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的镜子游戏、拥抱、轻声说话和唱歌给他听,按照孩子的节奏带他认识世界,这些既是游戏的原型,也是之后亲子之间所有欢乐时光的开始,诸如捉迷藏、深夜谈心和郊游踏青。幸运的是,婴儿躺着就能使我们微笑。心理学家约翰·布瑞尔(John Briere)说:“婴儿的可爱令成人难以抗拒。”事实上,孩子如果早期就表现出不能或者不愿联结的状况,则很可能是自闭症或其他相关发育障碍的征兆。
遗憾的是,大孩子的断裂问题通常很难发现。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在早期联结阶段结束之后,大人就很少能像玩“蒙猫猫”那样轻松自在地和大孩子一起游戏了,距离和尴尬也就随之出现。孩子两岁之后,很多家庭就很少再有那种“目光之爱”的体验了,很多人甚至怀疑能否找回那种体验。难道我们不期望这种亲密的关系延续下去吗?当我鼓励父母们不管孩子几岁,都继续与孩子做深情的目光接触,进一步融入孩子的世界时,父母们都会怀疑这样做是否可能。但如果能坚持下去,把孩子最初的拒绝当作考验,我们就能寻找到更深层的亲密联结,就会觉得当初的坚持和努力是非常值得的。
幸运的是,如果断裂程度不深,孩子会给我们许多机会重建联结。问题在于,我们误解了他们的努力。想到这里,我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因为艾玛想要我拥抱她时,我却因为手头有事在忙,认为她该做作业,觉得她很烦,而一口回绝她。但当我想要了解她在学校的情况时,又要费好大的力气才能得到她的回答。如果我不以她要的方式联结,她又凭什么应该用我的方式和我联结呢?
有时我们应该勇于试错,才能找到合适的联结方法。我9岁的侄子平时话不多,特别是他有心事的时候。我总是试图开玩笑逗他说话,但成效却不明显。有一次,在我们一大家人集体度假的时候,恰好我们两个都早起。我伸开双臂,他过来坐到我的腿上。我们只是静静地坐着,时间有半个小时。长时间默不作声地坐着,通常情况下我根本无法忍受。但当时我们俩做了很好的联结。之后大家都起床准备吃早餐时,我对他说:“刚才跟你聊得真开心!”我俩都笑了,但我是认真的。当我不再坚持以我的方式(说话的方式)沟通时,我们就能建立很好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