之乱”后又去过一次华清池,在“安史之乱”前,他每次都是骑马去,这次却是乘辇去的。在路上,有父老问他:皇帝为何不骑马了?玄宗伤感地回答:我老了,骑不动了!当年的情趣和豪气都已经荡然无存。

毫无疑问,玄宗的人生充满了矛盾。他把大唐推上了盛世的巅峰,又亲手把大唐拉入了战乱的谷底。正是这样的壮丽事业和这样的悲凉结局构成的强烈反差,让人们对唐玄宗充满了感情。这种感情既不是对太宗那样的崇拜,也不是对中宗那样的鄙视,而是一种爱恨交加的感情。我们很容易就把他当作一个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抱负也有缺点的人去看待,至少我个人是如此。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明代著名文人张岱说得好:“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唐玄宗就是这样一个既有癖好又有瑕疵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可以笑骂,可以神交。

在本书中,我就带着这样的理解和同情与大家一起审视这个帝王,也审视这个时代。唐玄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他有着怎样的功业和失误,历史的教训在哪里,历史的精神又在哪里呢? 01/GBTz8aNWwJ6TlVfXMcZQRv0W7v3NA78L/vqXHyG8FJhggakGDHxCZpfCAsu5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