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蓄满我的杯子:依附理论和重建联结的动力

儿童心理学家经常谈到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但是父母们对这个概念仍是一头雾水。我想通过一个比喻来解释:孩子不断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好像有一个杯子,不断需要蓄水。

当孩子饿了、累了、寂寞、伤心时,他就需要有人照顾、抚慰,就好像他那个水杯空了,需要加水一样。孩子的父母或者其他照料者,就是那个大蓄水池。孩子每次探险,都从蓄水池出发,探险结束后又回到蓄水池歇息。大人除了提供食物和抚摸外,安慰难过的心情、一起玩耍以及交流谈心,都能起到蓄水的作用。例如“镜子游戏”,大人学小婴儿的样子做表情、微笑,甚至咿咿呀呀,虽然简单,但却能加满孩子的杯子。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他们的探险活动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对于那些杯子保持蓄满状态的孩子,他们总能具有足够安全的依附感。

相反,那些没有获得安全依附感的孩子,或焦虑、黏人,或退缩并自我封闭。不论在哪里,他们可能都找不到安全感,即使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他身旁也是如此。他们没信心去尝试新事物,即使去了,也可能只是鲁莽行事,他们身上不具备真正的冒险精神。他们的杯子快要空了,甚至已经空了。

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具有安全依附感的孩子可以安慰自己,可以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能够集中注意力,与同伴形成良好的联结,对自己和世界有积极的看法。有些父母去幼儿园接孩子时,经常被孩子的号啕大哭弄得困惑不已,老师们明明说他一天都很乖啊。老师们也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哭。其实,这正表明孩子有不错的安全依附感。当孩子和陌生人或者老师在一起时,有安全依附感的孩子可以把所有不好的感受都暂时储存起来,等到和主要依附对象(比如父母)重逢时再表达出来——“谢天谢地,你终于来接我了!”

杯子被蓄满爱心、关注和安全感的那些孩子,确实是幸运儿。小小的不安可能会让杯子洒出一些水,难熬的一整天里也可能把杯子几乎倒空,但他们的照顾者随时都会把杯子蓄满。等孩子长大后,只需要想想照顾自己的大人,就能把杯子蓄满。事实上,有安全依附感的孩子可以从朋友那里、从生活兴趣中、从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自己蓄满他们的杯子。

当然,没有谁的童年会是尽善尽美的,每个人的安全依附感都会遭遇挑战和危机。我们都有满足不了的愿望,都有过沮丧的时刻,有时甚至会是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有时不禁怀疑,下一次的蓄杯会来自何方,我们的杯子还是空着,空的时间太长了,长得我们已经不相信还有能加满的时刻。

观察孩子如何对待他们的杯子,尤其是将要倒空的杯子,让我获益匪浅。孩子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左突右奔,我知道他们是急着要蓄杯。然而,他们这样做,反而会将仅剩的一点点也洒掉。有些孩子则要求杯子一定要满满的,发生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也要跑到大人那儿去——比如不停地抱怨玩伴们这样那样。如果他们觉得杯子洒出一点点,就会惊慌失措。

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蓄杯,但无法得到。这时,为了避免一滴不剩,他们就干脆把杯子盖上。可如此一来,别人也很难往杯子里加进东西。等待蓄杯的过程中,由于渐渐失去信心,他们也许会拒绝拥抱,拒绝上床睡觉,拒绝坐下用餐。还有一种孩子,他们不会安静地接受蓄杯,杯子将空的感觉让他们坐立不安,但是他们的急躁只会减少蓄杯的可能性。

大人常会被激怒的是,孩子或用武力或耍小聪明,来偷窃别人杯子里的东西。他们的方式可能会是打人、要挟、诱骗并占有别人的物品,例如强势的孩子逼迫弱势的孩子不公平地交易怪兽卡片,这种交易我戏称之为“财富的原始积累”。孩子故意行为乖张,因而受到惩罚,可能也是孩子自我蓄杯的一种方式,眼见大人给自己蓄杯已经无望,他只能铤而走险。我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宁可要大人负面的注意力,也不愿意被大人完全忽视,就像老话说的那样:“令人瞋目,胜过无人注目。”不幸的是,大人们常常还是不予理睬,因而使得他们因蓄杯的要求落空而更为绝望。

还有一些孩子的杯子似乎是会漏的,这种情况令人沮丧,特别是对同时要照顾二三十个孩子的老师而言。你越是拥抱他们,他们就越是黏你;你给得越多,他们就要得越多。他们的杯子似乎永远都蓄不满,他们的那只漏杯子无法为将来储存安全感。有些孩子会用拳头去回报想要拥抱他们的人,漏杯子的比喻也适用于他们。这些孩子就像把救生员一脚踢开的溺水者:杯子已经空了太久,以至于他们不能准确判断谁是来帮忙的。与之相反的是,那些具有安全依附感的孩子知道怎么能把杯子蓄满,有时他们只是简单地问“我可以吃苹果吗?”或者“你可以抱抱我吗?”。这些孩子也乐于把自己杯子里的东西分给别人,不会因为洒出一滴水而大哭大闹。他们会照顾年纪小的孩子,也会向朋友提供帮助。

对于婴儿及其照料者,杯子里最早的水(也就是依附感),来自相互的深情凝视,来自膝上的游戏,来自轻摇摇篮或者在怀抱中入睡。依附感也来自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他们先是只会四处张望,后来手脚并用,然后就是单独用脚,再接下去就用上自行车、汽车了。大部分的这类探索活动都能以游戏的形式展开。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会因为膝盖被擦破、跟同伴发生口角而回到父母、老师的身边。但是杯子蓄满后,他们又会精力充沛、满腔热情地回到游戏中。但是,如果照料者没有及时蓄杯,甚至连自己那个蓄水池也空了,那么就难以满足孩子的蓄杯需求(即依附感需求)。孩子甚至会把这些不安、害怕的情绪埋入内心深处,而一到游戏场上就大打出手,变成混世魔王。

日常生活中的不安和挫折,以及疾病、事故和创伤,都会将孩子的杯子倒空。对孩子打骂、严加处罚或者不予理睬,只会使他们的杯子空得更快。孩子本指望我们来加满杯子,现在杯子反而被我们打翻在地,那么孩子会做何感想呢?这只会带给他深深的刺痛,让他感觉被亲人背叛。如果大人用冷漠或者虐待将孩子的杯子打破,那么情况就更加糟糕。杯子的裂口如果太大,就很难再往里蓄水了,这时,父母就可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抚慰好这颗稚嫩却深受伤害的心灵,或者必须进行心理治疗。

杯子破裂了的孩子早已习惯杯子里空空如也,所以他们看上去也是一脸的冷漠和空虚。他们心不在焉,或者变得非常忧郁,也可能充满恶意。

即便是被爱得最充分、受到照顾最多的孩子,他们没经历过什么大的失败,也没经受过什么大的悲伤,他们的杯子保护得最好,但对于爱和依附感仍有着不尽的需求。因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要尽我们所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与尊重,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自己是受人欢迎的。

不断蓄满孩子的杯子,是亲子联结的根本。它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需要通过细微的日常互动持续不断并坚持多年。我同意心理学家斯坦利·格林斯潘(Stanley Greenspan)的看法,他认为:仅仅跟孩子待在一起,并不能提供安全依附感,孩子必须“从与他人的互动中得到心理满足”。因此,真正的蓄杯,只会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电视和电脑永远都不可能满足孩子的这个需求,不管它们的互动技术进步到何种程度。多年研究显示,让孩子获得安全依附感的关键,是对他们的需求做出迅速回应。电子屏幕能提供不少有用的东西:娱乐、信息、游戏似乎都能减轻压力。但是,它们做不了鬼脸,不能拥抱,更不能提供人类在内心深处所最需要的安全感。 q7Da8AkaoGlXF0lQD6oUiCYaPhd0AViWIQ5/QGJEXieVR8uZBBnTfKx360YxADF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