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已故的马歇尔·卢森堡是最值得我们感激的人之一,他的一生就像他的一本书名:在冲突世界中为和平代言 。书中马歇尔告诫我们:你说出口的话将会改变你的人生。每个人从婴儿时期便开始用语言构建自己的生命故事,因此,马歇尔发展了基于语言的冲突解决方法,教导人们在对话时避免评判、指责和带有暴力意味的字眼。

晚间新闻中那些街头抗议者们的扭曲面孔,每每令人不安,它们绝非只是新闻画面而已。每一张脸、每一声呐喊、每一个手势都带着一段历史。每个人都紧紧抓着自己的历史,因为那关乎自己的身份。因此,当马歇尔倡导和平的语言时,他倡导的其实是一种新的身份认同,而他也很清楚这一点。在这个最新版本中,马歇尔在提到非暴力沟通以及调解人的角色时说:“我们所做的改变是在尝试活出一种不同的价值体系。”

在马歇尔所憧憬的新价值体系下,冲突解决不再仰仗于叫人沮丧的妥协手法。相反,有争议的双方相互尊重,询问对方的需要,在没有义愤填膺和偏见的氛围中建立连结。凝视这个充满战争和暴力的世界,“我们还是他们”的思维早已深入人心,有的国家无视文明,犯下各种不堪的暴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新的价值体系似乎遥不可及。在欧洲召开的一次调解人大会上,有人批评马歇尔用的方法属于心理治疗,认为他不过就是让人们把过去摆在一边,握手言和。这种做法不要说在战争面前,就是对于离婚案,恐怕也太不切实际。

价值体系体现在我们对世界的每一个看法中。人们不仅无可避免地受其影响,甚至还以此为傲。例如,千百年来全世界都在同一时期出现尚武或恐武的价值思想。荣格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战神的原型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因而冲突和侵略乃无可避免的现象,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恶。

然而,马歇尔在本书中则激昂地传递了另一种人性观,并叫我们务必仔细思考,因为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马歇尔认为,我们并不等同于我们的观念(故事)。这些观念只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虚构故事,因为习惯、群体胁迫、旧有的制约以及缺乏自觉而被完好地保留着。然而,即使是最好的故事也会助长暴力。例如,你想用强制力保护家人、自我防卫、打击不法、防止犯罪,可哪怕你参与的是所谓的“正义之战”,你也可能被暴力所蛊惑。而如果你决定退出,很可能会受到来自社会的抨击和惩罚。简而言之,人类要找到一条出路并不容易。

在印度,有一种古老的非暴力生活方式,被称为“Ahimsa”,这也是非暴力生活的核心思想。“Ahimsa”通常的意思是“非暴力”,后来经由甘地的和平运动及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对生命敬畏的思想而得到了很多拓展。“Ahimsa”的首要宗旨是:不伤害。让我对刚刚过世不久、享年80岁的马歇尔博士钦佩不已的是,他把握住了“非暴力”的两方面:行动和意识。

“非暴力沟通”的过程很好地说明了“非暴力Ahimsa”的行动层面,在此我不再赘述。而活出“非暴力Ahimsa”的意识则是更有力量的,马歇尔本人就呈现出这样的状态。无论身处何种冲突,他都不会偏袒任何一方,甚至不太会把关注点放在各方的说辞上。他认为所有的说辞都会有意无意地造成冲突,所以他将焦点放在连结上——搭建人与人之间一座心灵的桥梁。这样做和“非暴力Ahimsa”的另一个宗旨相吻合: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注意力的品质。以离婚为例,尽管从法律角度,双方已经完成了财产分割,但双方在情感上所受到的影响则远没有结束。用马歇尔的话来说,太多说出口的话早已让两人的世界发生了改变。

敌对意识深入我们的“小我”(ego)中,每当面对冲突,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我、属于我的”这样的想法所占据。表面上,我们的社会崇尚圣贤,景仰他们放下自我、臣服神明的精神,但事实上,我们所拥护的价值观却和所作所为之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而人们通过“非暴力Ahimsa”可以拓展自己的意识,从而消弭鸿沟。解决所有暴力的唯一道路便是放下自己的执见。人若在世界上仍带有私利便无法开悟——这或许是“非暴力Ahimsa”的第三个宗旨,虽然这些话听上去有些像耶稣在“登山宝训”中的激进教导: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

不过,不论是“非暴力Ahimsa”还是耶稣的教导,说的都是改变你的意识而非行为。为此,你必须从一种生活(满足“自我”无止境的欲求)走向另一种生活(无私的状态)。坦白说,没有人真的喜欢无私的状态,从“小我”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状态听上去可怕而又难以企及。既然“小我”只在意得失,你若废黜了“小我”,会有什么结果呢?一旦没有了“小我”,你是否会像一具只有精神的懒骨头消极地坐在那里?

答案就在“小我”自动消融的时刻。这样的时刻会出现在冥想或处于深度满足时。当我们体验到经由大自然、艺术或者音乐所创造的美妙时,就能体验到“无我”的状态。这样的时刻(包括当我们体验到创造力、爱和玩耍时)和“非暴力Ahimsa”状态的区别在于,前者时有时无,忽隐忽现;“非暴力Ahimsa”却是稳定的状态。由此可见,所有的念头(故事)以及那个喂养念头的“小我”都只是幻想,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利己所创造出来的。“小我”会不断升级虚幻,驱使我们追求更多的金钱、财产和权力,而“非暴力Ahimsa”则让你真正活出你自己。

用高层意识来称呼“非暴力Ahimsa”太过于高调了。事实上,在这个“社会规范”已经毫不正常、甚至近乎病态的世界里,称其为“正常意识”更加恰如其分。在我们今天的世界里,用几千颗核弹对准敌人,恐怖主义被视为受推崇的宗教手段——这些情况已经不只是“普通”情况了,而是成为了“社会规范”,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并不正常。

对我而言,马歇尔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在于他颠覆了调解人的角色,尽管这很重要,而是在于他所活出的新价值体系,而这样的价值体系古已有之。由于人性被“和平”和“暴力”所撕裂,因而每一个时代都召唤着“非暴力Ahimsa”。卢森堡博士已经证明,进入这样一种被拓宽的意识状态不仅是真实不虚的,也能行之有效地用来化解争端。他留下了让我们得以追随的足迹。如果真正关心自身的福祉,我们就会跟随这足迹。在这个亟需智慧指引,祈望消弭战争的世界,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迪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作家&医生 xHjZkMbhTNrHba7S8bo0eo87cjmOFvjo2NeVW+X/r5Y++5HNlYTlTJ+CLhjZTIy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