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异军突起

唐朝历史上,除了武则天之外,还有一个想当皇帝而且有实力当皇帝的女人,那就是唐中宗的皇后韦后。可就在韦后紧锣密鼓地为自己铺就皇帝之路的过程中,李隆基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成了她最大的竞争对手。那么,名不见经传的李隆基究竟是如何在韦后的眼皮子底下发展起自己的势力的呢?

中国古代人很聪明,既推崇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又很现实地赞同树大分杈、人大分家。分家有什么好处呢?从积极的角度来说,它可以让儿子们更充分地锻炼、成长,独当一面;从消极的角度来说,当这个家庭遇到风险时,也可以各自逃生,减少损失,有本事的儿子甚至还可以运用自己的力量,拯救整个家庭。李隆基就是一个例子。怎么回事呢?

上一章我们讲到,景龙三年(709)年底,因为唐中宗要举行祭天大典,李隆基奉命从潞州回到长安。半年之后,景龙四年六月二日,一件谁也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韦后出击

唐中宗死了,而且是暴崩。

唐中宗到底是怎么死的,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大谜案。有人说是被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的,也有人认为是自然死亡。我觉得,考虑到韦皇后母女当时还需仰赖中宗的庇护,不可能自毁长城,也考虑到唐中宗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等情况,他应该是死于突发性的心脑血管疾病。但是,唐中宗死因如何,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死后,李唐王朝将何去何从。

当时政坛上真正有影响的是两大势力——一支是以韦皇后为首的后党,核心成员包括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另一支则是以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为首的李唐宗室,核心成员还有太平公主。这两大集团势均力敌,谁也不能把对方压倒。这种情况下政局会怎样发展呢?按照现在的政治常规,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推举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元首,然后两派共同组成联合政府。唐朝的情况也差不多。只不过现在新元首也好,联合政府也好,一般都是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而在唐朝,则要通过老皇帝遗诏的方式来实现。可是,唐中宗是暴崩,并无遗诏可言,怎么办呢?只好替他起草一份了。

既然有两派力量,遗诏的起草班子也就由双方代表共同组成。韦皇后的代表是著名才女上官婉儿,李旦的代表则是太平公主。这两个代表选得非常得体,她俩都不是集团老大,但又都是各自集团的核心成员,能够代表老大拍板,而且两个人都经验丰富,有足够的智慧摆平局面。这两个人工作配合得相当好,中宗去世的当天晚上,所谓的先帝遗诏就起草出来了。这份遗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新任皇帝由唐中宗最小的儿子李重茂担任;第二,皇帝年幼,韦皇后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第三,鉴于孤儿寡母的政治局面,新皇帝由叔叔相王李旦辅政。

这份遗诏起草得应该说是相当有水平。首先,李重茂这个皇帝选得好。他是唐中宗的儿子,符合父死子继的继承原则。另外,他只有16岁,算是未成年人,因此需要大人帮忙辅政,这符合韦皇后和相王的政治利益,所以双方都能接受。其次,遗诏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兼顾了韦后势力和相王李旦势力,让他们两个人都有参政空间。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煞费苦心的遗诏。当然,这也是一个存在不安定因素的遗诏。因为韦皇后集团和相王集团势同水火,按照一山难容二虎的原则,日后双方还得一决高下。但是,至少从眼前来看,这个遗诏兼顾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应该可以维持一段时间。

但没想到,这个遗诏一出世就遭到了朝中大臣的激烈反对,竟然没有得到执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就在遗诏起草后的第二天,韦皇后便把这份遗诏提交给当时的宰相集团审查。韦皇后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当朝宰相宗楚客说话了。他说:“相王辅政,于理非宜;且于皇后,嫂叔不通问,听朝之际,何以为礼?”韦皇后和相王是嫂子和小叔子的关系,按照古礼,叔嫂不说话,怎么能既让韦皇后临朝,又让相王辅政呢?这让他俩在听朝的时候怎么相处呢?宗楚客提议,既然叔嫂不通问,索性把相王辅政一条拿掉,直接让韦皇后临朝称制吧!那么,宗楚客这个显然损害相王利益的提议能否得到认可呢?要知道,韦皇后也跟中宗一起执政好几年了,没少提拔自己人,所以当时的宰相班子里,支持韦皇后的居多,宗楚客这个提议一出来,大多数宰相也就随声附和。这样一来,遗诏的结构可就大大地改变了,就剩小皇帝李重茂接班、韦皇后临朝称制两条,没相王的位置了!换言之,韦皇后单方面撕毁遗诏,打算自己组阁了!既然原来的势力均衡原则一笔勾销,韦皇后方面也知道,相王一党不可能善罢甘休,怎么办呢?

修改了遗诏之后,韦皇后紧急调遣五万府兵进入长安,和禁军一起,对长安实行军管。府兵和禁军一共六个最高军事将领,任命的全都是韦家子弟或女婿,最高指挥则由韦皇后的堂兄、宰相韦温兼任。韦皇后把枪杆子牢牢抓到自己手里了。有了枪杆子做保障,不怕你相王造反!韦皇后这样做,很明显,想当皇帝嘛!她当皇帝,谁最害怕?当然是李唐宗室了!当年武则天称帝,李唐宗室被杀得落花流水,现在如果韦皇后再来一次,李唐恐怕就更无遗类了!再说,武则天称帝,毕竟最后还是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传回给了李唐王朝;可是韦皇后没有儿子,如果她真的称帝,皇位最终会落到谁的手里就更不好说了!

二、异军突起

按照当时的形势,宗室如果不想束手就擒,就得组织自救了。怎么自救呢?当时宗室的领军人物是相王李旦,而且这次修改后的遗诏直接损害了他的利益,由他牵头似乎无可争议。可是,韦皇后也是聪明人,早就防到了这一招,已经派兵把相王府邸严严实实地“保护”起来了。想和外界联系,没门儿!这样一来,宗室这边就群龙无首了。怎么办呢?有一句话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韦皇后和她的同党们千算万算,唯独忘了算计相王的儿子们。可能有人说,防范了相王不就等于防范了他的儿子吗?当然不是。

我们讲过,相王一共生了6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5个。从公元698年武则天决定还政李唐开始,这5个王子就出阁,到宫外单独居住了。他们的住宅都建在了长安城的隆庆坊(后改名兴庆坊),相互之间比邻而居,但是和他们的爸爸相王的府邸亲仁坊,中间隔着好几个坊,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隔着好几个街区。所以,看住了相王并不等于看住了相王的儿子们。

要不要防范相王的儿子们呢?对这个问题,韦皇后集团并不是没有人想到过。当时,有一个宰相叫李峤,就曾经提醒过韦皇后。李峤是个武则天时期就活跃在政坛上的老宰相了,诗写得相当风雅。虽说是个文人型宰相,并没什么值得称道的政治权谋,可是俗话说,“人老成精”,他看着相王的几个儿子虎虎生威,总觉得是个隐患,于是就劝韦皇后:现在形势紧张,赶紧把相王的几个儿子打发到地方去吧。但是,韦皇后没听他的。韦皇后想,再怎么也轮不到他们当皇帝呀,他们吃什么隔壁醋!另外,相王的几个儿子此前都没有什么政治表现,所以,在韦皇后看来,那不过是几个毛孩子,能有什么本事!她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

韦后没想到,这几个毛孩子里还有一个外号叫阿瞒的李隆基。李隆基本来就工于心计,再经过潞州的一番历练,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只对打猎、打球感兴趣的纨绔子弟了。自从回到长安,李隆基就开始暗暗地发展势力。经过这半年的时间,他又结交了一批英雄人物。这些英雄都是何许人呢?

第一部分是中下级官员。《册府元龟》卷二十《帝王部·功业》讲了一件事。当时,长安城有个尚衣奉御,就是给皇帝管衣服的官,叫王崇晔。这家伙倜傥任侠,轻财纵酒,人缘非常好,是个人物头儿,长安城里不甘寂寞的青年都跟他交往。正在发展势力的李隆基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赶紧屈尊就教,三番五次亲自登门拜访,演出了一场唐朝版的三顾茅庐。跟王崇晔搭上关系后,李隆基在长安的局面马上就打开了。就在王崇晔的沙龙之中,李隆基又遇到了几个重量级人物,包括押万骑果毅葛福顺、陈玄礼,禁苑总监钟绍京,等等。李隆基整天跟他们混在一起,无话不谈。说到皇室不振、韦后专权,这些人都很愤慨。有了共同的政治态度,这个本来没什么目标的青年沙龙慢慢就成了政治小团体,临淄王李隆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他们的老大。在长安城的社交圈子里混出了名气,有一个人就主动来找他了。谁呢?刘幽求。这个人当时50多岁,足智多谋,但是眼高于顶。因为恃才傲物,所以虽然才智颇高,但在官场上一直蹉跎,眼看着年过半百,还是一个县尉。他不甘心就这么了此一生,现在看到李隆基他们这个圈子特别活跃,也就向李隆基靠拢了。这个人一加盟,马上就成了小集团的军师,相当于《水浒传》里吴用的角色。

综合分析一下这几名骨干,李隆基这个小圈子的特点也就清楚了。从官职上来讲,这帮人有文有武,但都在中下级岗位上徘徊;从性格上来讲,他们都是当时人眼中的浮浪子弟,不安分,有野心。这两个特点加在一起太重要了,既有野心,又没顾虑,不正是办大事的好帮手吗?

第二部分是万骑将士。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要想办大事,必须得有军队支持。当时哪支军队最厉害呢?当然是万骑了。万骑是皇帝的贴身卫队,都是骑兵,战斗力很强。自从武则天晚年起,每次政变都少不了他们,所以李隆基对万骑也没少用心思。一般来说,军人性格豪爽,大多喜欢喝酒赌钱。李隆基有钱,又通过王崇晔认识了万骑的小军官葛福顺和陈玄礼,于是就整天请万骑将士喝酒,酒足饭饱再赌钱,故意让他们赢。一来二去,这些军人对临淄王印象超好。李隆基不是有个保镖叫王毛仲吗?此时,心思灵动的王毛仲看到自己的主人有心跟万骑交往,马上就知道该怎么办了,他整天没事也跟万骑的军官们混在一起,陪他们开心。看到王毛仲这么会办事,李隆基心花怒放。经过主仆二人的努力,在禁军之中,李隆基很快就有了一帮追随者。

第三部分是方外之士。李隆基离开潞州的时候不就让术士占卜过吗?回到长安后,他继续跟和尚、道士交往,像什么东明观道士冯处澄、宝昌寺僧普润,都成了他的好朋友。李隆基这么做,是不是因为他特别迷信呢?其实也不尽然。在中国古代,和尚、道士不仅能引导舆论,而且恐怕是交游最广的人了,谁家门都能进,因此传递情报、打探信息非常方便;关键时刻,不光能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还能当谍报员使。

可以看出,李隆基在长安和这三部分人的交往其实就是他在潞州活动的翻版。虽然交往的时候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能派上什么用场,但是,中国不是有一句古话叫“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吗?毕竟,机会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

现在,韦皇后篡改遗诏,想自己当皇帝,李隆基觉得机会来了。此事事关每一个李唐宗室的利益,决不能束手就擒!可是,怎么办呢?李隆基从小就在大大小小的政变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他想都不用想就知道发动政变已经迫在眉睫了。事已至此,只能搞一场政变,把韦皇后做掉。可是,具体怎么操作这场政变呢?韦皇后那边有整个国家机器,想和她对抗,李隆基这点资本显然不够用。

李隆基把在潞州组织集团的经验成功地搬到了首都长安,利用各路豪杰怀才不遇、渴望在乱世出头的心理,将一些有识之士吸收为骨干,使自己的集团在智力、人力、武力方面都得到了充分进步。然而即便如此,李隆基仍不敢轻举妄动,他还需要一个关键人物的支持。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三、姑侄联盟

想来想去,李隆基决定找太平公主。为什么找太平公主?因为太平公主的优势太多了。

太平公主有实力,而且目标小。我们说过,当时最有实力和韦皇后对抗的,其实就是相王和太平公主两大力量。两者之中,相王有皇叔之尊,还当过皇帝,身份敏感,是韦皇后重点防范的对象,接触利用起来都不安全。相对而言,太平公主虽然也有实力,但她毕竟是个女人,按照传统,并没有当皇帝的资格,跟她接触,目标小一点,不容易引起怀疑。

太平公主也是李隆基当时唯一可以依靠的人。我们在第二章讲过,李隆基童年时代唯一来往的父系亲戚就是姑姑太平公主,在感情上,他依恋太平公主。另外,太平公主参加过神龙政变,政治经验丰富,在智慧上,他也要借助太平公主。

和太平公主合作,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应该说,李隆基这个时候挑战韦皇后,主要是为了自保,为了保护整个李唐宗族和李唐王朝。但是,不可否认,他也会想到自己的前途问题。他是相王的儿子,本来,如果没有政治变故,连相王都当不上皇帝,更轮不到他这个庶出的三郎了。但是,现在不同了。如果政变成功,那他就有了当皇帝的资本。可是,想要立这个大功,就不能让爸爸或者哥哥知道这件事,否则,事成之后,功劳到底算谁的呢?千万不能自己忙了半天,再成了他们的打工仔!甘当人梯这种精神,可不是他李隆基所具备的。跟爸爸合作,容易利益分割不清,不过,跟姑姑合作倒是没关系,反正姑姑不能当皇帝。所以说,跟太平公主合作,有利于以后的发展。

就这样,李隆基来找太平公主了,跟她提出来,姑侄两个人联合发动政变!对于这个结盟的提议,太平公主是什么态度呢?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公主喜而从”。这件事也关系到她的利益,她当然是欣然接受,而且让儿子和手下都加盟进去,大力相助!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姑侄这么一联手,未来政变的领导核心也就形成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评价李隆基这次结盟行动呢?应该说,李隆基的表现一流。毛主席说过,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跟谁结盟,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政治眼光。当时,李隆基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同时,他又是相王李旦的儿子,虽然在政变问题上他瞒着爸爸,但是,他仍然可以利用相王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再和太平公主结盟,就等于把自身势力、相王势力和太平公主势力整合在一起了,而这三方势力,就是当时除了韦皇后之外最强大的政治力量。这项工作的完成,本身就证明了李隆基在政治上的精明与成熟。当年皇宫里聪明伶俐、心机深沉的小阿瞒,已经长大成人了!

韦后在明处,一步步迈向皇帝宝座;李隆基在暗处,紧锣密鼓地为政变做准备工作。两个集团都在与时间赛跑。谁掌握主动,谁就会走向成功,荣耀和耻辱只有一步之遥。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李隆基集团的政变举动被人察觉了,而且这个人是韦后集团的骨干。那么,这个泄密事件对于李隆基正在筹划的政变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在李隆基紧锣密鼓地准备政变的时候,对于他来说,什么最重要呢?机密。做这种以弱抗强、犯上作乱的勾当,机密就是生命。可是,他没有想到,尽管自己千小心万小心,还是有一个人察觉到了他们的动向,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政变的进程。谁呢?当时的兵部侍郎崔日用。此人跟韦皇后的高参宗楚客是铁哥们儿,因此也算是韦皇后的党羽。这个人眼光精准,一生最擅长的就是看风使舵。所以,经历了武则天和唐中宗时期那么多次政治风浪,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找到一条最牢靠的船。现在,他是在韦皇后这条船上,但是眼看着韦皇后要当皇帝,他心里觉得没把握了。女流之辈当皇帝毕竟不符合政治传统,如果有武则天那样的才干和机遇也罢了,可是韦皇后,他怎么看都觉得没把握。

当时政坛不就两大势力吗?韦皇后这边不行,那李唐宗室怎么样呢?他也不大摸底。我们不是讲过李隆基结交了好多和尚道士吗?这些和尚道士号称跳出三界外,其实都是六根不净,整天在各个权贵人家游走。其中宝昌寺的和尚普润跟崔日用关系不错。从普润的言谈话语之间,崔日用感觉到,李隆基是个人物,这个王爷恐怕已经准备和韦皇后斗一斗了!这可是件大事啊,怎么办呢?崔日用算是韦皇后集团中的人,按照食人之禄,忠人之事的原则,他应该像李峤那样去向韦皇后汇报。如果那样,李隆基可就要再面临一次风险了。可是,人都是有私心的,事情往往就坏在人的私心上。崔日用可没有李峤那么老实,他并没有向韦皇后汇报,而是开始动脑筋了。

他知道,在政治的大是大非面前,屁股可是决定脑袋的,崔日用把韦皇后和李隆基放在天平的两边掂量来掂量去,最后决定赌一把,支持李隆基!可是,自己政治不清白,怎样才能向李隆基这边表明自己的态度呢?

有一天,崔日用找到普润,跟他说:我知道你和临淄王那边有联系,请你转告他们,韦皇后已经准备动手了,如果临淄王有什么打算的话,让他们也快点准备,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说一声,我可以当内应。一句话:崔日用干脆反水了!

普润当然马上就把这个意思转达给了李隆基。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李隆基此刻正想知道点韦皇后那边的底细,一听说崔日用打算反水,马上就让普润把他给请来了。见到李隆基,崔日用说:“临淄王,您的事情既然我都知道了,别人那儿也未必瞒得了多久,夜长梦多,赶快动手吧!否则,让韦皇后那边发现,可就功亏一篑了!”那么,听了他的建议,李隆基到底会怎样做呢? zDMjiX95gpJvAkE2v+KJJBAvjlpZoaz3dduwIiN734252GOCvQG3HREm+8/65ke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