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荣登大宝

李隆基成为太子之后,与太平公主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而唐睿宗李旦出于维护国家稳定的考虑,决定让李隆基监国,而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两个哥哥赶出京城。

那么,面对这样截然相反的安排,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会有怎样的表现?太平公主是否会甘心被冷落?李隆基的登基之路是否会因此而豁然畅通呢?

一、痛定思痛

太平公主得知自己被哥哥睿宗李旦发配到地方以后,深感意外。仔细一打听,原来这不是睿宗原创性的想法,而是姚崇和宋璟出的主意!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太平公主没去找姚崇、宋璟,而是跑到太子李隆基那里,对着他大吵大闹,质问他为什么派自己的心腹去调唆皇帝,为什么就容不下自己的姑姑和哥哥。

那么,姚崇和宋璟到底是不是受了李隆基的教唆呢?其实不是。他俩只不过是出于稳定政局的考虑才提出这个建议的。但是,这个建议毕竟对李隆基有利,所以说他教唆,他也是百口莫辩。而且,太平公主的指控太有杀伤力了,不要说姑姑得罪不起,哥哥他也不能得罪呀。要知道,当时李隆基正忙于敦睦兄弟感情,以争取大哥的支持,现在太平公主却说他容不下哥哥,万一哥哥也这样想怎么办?那自己之前的工作岂不是白做了吗?怎么办呢?这时候,李隆基身上“阿瞒”的性格特征就表现出来了,宁我负人,勿让人负我!事到如今,只能丢卒保帅了。李隆基赶紧上奏,说姚崇和宋璟两个人离间姑兄,请求判处他们死刑!

其实,睿宗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本来就心知肚明,而且从理智上判断,他也知道姚崇、宋璟他们的主意不错,这才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但是,妹妹为自己当皇帝立了大功,自己对妹妹也多有仰仗,不好得罪。到底怎么处理呢?两边平衡一下吧。一方面,把姚崇和宋璟贬到地方当刺史,宋王和豳王也留在了长安;但另一方面,对太平公主维持原判,必须到蒲州去!

这个决定已经让太平公主够不痛快了,没想到,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呢。两个月之后,睿宗忽然召集三品以上的大臣,说:“朕素怀澹泊,不以万乘为贵,曩为皇嗣,又为皇太弟,皆辞不处。今欲传位太子,何如?”他说,我一向恬淡,不喜欢当皇帝。过去母亲则天皇帝让我当皇嗣,哥哥中宗也想让我当皇太弟,我都没有接受。现在我当了皇帝了,也不觉得怎么样,所以想传位给太子,你们意下如何?眼看着政治斗争纷纭复杂,而自己又实力不强,没办法摆平局面,睿宗一心烦,撂挑子不干了。趁着妹妹不在长安,干脆想传位给儿子算了!省得整天看着妹妹和儿子斗来斗去!

睿宗这个意思一出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可都慌了。太平公主是不愿意失去依靠,当然百般阻挠;而太子李隆基则是摸不透父皇的真实想法,也百般推辞。这样一来,这次传位动议只好不了了之。但是,人有了心思就很难再放弃,没过多久,睿宗还是下令:“凡政事皆取太子处分。其军旅死刑及五品以上除授,皆先与太子议之,然后以闻。”把李隆基的权力大大地提高了。听到这个消息,太平公主简直是欲哭无泪。她跟李隆基斗法,一直都咄咄逼人,处于上风,怎么一下子会输得这么惨呢?要是照这个样子下去,太子当皇帝指日可待。到那时,以李隆基的性格,必定大权独揽,那自己参加政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太平公主也是一个有本事的人,痛定思痛,她开始分析自己惨败的原因。反思此前的一系列活动,太平公主觉得,自己有两大失误。第一,她虽然声势逼人,但是一直孤军奋战;而李隆基虽然看起来较为弱势,背后却有一个强大的宰相后援团。以一个人的力量对付一个团体,她自然不占上风。第二,她对李隆基的进攻虽然火力凶猛,但其实都是一些人身攻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所以,虽然经过这么长时间,太平公主自身的实力却并没有任何增长。而政治斗争,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二、太平反击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太平公主马上着手改变战略。就在此时,李隆基为了缓和关系,也主动请求召太平公主回长安。太平公主自然当仁不让。这次回到长安后,太平公主的战略就变了。首先,她绝口不提更换太子的事。以前自己闹得太凶,结果引起了睿宗的反感,得不偿失。这一回,她不再纠缠更换太子的事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网罗人才、培植亲信上。她都网罗了哪些人呢?

第一个是窦怀贞。就是娶了韦皇后的老奶妈,还自称“皇后阿爹”的那个人。这个家伙其实是高干子弟,是个公子哥,但是小时候从不以公子哥自居。别的高干子弟都是轻裘肥马,只有他艰苦朴素,所以名重一时。我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但是也并不尽然。窦怀贞长大之后名声就不太好了。他太爱权力,为了权力不惜牺牲一切。唐中宗的时候宦官势力比较大,因此,窦怀贞只要看见宦官就巴结。可是,宦官又不是举着牌子走路,也没有其他明显的标志,他就怕哪天没看出来人家是宦官,失了礼数。怎么办呢?为了避免犯错,窦怀贞只要看见没胡子的就点头哈腰,这样一来,好多毛发不发达的人都跟着沾光了。这在当时简直被传为笑谈。

这样的人我们觉得不怎么地道,可是太平公主却认为他是个人才。人就怕没有爱好,只要有爱好,就能投其所好了。他为了权力可以放弃尊严,正好用权力吸引他!本来,窦怀贞是韦皇后的党羽,韦皇后被杀,他也受牵连,被贬为濠州(今安徽凤阳)司马。可是现在,在太平公主的亲切关怀下,窦怀贞又从地方回到了中央,没过多久,居然当了宰相。既然太平公主能既往不咎,让他当官,他也就投桃报李,每天一退朝就到太平公主那里报到。这样一来,太平公主在朝廷里有了耳报神,朝廷里的大事小情都了如指掌。

第二个是陆象先。说起陆象先的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如果我们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句话,大家就都耳熟能详了。这句话就是陆象先说的。陆象先担任河东按察使的时候,有一次,一个小吏犯了错误,陆象先批评了他一顿,就让他走了。结果,一个比这个小吏职位稍高一点的“大吏”有意见了。他对陆象先说:按照规定,这个小吏的错误应该打板子呀,您怎么就这么轻饶了他呢?陆象先最看不起这类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了,就回答他说:人和人都是一样的,难道你以为他听不懂我的话,非要挨板子才行吗?如果你说不打就不行,那下次我先打你。本来天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都是你们这种庸人自己找事!这件事就记载在《新唐书·陆象先传》里,从此,“庸人自扰”就成了一个成语。从此事我们可以看出,陆象先是一个非常洒脱、眼界非常高远的人。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恬静寡欲,议论高简”,人望非常高。

陆象先这么清高,当然不会主动巴结太平公主,那太平公主又是怎么发现他的呢?说起来还和太平公主的男宠有关。太平公主有个男宠叫崔湜,是个才子型的官员。太平公主正在用人之际,就想把他提拔成宰相。崔湜说:我没别的要求,就是希望能和陆象先成为同事。这个人名气大,能和他成为同事,我自己脸面有光。太平公主应允,就把两个人一起推荐了。不过,太平公主虽然推荐了陆象先,但陆象先可不像窦怀贞那样对她百依百顺。相反,还经常指出她的一些问题。别看太平公主是个“铁娘子”,但是对陆象先的批评她却并不介意。人要想成事,就不能只听好话,再说了,陆象先号召力大,把他纳入自己的人才队伍,这不就等于竖起了一块活招牌吗?一下子,太平公主这边人才的整体水平就提高了。

综观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太平公主网罗的其实是两类人。第一类就像窦怀贞这样,是非不分,人品不好,但是能够死心塌地替她办事;第二类就像陆象先这样,超凡脱俗,清心寡欲,虽然不能指望他无原则地听命于自己,但是可以给自己改善形象,带来声望。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斗智斗勇,都有不凡表现。特别是太平公主,在延揽人才方面更是灵活主动。但是,大唐王朝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唐睿宗李旦手中,睿宗将会如何安排太平公主延揽的这些人呢?李隆基在这场人才大战中又将何去何从呢?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太平公主网罗的这两类人才都很难得,当然是让他们当宰相最能发挥作用了。可能有人怀疑,难道太平公主想让谁当宰相就能让谁当宰相吗?还真差不多。因为当时李隆基虽然已经是太子监国,但是,三品以上的人事任命权还在睿宗手里。对付睿宗,太平公主最有办法了,实在不行还可以打感情牌嘛!任命崔湜当宰相的时候,睿宗开始并不同意,但是,太平公主“涕泣以请”,没办法,睿宗最后还是满足了她的要求。很快,经过一番软磨硬泡,太平公主把窦怀贞、崔湜、陆象先等四五个得意的人才都安插到了宰相的岗位上。有了宰相做后盾,太平公主在朝廷里的局面也就打开了。

太平公主安插了一批亲信当宰相,那李隆基那边怎么样呢?他那边恰恰相反,他的支持者都从宰相岗位上调离了。姚崇、宋璟两个人因为建议让太平公主离开首都,结果太平公主一发威,李隆基被迫丢卒保帅,主动请求把这两个人贬到地方当刺史去了。老臣韦安石因为几次出手保护太子,被太平公主明升暗降,表面上荣升为二品的左仆射,实际上被剥夺了实权,发配到东都洛阳了。另一个宰相张说,被任命为尚书左丞,也发配到了洛阳。就这样,太平公主回到长安不久,整个宰相集团中原来属于李隆基派系的就只剩下了刘幽求一个人。可是,刘幽求本来不过是个县尉,因为政变有功,才火箭式蹿升到宰相的位子,他的资历以及影响力不要说不及姚崇、宋璟一个零头,就是跟太平公主手下那些老官僚也没法比。这样一来,别看李隆基还任太子监国,但其实整个被架空了。

经过太平公主的一番努力,她和李隆基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治敏感度高的人马上就看出来了。当时,有一个书生名叫王琚,曾经因为反对武三思而流亡江湖,韦皇后倒台后又回到长安,被任命为县主簿,是个九品小官。当时李隆基不是以太子的身份监国吗?凡是六品以下的官都是由他来任命的,因此,王琚此次拜官,也是出于太子殿下的恩命,他特地前来拜谢。可是,虽然打的是谢恩的旗号,王琚的表现可不像一个谢恩的人。到了殿廷之中,王琚故意高视阔步,摆出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合礼数,因此,宦官提醒他:太子殿下就在帘子后头呢,你放规矩点儿。没想到,王琚冷冷一笑,说:谁是太子殿下啊,当今天下只有一个太平公主罢了!很明显,王琚用的是一种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口吻。纵横家固然是牙尖嘴利,说话难免夸张,但是,他们也是目光如炬,一下子就能看透问题的实质。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力量对比上,王琚一点儿都没有看错:此刻的李隆基,虽然看起来是太子监国,大权在握,但是综合实力和监国之前相比,反倒更加弱了。

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太平公主实力大增,似乎已经胜券在握。可是,就在她准备反戈一击,彻底击垮李隆基的时候,一个特殊天象的出现却改变了这一切。

那么,究竟是什么奇怪的天象,竟然能够击破太平公主的黄粱美梦?事情的变数又到底出在什么人的身上呢?

三、荣登大宝

连王琚都能看出来的事情,太平公主作为当事人就更清楚了。眼看太子的羽翼被剪除得差不多了,太平公主又跃跃欲试,想报当初被发配到蒲州的一箭之仇。找什么机会再冲击一下太子呢?此时,一个特殊的天象成了导火索。

延和元年(712)七月,一颗彗星出现在西边的天空。在中国古代,彗星意味着除旧布新。太平公主一看大喜过望,这颗星星也太善解人意了吧!第二天,在太平公主的授意下,一个术士就去见唐睿宗了。术士跟他说:“彗所以除旧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变,皇太子当为天子。”什么意思呢?所谓“帝座”,就是天文学上的武仙座星,是所谓天皇大帝的外座,象征皇帝。而“前星”是指天文学上所谓心宿的前星,象征太子。象征皇帝的星星和象征太子的星星都有变化,这意味着太子应当做天子,不能再待在东宫里了!

这个说法可是太恶毒了。按照太平公主的想法,谁不爱权力呀,此时睿宗当皇帝才两年,他是无论如何不会让李隆基当皇帝的。但是,根据星象,李隆基这个太子显然有了当皇帝的动向,已经不安其位了。那么,如果睿宗不想让他当皇帝,恐怕就只有废掉他了。因此,术士这番话的真正含义在于:废黜李隆基!这可是非常厉害的一招。因为睿宗一直觉得李隆基功高震主,对他颇为猜忌。而此时的李隆基又没有了宰相的保护,只要睿宗一动摇,李隆基就会马上面临灭顶之灾!

那么,事情是否真的会像太平公主想象的那样发展呢?没有。变数出在唐睿宗李旦这儿。李旦听术士这么一说,马上说:“传德避灾,吾志决矣!”明确表态,我要顺应天象,传位太子!这可是太平公主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局面,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她赶紧跑过来拼命劝说。可是,这次睿宗铁了心了。他说:“中宗之时,群奸用事,天变屡臻。朕时请中宗择贤子立之,以应灾异,中宗不悦,朕忧恐,数日不食。岂可在彼则能劝之,在己则不能邪?”当年哥哥中宗在位的时候,小人当道,上天屡屡预警。当时我就劝他赶快顺应天意,立一个好儿子当太子。没想到哥哥认为我动机不纯,还很不高兴。现在同样的事情轮到我身上,难道当年我劝别人时就明白,一到自己的身上就糊涂了吗?我坚决不重蹈哥哥的覆辙!我决定传位太子!

唐睿宗李旦决定传位,绝对称得上是大唐历史上石破天惊的一笔。那么,唐睿宗这个让太平公主大跌眼镜的决定,又会让李隆基做出怎样的举动呢?李隆基会顺利地登上皇帝宝座吗?

其实,睿宗的决定不仅让太平公主大跌眼镜,对李隆基来说也是非常突然的。李隆基听说了父亲的决定,一头雾水,马上骑马跑到宫里。到了睿宗面前,他以头抢地,说:“臣以微功,不次为嗣,惧不克堪,未审陛下遽以大位传之,何也?”我不过就是立了那么一点功劳,连当太子都害怕不堪重任,您怎么会突然要把皇位传给我?我无论如何不敢接受。听完儿子一番话,睿宗说:“社稷所以再安,吾之所以得天下,皆汝力也。今帝座有灾,故以授汝,转祸为福,汝何疑邪!汝为孝子,何必待柩前然后即位邪!”国家之所以能有今天,我之所以能当皇帝,不都有赖于你吗?如今帝座有灾,天象告警,我才把皇位传给你,希望能够转祸为福。你有什么可怀疑的呢?话说到这份儿上,李隆基也没什么可推辞的了,百感交集,流涕而出。

就这样,因为唐睿宗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传位决定,整个局势都扭转过来了。本来,太平公主羽翼丰满,胜算很大;而太子李隆基则是损兵折将,自身难保。但是,忽然之间,一切又都颠倒过来了。太平公主再次白忙了一场,而李隆基则稳稳地接住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从太子晋升为皇帝了!

延和元年(712)八月庚子,李隆基接受了父亲唐睿宗的禅让,正式登基称帝,改元先天。这一年,他刚刚27岁。

李隆基为什么能在非常不利的情况下荣登大宝呢?毫无疑问,这是唐睿宗传位这个戏剧性决定的结果。那么,唐睿宗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值得注意。

第一,睿宗是一个相对比较恬淡的人。这种恬淡来源于他的生活经历,来源于他实力不足的现实,也来源于他的道家思想。唐睿宗崇道在历史上非常著名。《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景云二年(711)十二月,也就是唐睿宗决定传位之前,他曾经召见著名的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向他讨教道术。司马承祯说:所谓道,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啊。唐睿宗说:一个人自然可以这样修炼,那要是治理一个国家呢?司马承祯说:国家和个人没有区别,只要摒除私心杂念,顺其自然,国家也就治理好了!睿宗听了频频点头。自景云二年以来,睿宗屡次提出传位,当然每次都有现实政治斗争的背景,但不可否认的是,道家损之又损、清静无为的思想对他深有影响。

第二,唐睿宗对大唐王朝有责任心。皇权至上,从私利的角度来讲,任何皇帝都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永远维持下去,唐睿宗也不例外。在权力问题上,睿宗和李隆基也有矛盾,甚至太平公主架空太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睿宗纵容的结果。但是,睿宗私心的底线是太子的位置不能动摇。一旦太子位置不稳,大唐王朝就会重新陷于动荡之中。自从武则天以来,唐朝已经动荡了几十年,作为一个皇帝,睿宗不希望大唐继续动荡下去,这是一种政治家的责任感。在当时太平公主势盛的情况下,怎样才能确保太子的位置不动摇呢?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给他一个不容挑战的名分,这个名分就是皇帝。正是出于保护太子,也保护大唐的心理,唐睿宗痛下决心,做出了传位的决定。如果这个分析成立,那么,素以谋略著称的太平公主也可以觉得安慰了。因为她并不是输在计谋和运作上,而是输在她低估了睿宗为大唐王朝做出牺牲的决心和勇气上。

就这样,因为睿宗的自我牺牲,李隆基荣登大宝。那么,这个27岁的新皇帝还会遇到哪些挑战呢? LFndTewBxssVi8fsob1bhtt5ECFq01kcTjbzZz8tALSJaj57MZndfbowIILPOvs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