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节
长期艰苦奋斗,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在持续优化流程化组织结构、不断加强人才团队建设的同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第三项工作任务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充分激发并长期保持组织活力。

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保证。没有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如同空中楼阁,是缺乏坚实基础的;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替提升,才能持续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充分激发组织活力,激励员工长期艰苦奋斗,在公司战略方向大致正确的基础上,确保战略落实,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

华为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基于人性欲望的激励机制;华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企业文化建设。

很多公司都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但是企业文化建设很容易流于形式:如果写在纸上,难免墙上挂挂;如果烙在心中,可以谓之文化;如果落在实处,方能成就伟大。

华为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是在适度的物质激励基础上,以远大目标激发员工雄心,鼓励员工保持成长的愿望、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长期艰苦奋斗。

华为企业文化之所以能够落实到员工实际行动中,是因为其企业文化建设有三大特点:讨论达成共识,规范固化习惯,营造文化氛围。

讨论达成共识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不仅仅是单向宣贯,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员工深刻理解企业文化,因为:员工只有深刻理解企业文化,才有可能发自内心地认同企业文化;员工只有发自内心地认同企业文化,才有可能自觉自愿地践行企业文化;许多好的文化与制度,员工不是不愿意接受,而是不愿意被动地接受,员工希望被尊重,而不是被忽视。

坚持自我批判是华为的纠偏机制。华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法宝是以开放的心态进行自我批判,允许全体员工公开、充分地讨论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帮助员工深刻理解企业核心价值观,进而自觉自愿地践行企业核心价值观。

众所周知,华为的成功是从《华为基本法》开始的。1996年6月30日,任正非在《再论反骄破满,在思想上艰苦奋斗》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正在进行《华为基本法》的起草工作,《华为基本法》是华为公司在宏观上引导企业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华为公司全体员工的心理契约。

要提升每一个华为人的胸怀和境界,提升对大事业和目标的追求。每个员工都要投入到《华为基本法》的起草与研讨中来,群策群力,达成共识,为华为的成长作出共同的承诺,达成公约,以指导未来的行动,使每一个有智慧、有热情的员工,能朝着共同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使《华为基本法》融于每一个华为人的行为与习惯中。

《华为基本法》的起草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重要的事情不着急”,这是任正非定下的基本原则。《华为基本法》起草、讨论的过程,就是华为员工统一思想与认识的过程,在深刻理解基础上高度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公司从创业阶段走向发展阶段的过程。

《华为基本法》从1996年开始编制,到1998年3月定稿发布,全员参与,充分讨论。

《华为基本法》起草期间,华为干部每个周日都要牺牲休息时间,到公司学习、讨论《华为基本法》。

1996年12月26日,《华为人》刊登了《华为基本法》第四讨论稿,任正非要求所有干部、职工带回去读给家人听,回到公司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1997年春节,任正非为每一个华为人布置了寒假作业,认真学习《华为基本法》的同时过好春节,“如果说企业文化是公司的精髓,那么《华为基本法》是企业文化的精髓”。

所以,当《华为基本法》正式发布后,任正非这样说:《华为基本法》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因为基本法的理念已经融入华为人的血液里去。

不仅仅是讨论《华为基本法》,华为还以各种方式组织大讨论,允许员工批评公司或提出反对意见,以帮助公司持续丰富企业文化及员工深刻理解企业文化。

华为大量以“总裁办电子邮件”名义发布的文件,最后部分大都会有类似“抄送:公司全体员工”的字样。

心声社区是华为一个面向全体员工,免费、免责的“罗马广场” ,STW(战略技术研讨会)会议更是一个面向公司高层、免责的“罗马广场”。华为内部培训班的培训中有一个环节是针对公司价值观进行大辩论,允许有反对的观点,只要是动了脑筋的、有水平的观点,都是可以过关的。

甚至有员工在大会上当面批评任正非,任正非说:“我没生气啊,我生气的是那种唯唯诺诺,根本就不动脑筋的人。”

公司老板的高度,决定了公司能够达到的高度;任正非虚怀若谷的心态,是铸就华为成功的基础。

规范固化习惯

通过公开、充分的讨论,帮助员工深刻理解公司核心价值观,在达成高度共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需要将公司核心价值观转换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帮助员工养成良好的日常工作习惯。

为了帮助员工养成良好习惯,华为提出了“促进自律,完善他律”的制度建设要求:一方面要求员工自律,实现低成本管理;另一方面,持续完善流程规范,落实监管机制,通过有效监督帮助员工养成良好习惯。

为了约束“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性,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华为持续建设一线呼唤炮火、后方有求必应的端到端流程,不断完善责任、权力、组织、资源、能力、流程和信息系统等多个组织管理要素。

在责任分工方面,将战术指挥重心下沉一线,高层和机关聚焦战略制订、方向把握及资源调配。

在权力授予方面,行政管理和作战指挥权力分离,基于清晰的授权规则和基层任务进行合理授权。

在组织配置方面,根据作战需要,模块化地剪裁和调整一线组织。

在资源布局方面,战术资源贴近一线作战部队,战略资源集中布局、快速有效响应。

在能力建设方面,以战略要求为主线,开展综合性能力建设。

在流程运作方面,作战流程面对复杂多变、不确定的环境,相对灵活,聚焦作战胜利;行政管理流程则严谨全面,以保证合规合法,规避风险。

在信息系统支撑上,构建互通的信息环境,使各级指挥官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获取完成任务需要的信息,对作战环境形成共同的理解。

为了约束好逸恶劳的习气,强化“以奋斗者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华为将员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普通劳动者。只要他们创造的价值大于成本,就应该依法保护他们的利益,并根据公司经营情况给他们稍微好一点的报酬。

第二类是一般奋斗者。允许一部分员工不是积极的奋斗者,他们希望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每天上班努力奋斗,下班能够早点回家休息。

第三类是有成效的奋斗者。他们是华为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竭尽全力为公司创造价值,并通过奖金与股票等方式分享公司的剩余价值。

华为坚持以价值创造为基础的利益牵引机制,通过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保证奋斗者的利益,激励奋斗者持续创造价值,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为的老员工躺在股票收益上混日子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形成了“食利”阶层,原来拉车的人变成了坐车的人,因为工资和奖金就只是零花钱,而虚拟股收益可观到可以随便买车买房的地步,这样谁还愿意艰苦奋斗呢?为了刹住老员工日益懈怠的风气,强化“长期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华为持续改进股权激励制度。

2002年,华为开始实施虚拟股份制度,以鼓励员工奋斗。

2008年,华为微调了虚拟股制度,实行饱和配股制,即规定了员工的配股上限,每个级别达到上限后,就不再参与新的配股,以利于激励新进员工。

2013年起,华为逐步在全公司范围内实施时间单位计划(TUP),采用5年“递延+递增”的分配方案,基于员工历史贡献和未来发展前途,来确定长期但非永久的奖金分配权利,以消除“一劳永逸、少劳多获”的弊端,使长期激励能够覆盖到华为所有员工,将长期艰苦奋斗的文化落到实处。

假如,2014年给员工TUP授予资格,配了1万个单位,虚拟面值为1元:

2014年(第一年),没有分红权;

2015年(第二年),获取10000×1/3分红权;

2016年(第三年),获取10000×2/3分红权;

2017年(第四年),全额获取10000个单位的100%分红权;

2018年(第五年),在全额获取分红权的同时,另外进行升值结算,如果面值升值到5元,则第五年获取的回报是:全额分红+10000×(5-1),同时对这10000个TUP单位进行权益清零。

华为通过薪酬结构的设计来牵引、保证员工的行为规范符合公司“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

营造文化氛围

人是群体动物,大都有随大溜的习惯,容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华为通过领导以身作则、老员工持续跟进、新员工发扬光大的方式,营造出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领导以身作则

1996年,孙亚芳带领市场部高管集体辞职,接受组织专业测评,优胜劣汰,初步在华为形成干部能上能下、工作能左能右、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的“四能”文化。

2017年2月15日至16日,任正非在泰国与华为地区部负责人、在尼泊尔与员工座谈时承诺:“只要我还飞得动,就会到艰苦地区来看你们,到战乱、瘟疫地区来陪你们。”于是,“我若贪生怕死,何来让你们去英勇奋斗?”这句话带动了华为长期艰苦奋斗的文化。

任正非认为,将军是选拔出来的,并不是培养出来的,学习与成长是员工自己的责任;他多次强调应保持开放的心态,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他不仅坚持与公司内外、不同层次人员的沟通交流,而且50年来保持每天学习到深夜的习惯,所以才会在自2019年以来,面对中外记者密集采访时表现出博大精深的知识、睿智深远的观点,极大地带动华为对外开放、主动学习的文化。

2018年4月,华为“蓝军”整理的《人力资源2.0总纲研讨班上对任总的批判意见汇总》,俗称“任正非十宗罪”,直接发给了任正非,任正非将其公开发布到心声社区,把错误都揽到自己身上,“我错了,我改”,并付诸实际行动,带动了华为坚持自我批判的文化。

二、老员工积极践行

2014年6月24日,任正非在华为人力资源工作汇报会上做总结:

非物质激励就是要把英雄的盘子划大,敢于表彰,促使员工的长期自我激励。

第一,非物质激励就是要把英雄的盘子划大,毛泽东说“遍地英雄下夕烟”。现在我们要把英雄先进比例保持在60%至70%,剩下30%至40%,每年末位淘汰,走掉一部分。这样逼着大家前进。

第二,敢于花点钱做一些典礼,发奖典礼上的精神激励,一定会有人记住的,这就是长期自我激励。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以下事件:

2000年,深圳五洲宾馆出征将士的送行大会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大幅标语;

2016年,“出征·磨砺·赢未来”研发将士出征大会,集结2000名研发高级专家及干部,奔赴战场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破楼兰誓不还”壮举;

2019年5月,面对美国全力打压的生死关头,做了两万枚题词“不死的华为”金牌奖章,以表彰先进,激励士气,向死而生。

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2017年4月,任正非在哈佛商学院全球高管论坛上的演讲中说道:“真正的挑战还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制度化,真正融化在各级干部的血脉中,从而构建起一个奋进的、强壮的、包容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得新加入者不论其动机如何、文化背景如何、价值取向如何,都能融入这一文化氛围,不断壮大我们的奋斗者队伍。这就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道理。”

正是在领导以身作则、老员工持续跟进,营造出来的良好文化氛围影响下,华为才会不断涌现出在枪林弹雨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代。

华为全体员工深刻理解、高度认同,并用实际行动践行华为核心价值观,坚持自我批判的纠偏机制,为华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核动力。

小结

华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建设端到端流程化组织,打造“精英+精兵+职员”人才团队,将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等实际工作落到实处,充分激发了组织活力,确保了公司战略方向大致正确的落地执行。

正是因为如此,人力资源管理才成为华为商业成功与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 dTxWozbeFHy88ZQVJTKRBbhWJkNKpLU1tq8YiTocEOddcD1W2mhjZr2R/vtx+wd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