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忧患王子

唐玄宗李隆基生于帝王之家,按照常理推测,他应该是一个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贵族公子哥,过着神仙一般快活的日子。他可能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但是,他必定不知道“忧患”二字的真实含义。然而,历史并不总是遵循常理。真实的李隆基恰恰是生于忧患,从小饱尝人间的磨难。忧患的童年,会让李隆基得到怎样的锻炼呢?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分析起来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复杂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可以促进一个人的成长;另外一层意思,则是暗示伟大的人物必然有不一般的早年经历。按照任何时代的标准,唐玄宗李隆基都是个接受了天降大任的人。那么,他有着怎样的早年经历,这些经历又会对他日后的政治生涯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唐玄宗李隆基的家系。

唐朝自高祖李渊开创帝业,如果不算武则天,到李隆基这里是第七任皇帝,如果算武则天,则是第八任皇帝了。李隆基可谓天生贵胄,他的高祖父是唐高祖李渊,曾祖父是唐太宗李世民,祖父是唐高宗李治,祖母是大周皇帝武则天,伯父是唐中宗李显,父亲是唐睿宗李旦。这是父系。

再看母系。李隆基的母亲窦氏生前被封为德妃,虽然不是父亲的正妻,但是出身于著名的关陇大族,地位也非常显赫。

李隆基一共兄弟六人,活到成年的有五个,他排行老三。这样的出身虽然高贵无比,但因为是庶出而且并非长子,所以他不必承担什么政治责任。按照常理,李隆基应该是个花天酒地了此一生的贵族公子哥,恐怕和“磨难”一词无缘。但是,历史的发展往往不遵循常理,童年时代的李隆基确实经历了三大磨难,饱尝了人生的艰辛。

一、父系凋零

童年李隆基遭遇的第一个磨难就是父系凋零。大家知道,中国传统社会是父系社会,父亲和父亲的宗族都是孩子最重要的依靠。李隆基的父系如何呢?有人可能会说,李隆基的父系很强啊!从高祖父直到父亲都是皇帝。没错,李隆基是生在一个皇帝家族。但是,因为一代女皇武则天,这个家族在他小时候却恰逢倒霉时节。

李隆基出生在垂拱元年(685)。当时,他的祖父唐高宗已死,祖母武则天图谋称帝的步伐正在加速进行。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她杀掉了自己的二儿子废太子李贤,废掉了自己的三儿子中宗李显,改立四儿子李旦当皇帝。本来,李旦作为最小的儿子,没有任何继帝位的希望,偏偏发生了这一连串的变故,皇冠一下子就落在了他的头上。李旦成为皇帝,李隆基也就因缘际会,成了当朝皇帝的儿子。

不过,李旦虽有皇帝的名分,却无皇帝的权力。不仅如此,从当上皇帝的第一天起,他就被母亲软禁起来,闭门谢客了!那么谁来行使权力呢?当然是武则天。武则天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无冕之王,离君临天下只有一步之遥。不过,从无冕到有冕可不是戴一顶帽子那么简单,中国古代王朝都是一家一姓,要想改朝换代,武则天不仅要换皇帝,还要剪除整个李唐宗室。

所以,就在李隆基4岁那一年,武则天利用宗室李贞父子叛乱一事对李唐皇族大开杀戒,两年之间,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皇帝的儿子基本被杀光,只留下了她亲生的儿子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不过,李显虽然没有死,却被远贬至房州,严密看管起来了。李隆基自降生之日起,就没见过这个伯伯。本来偌大一个李唐皇族,这时候只剩下了李旦一家,真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更要命的是,就在690年,李隆基5岁的时候,武则天终于改唐为周,当上了大周王朝的开国皇帝。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也随之降为皇嗣,整天被武家的侄子们算计,活得战战兢兢。最严重的一次,李旦落到了酷吏手里,要不是乐工安金藏剖腹鸣冤,舍命相救,恐怕李旦一家都得死于非命。这样看来,李隆基小时候,什么父亲的保护、叔伯的爱护都谈不上,真是势单力孤。

当然,要说童年的李隆基身边一个父系亲戚都没有,也不尽然。他的叔叔伯伯固然是死的死、贬的贬,但是,不要忘记,他还有一个姑姑,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一家关系如何呢?我想,应该说是若即若离吧。为什么“若离”呢?我们讲过,太平公主在武周一朝颇为得宠,处境比李旦好多了。而且,太平公主那么乖觉,单为避嫌起见,也未必愿意跟哥哥李旦多来往。那为什么又“若即”呢?太平公主和李旦毕竟是一母同胞,何况,作为李家女儿,太平公主的内心未必没有兴复李唐的梦想。因此,和哥哥李旦又颇有利益一致之处,所以也并不特别疏远。而无论大人之间有多少明争暗斗、钩心斗角,对于小小的李隆基而言,太平公主毕竟是他唯一能看到的本家亲戚了,所以,可以想象,对这个姑姑,李隆基还是会有依恋之心吧。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为了保障政权的稳定,武则天不惜一切手段遏制李唐皇室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李旦一家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看来,在父亲这边,少年李隆基是得不到什么庇护了。但是,李隆基的母亲出身名门望族,在父亲靠不上的情况下,母亲会不会对他呵护有加呢?

二、母党死丧

父系方面凋零殆尽,母系那方怎么样呢?更惨,母亲干脆被杀了。

怎么回事呢?我们刚刚说过,李隆基的母亲窦氏出身大族。她的曾祖父叫窦抗,是唐高祖李渊的大舅子,李唐王朝的国舅爷。这样算起来,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和母亲窦氏本来就是亲戚。唐朝贵族流行亲上加亲,窦氏容貌秀丽端庄,性格温良恭俭让,所以长大之后也就顺理成章地嫁给了李旦,被封为德妃;婚后窦氏给李旦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李隆基,另外还有两个女儿。武则天对这个儿媳是否满意史书没有记载,但是,长寿二年(693)正月初二,武则天终于用行动表态了。

这一天,窦妃和李旦的正妃刘氏按照规矩,一起去给武则天拜年,无数人看着她俩进了大殿,但是,没有一个人看见她俩出来。两个年轻貌美的妃子就这么人间蒸发、尸骨无存了。这一年,李隆基才8岁。听起来像是鬼故事,但是大家都知道,世间本无鬼,鬼故事背后必定有人操纵。这个人是谁呢?当然就是武则天。

武则天为什么要杀儿媳妇呢?根据史书记载,直接原因是当时有一个叫韦团儿的宫女告密了。据说,韦团儿很有野心,看上了李旦这只潜力股,想要勾引他,高攀皇族。没想到李旦不领情,拒绝诱惑。韦团儿一气之下,就把怨气撒到了李旦的两个妃子身上,诬告她们行厌胜之法,在院子里埋小桐人,诅咒武则天。诅咒皇帝自然是罪该万死,所以武则天就把她们给杀了。但是,事情果真那么简单吗?不可能呀!韦团儿不过是一个宫女,借给她十个胆子,也不敢随便诬陷皇嗣的妃子啊。所以,这件事表面上看着像桃色事件,其实背后恐怕是政治黑幕。

哪只黑手在指使韦团儿呢?按照侦探小说谁受益谁就有嫌疑的原则,最有嫌疑的当然就是武家人了。当时武则天的侄子正在和皇嗣李旦争夺继承权,按照他们的想法,让韦团儿诬告李旦的妃子,自然就会牵连到李旦,只要把李旦从皇嗣的位置上拉下来,武则天的接班人不就是武家人了吗?这是个连环套、大阴谋。武家人打的这些算盘,武则天是否明白呢?以她的睿智,自然是心知肚明的。那她是什么态度呢?别忘了,她的皇位毕竟是从儿子手里夺来的呀!所以她也愿意敲山震虎,给李旦点颜色看看,于是,顺水推舟,把李旦的两个妃子杀了。

那么,李旦是什么反应呢?没反应。不仅自己请安问好一切照常,还严厉地叮咛几个孩子,也要装得跟没事人一样。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对母亲的死表现得无动于衷,多么残酷啊!但是,没办法,环境催人,谁敢不少年老成呢?

按说儿子李旦这么窝囊,武则天心里该放松下来了吧?没有。儿媳妇固然死了,可是儿媳妇还有娘家呀!

李隆基的外祖父窦家是大族,还有可能给李旦提供支援!所以,就在窦妃死后不久,另一起厌胜案子又出来了,这次的被告是窦妃的妈妈,说她半夜在家诅咒皇帝早死,好给她女儿报仇!这个案子审来审去,最终结果是窦氏全家都被贬到岭南去了。

这样一来,李隆基不仅失去了母爱,也失去了来自外祖父家的支持,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不过,就像父系那边还有一个姑姑太平公主一样,母亲一方,也有一个亲戚幸存下来了。谁呢?窦妃的妹妹,李隆基的姨妈。

现在我们论起母亲一边的亲戚,有一个说法叫作“娘亲舅大”,不太重视姨妈,但是唐朝不一样,当时姨妈号称从母,算是半个母亲,地位很高。李隆基这么小就失去了母亲,这位窦姨就经常关照他,把他带在身边,成为他童年难得的依靠。

父系凋零,母党死丧,少年的李隆基,果真就应了那句“生于忧患”。在缺少父母呵护的情况下,李隆基自身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三、自身沉浮

因为武则天的关系,李隆基的父系和母系都七零八落了,那么,他自身的命运又如何呢?关于李隆基的童年时代,有三个小故事颇为有趣。

第一个,摔不死的故事。根据《册府元龟·帝王部·神助》的记载,李隆基虚岁3岁,实际刚刚2岁的时候,有一天武则天含饴弄孙,抱着他在高楼上凭栏远眺。老太太一生忧劳国事,脑子里千头万绪,一时不知道忽然想起什么来,一分神,孩子从手里掉了下去。左右侍从大惊失色,赶紧去救孩子。没想到,小小的李隆基落在地上不仅没被摔死,反倒怡然自得,笑了。武则天因此啧啧称奇,感觉这个孩子不一般。

第二个,摸大奖的故事。根据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唐天后尝朝诸皇孙,坐于殿上,观其嬉戏。命取西国所贡玉环、钏、杯、盘列于前后,纵令争取,以观其志。莫不奔竞,厚有所获。独玄宗端坐,略不为动。后大奇之,抚其背曰:‘此儿当为太平天子。’遂命取玉龙子以赐。”什么意思呢?武则天在殿上逗一群小孙子玩,为了考验他们的志向,特地用一个大盘子,摆满西域各国进贡的各种珍稀玉器,让小孙子们随便挑。这有点类似于民间的抓周。别的小孩都争着去盘子里淘宝贝了,唯有李隆基端坐不动。武则天一看又是啧啧称奇,说:这孩子以后一定是太平天子!还给了他一个玉龙子作为奖赏。

第三个,闹朝堂的故事。据《资治通鉴》记载,李隆基7岁那年,武则天可能是当上皇帝了心情极好的缘故,焕发了人生第二春,发白再黑,齿落更生,这让她非常高兴。她这一高兴,也就对皇嗣李旦放松了防范,允许他的几个儿子,也就是李隆基兄弟们出阁了。这里所说的出阁,可不是女孩子出嫁的意思,而是指小王子们离开宫廷,离开父母身边,到宫外居住。按照规矩,这些出了阁的孙子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要到宫里来拜见奶奶。有一次,李隆基来朝拜,正好赶上武则天的堂侄武懿宗值班。武懿宗这个人长相、性格都很猥琐,但他仗着自己是当朝皇帝的侄子,眼高于顶,目中无人。武懿宗一看李家小孩来了,而且还仪卫严整,落落大方,就有些气不顺,于是找碴挑刺,辱骂李隆基的卫队。别看李隆基只有7岁,但他可不是吃素的,马上就发作了,说:“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这是我们家朝堂,关你什么事!武则天一看小孙子这么厉害,更是啧啧称奇,从此就很宠这个孙子。

少年李隆基虽然生长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但是按照上述材料记载,不良的环境似乎并没有影响他的成长。相反,刚刚讲过的三个故事,给幼年的李隆基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足以证明小小的李隆基虽然身处逆境,没什么靠山,却是英明天纵。那么,这是后人的杜撰还是历史的真实呢?咱们一个个分析。

第一个摔不死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呢?显然不是。一个小孩掉在地上没摔死是有可能的,但是他绝不可能被摔笑了。这个故事违反常识,一看就是瞎编的。

那第二个故事呢?也是假的。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而且不是李旦的嫡妻所生,所以按照常理,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当“太平天子”,武则天作为一个在政治旋涡中摸爬滚打一生的政治家,怎么能说出“此儿当为太平天子”这样不负责任的话来呢?这不是故意要引发政变吗?还有,中国古代都喜欢小孩少年老成,所以,从小就教孩子端架子,迈方步,学小老头;说哪个孩子有出息,也一定强调他从小不说不笑不爱玩儿。但在事实上,唐朝的宫廷教育远没有那么严肃,唐玄宗一生活泼好动,打猎、打球样样来得,怎么会看到新鲜东西反倒像呆子一样一动不动呢?很显然,这个故事编得不符合他的性格特征。

再看第三个故事。这个故事流传得非常广,《旧唐书》也有记载,可靠程度当然远远超过了前两个。而且,这个故事里李隆基的言行比较符合他骄傲强悍的性格特征,所以,我认为它主体是真的。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比较怀疑这个故事的结局。按照记载,李隆基大闹朝堂,英雄气十足,让武则天非常赏识,从此对他的印象超好。但是事实上,就在这件事之后不久,就发生了李隆基的母亲窦妃被杀的事。所以我怀疑,正是李隆基这一句无心之言激起了武则天的疑虑。连一个小毛孩子都知道说这是我家的朝堂,那他的父母还不知是怎么想的呢!这不是复辟的贼心不死吗?可能就是在这种疑虑心情的影响下,武则天才对儿媳妇痛下杀手的。如果这个猜测不错,那么,李隆基这句豪言壮语不仅没能让奶奶产生后继有人的骄傲感,从而疼爱这个年少志大的孙子,反而恰恰成为唐玄宗家庭悲剧的导火索之一!这样看来,所谓李隆基童年不同寻常,而且极受奶奶武则天宠爱的故事都不怎么靠谱,基本上属于拉大旗作虎皮,是利用武则天这么一个政治奇人给李隆基吹喇叭、抬轿子的帝王神话。

既然神话不可信,那么,李隆基童年乃至少年时代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我想,有两点猜测可能是准确的。

第一,地位一降再降,忧患远多于安乐。为什么说是地位一降再降呢?我们看看他的履历就知道了。李隆基少年时代的身份一共变了三次。第一个身份是楚王,这是在他3岁时候封的。当时他爸爸李旦还在当皇帝,所以儿子当然要封王了。但是,到李隆基8岁的时候,他的身份变了,从楚王变成了临淄王。楚王和临淄王,有什么差别吗?差别可大了。楚王是国王,临淄王是郡王,差一级呢。为什么降级了呢?因为当时武则天已经改朝换代,李隆基的爸爸也就不是皇帝,而是皇嗣了。自己降级,儿子当然也跟着降级。这临淄王就是他的第二个身份。到他不满9周岁的时候,因为窦妃被杀事件的影响,李隆基虽然临淄王的头衔没变,但是人被关起来了,幽禁在后宫里,一关就是5年。这个临淄王的身份一直持续到圣历元年(698),李隆基13岁的时候。

这一年,年迈的武则天在李、武两家之间摇摆了多年之后,终于选定三儿子李显当太子,把他从房陵给召了回来。换言之,老太太决定在死后还政于李唐王朝了。这对于李唐皇室的每一个人来说当然都是件大喜事,但是,唯独对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来说,幸福感没那么强烈。任命李显当太子就意味着李旦落选了,十多年的皇嗣白当了,以后不可能再晋升为皇帝了。

不当皇嗣当什么呢?武则天给了他一个封号,叫作相王。这样一来,李隆基的身份也就有了第三次改变。变成什么了呢?还是临淄王。但是,此临淄王非彼临淄王。当年,他第一次当临淄王的时候,还是皇嗣的儿子,皇嗣多少有点皇太子的影子;而现在这个临淄王,仅仅是一个亲王的儿子。从这个角度来说,李隆基的身份实际上是降了。当然,任何事情总是祸福相依的,李隆基虽然暂时失去了成为皇帝儿子的可能性,但是,他也得到了久违的自由。就在这一年,武则天重新让他们兄弟出阁了。这次出阁,他已经13岁了,童年时代基本过去了。可以说,自打记事起,李隆基的地位一降再降,忧患多于欢乐,甚至是幽禁多于自由。

第二,强颜欢笑,朝不保夕。开元年间,章怀太子李贤的儿子李守礼,也就是李隆基的堂兄,能预知天气变化,比现在的天气预报还灵。这让已经当了皇帝的李隆基很好奇,也有点紧张。这个堂哥很神啊!别是有什么特别的道术吧。追问之下,李守礼说:我哪有什么道术啊,只是则天皇后当政的时候,我不是被软禁在宫里吗?每年没事也要被责打几顿,每次都打得背上伤痕累累,直到今天,疤痕也没有下去。此后每逢天气变化的时候,我的背就又酸又疼,所以我才能预报天气啊。说完之后,泪下沾襟。

讲李守礼的故事是要说明什么呢?要知道,李守礼和李隆基的身份是一样的。李守礼的爸爸是武则天的二儿子,李隆基的爸爸是武则天的四儿子,两个人真是难兄难弟,李守礼整天挨打,想来李隆基那时也不会生活得太幸福吧。李隆基7岁那年,有一次武则天举行宫廷宴会,李隆基兄妹都奉命表演节目。其中,李隆基跳了一支舞蹈,叫《长命女》,他的弟弟,5岁的李隆范则表演了一段歌舞戏,叫《兰陵王》。李隆范入场的时候,大声说:“祝愿神圣神皇万岁,子孙成行!”要知道,武则天为了能当皇帝,早已自剪羽翼,把子孙杀了个七零八落。因此,小小的李隆范喊出“神皇万岁,子孙成行”这样的祝词,简直像是讽刺。但是,当时,无论是李隆基还是李隆范,谁敢讽刺圣母神皇武则天啊,他们这样讨好,只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罢了!

那么,这样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对李隆基的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总结了四点影响。

第一,早岁已知世事艰。李隆基确实出身高贵,但是因为时局的影响,他从小就饱尝忧患,绝不是只知道享乐的二世祖。他从小就熟悉宫廷斗争,也深知政治的残酷。这对一个注定要与政治结缘的孩子来说,当然是难得的历练。

第二,心机深沉。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天真的童年,但是,如果一个7岁的小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一句话就有可能导致母亲的死亡,那么我想,不管他是谁都能学会喜怒不形于色。这是险恶的斗争环境决定的。

第三,多才多艺。刚刚说过,李隆基和他的兄弟们都经历了漫长的幽禁岁月,在幽禁生活里,没人敢来看望他们,他们日常能够接触的,只有父亲和一群乐工。睿宗李旦本来就是个才子,擅长书法,也会写诗,既然在政治上无从施展,就只能尽心尽力地教儿子读书了,所以李隆基也能诗善书。另外,因为整天和乐工泡在一起,李隆基的音乐天分也充分地发展起来。这些才艺,在当时或许是由于无奈而习得的,但是在日后就显出他情趣风流了。

第四,情深义重。人在冷漠中更知道感情的可贵。李隆基并不是蜜罐里泡大的孩子,自从母亲死后,他能够享受到的温情并不多。正因为如此,他对身边的亲人都有很深的感情。就拿窦姨来说,这个抚养过玄宗的老太太后来被封为邓国夫人,她的几个儿子也都当了大官。另外,在漫长的皇帝生涯中,李隆基对待和自己一起吃过苦的兄弟一直手下留情。他的这份手足情深对他日后的政治生涯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们以后还会讲到。

虽然有了这些素质,但是,这时候的李隆基还没有什么真正值得称道的地方,他一直在政治旋涡中摸爬滚打,但本身并不是政治人物。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李隆基的名字。我们都知道他叫李隆基,因为排行老三,号称“三郎”,庙号“玄宗”,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以又称唐明皇。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李隆基还有一个外号叫“阿瞒”。他小时候,宫里的人都这么叫他。众所周知,阿瞒是曹操的小名。曹操的形象,在后世已经成为一张大白脸,意味着奸诈和权谋。但唐朝时对曹操的评价并非如此固化。当时,这个名字固然意味着工于心计,亦正亦邪,但同时意味着卓越的领导才干。被称作“阿瞒”,代表着当时人对李隆基素质的认定。这是一种政治家的素质,只是还没有发展的机会。 y44mpFHl2ULGffzkO7lG/xJbhHDQ1UhhNLTeHW4Olf1aJq2woqBP4wlzICenGZA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