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先秦时期

脾胃学说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时代,古代先贤对脾胃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进行了系统观察,为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关于脾胃功能的记载。《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对脾的重要地位给予了充分重视;“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说明脾常储藏胃的精气,为胃行其津液。《黄帝内经》将脾胃归属于五行中的“土”,认为土为万物生长的根本,具有贮藏、化生万物之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素问·六节脏象论》又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种种论述皆指出,脾胃在五行属土,位置居于中焦,其功能主转输,上可达上焦,下可达下焦。故《素问·太阴阳明论》得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血液是由水谷入胃,经胃下送于小肠,再经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清者由脾转输心肺气化而成,说明了脾胃具有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功能。

脾为五脏之一,其经脉络胃,与胃相为表里,在体合肉,在窍于口。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黄帝内经》最先指出了脾胃系统是参与运化、传导过程的器官,概述了水谷入于胃后化生精微及其输布的全过程,而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学术观点概括了脾胃的重要生理功能。脾胃功能正常,气血津液得以敷布周身,则人体“阴平阳秘”,诸脏得以行使正常功能。“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五脏者,皆禀气于胃”,形象地描述了脾为五脏之本的功能特性,《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王冰注“仓廪,谓脾胃”“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并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以“胃气为本”之论述,为后世医家提出的“脾胃为后天之本”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病机上,《素问·太阴阳明论》:“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睛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癖。”其中“阳”指阳明胃腑,“阴”指太阴脾脏,指出“阳道实,阴道虚”,说明脾病多虚,胃病多实的病理特点,为脾胃病的辨证做了纲领性的指导。

在脾胃病的治疗上,《黄帝内经》中也提出了一些治疗原则。《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说明了太阴湿气行令,每多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中满者,泻之于内”,等等,为后世调治脾胃疾病提出了基本立法用药原则,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兴起及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0c5tBFEAPKJAFzKO4T1tmdZ+1ZdLr6Q5eMSN8o7sRNEdiBJzTBLZFCUsfz+cSgq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