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2日,任正非在消费者业务誓师大会上讲话,总结了华为人才团队建设经验:
坚决走“精英+精兵+职员”队伍的建设道路,走内涵式发展方式。
选拔和培养建立有洞察战略能力的精英队伍;选拔和培养建立能打敢拼、善于胜利的精兵队伍;让职员不流动,建立像河流堤坝一样让业务可以自由流动的机制,他们可以不实行岗位流动,可以本地化。这是我们要逐步实施的过程,以保障作战队伍的灵活机动。
2011年1月4日,任正非在华为干部高级管理研讨班上明确提出:“华为内部培训班的办学方针要从培养制转变为选拔制,干部员工有偿学习,自我提高。”
公司负责制订岗位的任职资格标准,做一个指引表,帮助员工明确能力提升的努力方向;公司基于岗位任职资格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拔优秀者,淘汰落后者,形成你追我赶的赛马文化;员工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针对岗位任职资格,缺什么就自行去补什么;员工达到相应标准就可以升职,不适合岗位标准就会被淘汰,将压力直接传递给员工,激发员工长期奋斗。
华为建立并持续完善选拔制度,包括选拔原则、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
华为对精英和精兵的选拔原则,坚持素质、绩效和经验全面达标。
素质是基础:一是要认同并践行公司核心价值观,这是衡量干部的基础;二是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公司通过关键事件过程行为来确认员工是否具备高素质,如是否愿意到发生战乱或瘟疫等最艰苦的地方去、是否敢于承担责任等,这是干部的资格底线。
绩效是条件:绩效是必要条件和分水岭,出成绩的团队要出干部,优先选拔责任结果好、在一线和海外艰苦地区工作的员工进入干部后备队伍培养;连续不能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官要免职。
经验是保证:能力是持续取得绩效的关键成功要素,经验则是对能力的验证;遵循“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郡”的原则,对高层领导的选拔,要看其是否有基层和一线工作经验、是否在一线和艰苦地区工作过并有过良好的表现、是否有在业务单位独当一面的任职经历并取得过优秀业绩。
华为不仅对不同层次的干部有不同的选拔标准,对正职与副职、作战主官与平台主官也有着不同的选拔标准。
高层干部要有决断力和人际连接力:洞察变化、把握好组织前行的方向,保持方向基本正确;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懂得妥协,协调好各方资源,控制好组织前行的节奏。
中层干部要有理解力:在充分理解高层干部战略意图基础上,激发组织活力,有效传递压力,确保战略落地。
基层干部要有执行力:坚决执行、大力落实高层制订的战略,坚忍不拔直到出结果、打胜仗。
表1-1 华为的“狼狈”合作模式
华为认为,“狼狈”合作是最佳进攻型组织(如表1-1所示):正职或作战主官,应像狼一样关注胜利,敢战方有前途,善战才能胜利;副职或平台主官,应像狈一样及时、准确地为正职或作战主官提供服务与支持,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打赢。
华为干部选拔程序是采用“三权分立”的方式,三个权力分别由不同的组织行使,相互制衡,不断地把合格的干部选出来,把不合格的干部挡住或剔除。
第一个权力是建议权与建议否决权:在矩阵型组织结构里,建议权是由日常行政管辖组织,即职能型部门来行使;建议否决权是由矩阵的另一方,即面向客户的流程化团队来行使。
第二个权力是评议权和审核权:评议权是由促进公司能力建设与能力提升的组织,即华为内部培训班来行使;审核权是由日常行政管辖的上级部门来行使。
第三个权力是否决权和弹劾权:由代表公司全流程运作要求、全局性经营利益和长期发展的组织,即党委
来行使;在干部选拔任命的过程中间行使否决权,在干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间行使弹劾权,否决权和弹劾权必须要有事实依据。
华为之所以能够让内部英才辈出、外部优才汇聚,打造出一支匹配业务、结构合理、专业精深、富有创造活力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因为在完善的选拔机制基础上,精英和精兵的培养机制还具有“之”字形成长道路、训战注重实效、流动激发活力三大特色。
华为早期干部大都是“直线”型成长起来的,这样的干部特点是单纯,不太明白横向业务,难于承担起全面发展、协调性强的工作任务。2009年起,华为借鉴美国航空母舰舰长的“之”字形培养机制,开始推动优秀的、有视野的、意志坚强的、品格好的干部走“之”字形成长的道路,培养出了大量的将帅。
以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应届毕业生培养为例,来说明华为为员工提供的“之”字形成长道路。
每年都有大量理工科应届毕业生,通过研发岗位被招聘进入华为。首先,他们会被安排到全球技术服务部(GTS)实践一段时间;然后,再到研发岗位工作两三年,完成一些项目,取得一些成功经验;最后,再分流到各岗位,为公司提供源源不断、具有战略洞察力的后备力量,因为华为坚持认为,懂技术才会有战略洞察。
现任华为消费者业务CEO、华为终端公司董事长、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走的就是这种成长道路。1993年,余承东加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后历任华为中央研究部总工程师、3G产品总监、无线产品行销副总裁、无线产品线总裁、欧洲区总裁、战略与市场体系总裁等职务,经历了研发、销售、市场、战略等多个岗位的洗礼,最终成为帅才。
华为不仅为员工提供“之”字形成长道路,更重要的是在公司每一次变革转型、员工每一次成长转型期间,提供针对性的有效培训,以帮助员工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更快地成长。
华为培训体系建设的里程碑事件如下:
1997年,开始建立培训体系,以培训新员工与客户管理为导向;
2000年,各业务部门设立干部中心,培训体系开始走向专业化;
2003年,成立华为培训中心,课程、师资开始统一规划建设;
2005年,正式成立华为内部培训班。
华为内部培训班的定位,是为华为公司主航道业务培育和输送人才,其特色是训战结合。
一切为了作战胜利,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所有训练的表格和实际操作的表格是一模一样的,代码、标识符……也是一模一样的。
将赋能简单化,简单化就是不讲原理,直接讲作战方法,训战结合的赋能和考试全以沙盘进行推演,无论计划、预算、核算……都是以真实的场景来实行。
以华为线索到现金(LTC)流程变革和一线管理者培训项目(FLMP)为例,来说明华为内部培训班训战结合的特色。
LTC流程变革,是以多打粮食和一线作战能力提升为目标。怎么考试呢?小组学员讨论准备怎么去做这个事情,一起把整个模型做出来,并输出结论。这个结论,华为内部培训班老师也不评分,然后学员就带着结论回去实施。实施以后怎么考试?就考学员所在代表处能不能增产、能不能盈利。不能增产和盈利,就不能提拔学员;粮食丰收了,说明学员的考试成绩合格了,这就是训战结合:将军是靠自己打出来的,而不是靠上级的评估与任命。
FLMP通过自学与考试、课堂教学、实践体验、述职答辩和持续学习五个步骤的训战结合(如表1-2所示),帮助学员完成从骨干(个人贡献者)到管理者的转身,并点燃每个学员的内心之火。
表1-2 FLMP五个步骤的训战结合
为激发员工活力,华为建立并持续完善横向、纵向和反向三种流动方式。
为了激发组织活力,华为明确规定:没有周边工作经验的人不能当主管,严格限制在单一业务领域成长起来的烟囱式干部,鼓励并为员工提供“之”字形成长机会与路径,实行两种轮换机制。
一种是业务轮换,如研发人员去搞中试、生产、服务,使他们具有相关经验,真正理解什么叫作商品,那么他才能成为资深技术人员。另一种是岗位轮换,让中、高级干部的职务发生变化,这不仅有利于公司管理技巧的传播,形成均衡发展,而且有利于干部快速成长。
华为认为,不坚持考核,就会以公司结束为代价,考核是考核不走优秀干部的。华为实行干部目标责任制以及任期负责制,即使是高级干部也要能上能下。
坚持责任结果导向的考评制度,对达不到任职要求的,要实行降职、免职,以及辞退的处分。
已经降职的干部,一年之内不准提拔使用,更不能跨部门提拔使用。
绝不能在本部门将副职递补提成正职,不然以后就会出现正、副职的不合作。
在任期届满,干部必须通过自己的述职报告,以及下一届的任职申请,接受组织与群众评议,并重新确定薪酬。
华为还认为,坚持必要的淘汰是需要的,因为没有新陈代谢,就不会有生命的延续:坚持干部末位淘汰制度,建立良性新陈代谢机制;坚持引进一批批优秀员工,形成源源不断的干部后备资源;末位淘汰的目的是通过挤压队伍,来激活组织,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自然而然地选拔产生领袖。
华为在其核心职能平台战略与业务发展部下设与“红军”相对应的“蓝军”。“红军”代表着现行的战略发展模式,“蓝军”代表主要竞争对手或创新型的战略发展模式;通过唱反调的方式,来保证公司方向大致正确。
2013年9月5日,任正非在无线业务汇报会议上说:“要想升官,先到‘蓝军’去,不把‘红军’打败就不要升司令。‘红军’的司令如果没有‘蓝军’经历,也不要再提拔了。你都不知道如何打败华为,说明你已到天花板了。”
“蓝军”已经成为华为中高级干部重要的反向实习基地,通过反向实践,培养干部具有正反两方面的视角和思路,形成战略上的开放思维。1993年加入华为,现任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的徐直军,就曾有过华为“蓝军”司令的任职经历。
为了适应越来越复杂的项目要求,华为在实践中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主官+专家+职员+新兵”的作战队伍。主官的责任,是盯着战略目标的不确定性;专家的责任,是研究应对前进路径的方案与不确定性;职员的责任,是把确定性工作做到最好。
对于想去做领袖的高端员工,华为采用末位淘汰制逼着他优秀、更优秀;对于基层员工,则是实行绝对考核,只要他们创造的价值大于公司为其付出的成本,就让他们在轻松的状态下去工作,创造绩效,多些收益。
职员负责职业化的操作与运营,华为95%的确定性工作是由职员承担的。为此需要建立起稳定的职员队伍,以持续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夯实公司高效运营、稳定发展的基础。
华为对职员的具体要求是:充分理解本职岗位工作,按照规程和指令来操作;根据工作量大小、差错率高低等,来确定职员的职级和待遇;职员按完成命令的符合度承担责任,而不是对结果负责,以减少沟通成本;要求职员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只要愿意并且能够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贡献大于成本,则不循环、不流动、没有年龄上限限制,让职员拥有职业安全感,能够快乐地度过幸福平凡的一生。
职业安全感有助于职员专注本职工作,有利于职员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岗位工作,提供质量好、服务好、价格低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更快地满足客户需求,更好地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