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和国际上其他声名显赫的投资者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有很多人对查理·芒格并不了解,尽管他之前也在一些杂志或者电视上出现过,但多数人对他的印象可能并不深,只是在最近几年,或许是投资比亚迪之后,国内的投资者才开始慢慢地认识并喜欢上芒格,而且这里所谓的认识大都是通过巴菲特的铺垫展开的。针对这种情况,有人曾这样做出评论:“如果你是投资人士,抑或你对投资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你又不知道查理·芒格,那么你的投资能力可能还不够专业;如果你需要沃伦·巴菲特的铺垫才恍然得知查理·芒格的伟大,那么这是投资界、证券界的悲哀,更是整个金融界,乃至新闻传媒界的悲哀!”事实上,芒格一直都被巴菲特当成秘密武器,他的能力在业内是公认的大师级水准,在思维层次上,很少有人可以达到他的水平。

不同于巴菲特的光芒四射,芒格在很多时候都被当成一个依附于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公司的角色来看待,这使得他很容易被其他人的高光掩盖,加上他本身非常低调,并不太喜欢在公共场合露面,也没有太多强势而惊人的投资项目,以致很多人无缘窥见他的伟大,但他的确在投资上展示出了强大的天赋。

事实上,芒格早期当过律师,他当时的时薪只有20美元,这就使得他存钱比较困难,为了赚更多的钱,他选择进行商业投资,由于运作得当,很快在一个名为“自治社区工程”的地产项目中获得了超过百万美元的盈利。这笔钱让他第一次真正尝试到了有钱人的滋味和财富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之后,他对投资产生了兴趣,尤其是对优质企业更为看重。

1959年,巴菲特的第一批投资者中有一位名叫埃德·戴维斯的人,他向巴菲特介绍了芒格,这个投资者轻轻松松就向巴菲特投资了10万美元,这样的信任让巴菲特感到吃惊,与此同时,戴维斯又非常信任芒格,这反而让巴菲特对芒格产生了兴趣。

1962年,芒格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同时开了一家对冲基金公司,在8年时间里,该基金的年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37.1%,而同期的标普指数只上涨了6.6%,这显示出了他非凡的投资天赋。

当巴菲特邀请他一同合作的时候,芒格的价值开始获得进一步释放的机会,作为巴菲特最重要的合伙人与最值得信赖的搭档,芒格展示出了一个理想投资人应该有的素养,无论是视野、智慧、能力、思维层次、品行,还是年龄,他都称得上是一个完美投资人的典范了。以致巴菲特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非常谦虚地说:“查理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没有查理,我会比现在贫穷得多。”芒格说巴菲特即便没有自己的帮助,也一样会依靠自身的悟性和能力获得成功,这不是吹捧,但巴菲特肯定不会是现在这样,或者说他想要取得目前的成就也许还要往后推迟很多年。

巴菲特是世界上顶级的投资大师,但他仍旧需要芒格的帮助,在每一次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都会邀请芒格出席,理由很简单,他觉得全世界的投资者包括自己都需要倾听芒格的高见。他一直都希望芒格可以多说一些话,所以每次在回答完别人提出的问题之后,巴菲特都会习惯性地把头转过去:“查理,你觉得呢?”在通常情况下,芒格会简单补充两句话,要么就直接说:“我没什么要补充的。”这种合作上的默契,体现出了巴菲特对老搭档无限的敬意和信任。

比如,1989年9月,伯克希尔收购了通用再保险公司,这样的收购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所以大家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聚焦在了当年的股东大会上,希望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但芒格似乎预料到了当天的盛况,低调的他干脆选择不出席,这让巴菲特感到无奈,所以那天他直接让人搬来了一张芒格的画像,然后放在自己身旁的座位上。当巴菲特回答完问题之后,他就随手打开录音机,里面传来芒格常说的那句话,“我没什么要补充的”。

巴菲特对于芒格的推崇和尊重并不是盲目的,芒格的存在的确为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公司注入了活力,即便是他的子女,也认为芒格是他们见过的最聪明、最博学的人。关于芒格的重要性及强大的个人魅力,大部分可以从他在伯克希尔年会、股东大会、年报说明及《每日期刊》年会的致股东的信中表现出来,在这些信中,查理·芒格基本上阐述了他一生的投资理念。

重要的是,这些信件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能分裂开来独立进行分析,它们构成了芒格的一个投资体系,无论是对伯克希尔公司,还是他投资的其他公司来说,都可以找到这个投资体系的印记以及存在的价值。如果认真阅读和分析他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写给股东的信,就可以发现这些信件的内容基本上体现出芒格的思维和理念,而且它们是一直处于验证和完善状态中的。

比如,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芒格花费精力最多的一笔投资,这家成立于1956年的公司到了1969年才变成巴菲特的投资总部,再到1986年第一次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召开时,股价从1969年的40美元上涨到了2475美元。伯克希尔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芒格的功劳,因为正是芒格给伯克希尔注入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在1986年的第一次股东大会上,芒格强调了价值投资的重要性,而在此之前,芒格已经从收购喜诗糖果身上尝到了甜头。1987年,伯克希尔投资了所罗门公司,芒格对外声称,所罗门是价值投资的典范。1989年,伯克希尔以6亿美元资金购入吉列公司的可转换优先股,芒格在当年的股东会和年会上都对这笔交易赞不绝口,他认为吉列公司拥有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考虑到每天有数亿人醒来就需要吉列的产品,人们根本无法拒绝它。

在标的公司的筛选方面,芒格和巴菲特各有自己的想法。需要注意的是,巴菲特之前是格雷厄姆的弟子,他对于投资的看法多多少少受到了格雷厄姆的影响,但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有一些狭隘的地方,比如,他一味强调购买廉价股票,而这让他吃尽了苦头。

一次,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芒格就谈到了伯克希尔公司的一些错误投资:“我和巴菲特买过一个纺织厂,那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除此之外,还买了一个加州的存贷行韦斯科,很不幸的是,这两家企业都给我们带来了重大的灾难。而事实上,我们在掏钱购买它们的时候,只花了很少的钱,公司的价格都比直接清算价值打折后还低。”

芒格给投资注入了新的活力,那就是强调企业的内在价值,这给伯克希尔公司带来数十年的繁荣。那么企业的内在价值应该如何进行评估呢?按照芒格的说法,内在价值高的企业首先必须具有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在1995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的致股东的信中,芒格强调:“理想的生意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堡,城堡里住着一位诚实的勋爵,城堡四周则拥有宽阔、坚固的壕沟。壕沟负责抵御外来的进攻,还能有效降低成本,这些壕沟往往是商标、规模和技术优势。”

2003年,当别人问起他心仪的几家公司时,芒格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吉列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喜诗糖果。这几家公司拥有定价权和品牌效应,其他竞争者对其根本构不成什么威胁。2009年,芒格又公开谈到了伯克希尔的企业文化和商业模式,认为这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总的来说,芒格认为,投资者应该选择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不过有价值并不意味着就能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利,因为投资方式往往直接决定了投资的回报,而芒格的策略就在于他非常巧妙地在原有的价值投资体系中纳入长期投资的策略,把时间引入投资理念当中。正像他在1990年伯克希尔年会上所说的那样,企业应该投资一些“傻瓜式”公司,而可口可乐和《华盛顿邮报》就是这类公司,人们投资之后完全不用去操心太多,股价的波动也不会困扰伯克希尔,因为这些公司始终享有优先留置权。

不少人质疑芒格的做法,认为芒格忽略了通货膨胀,毕竟随着时间的推迟,膨胀只会越来越大。芒格在接受采访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应:“在很早那个年代,我记得汉堡包才5美分一个,最低时薪更是只有40美分,而现在呢?明显出乎意料,从过去到现在,我见证了巨大的通货膨胀,但这些膨胀真的摧毁了投资环境吗?我可不这么认为。”

之后,在点评投资策略和选项时,芒格非常坚定地强调美国广播公司、可口可乐、盖可公司、《华盛顿邮报》之类的优秀公司就是“永久”控股公司。事实上,他此前就一再声明,芒格家族不会考虑某一天要抛售手中有关伯克希尔、好市多公司的股票。在伯克希尔公司年会上,他告诉众人这样一个秘密:“如果购买了一家伟大的公司,那么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坐在那儿等着公司发展就行了。”

不过好的公司从来都不多,芒格强调,自己一生中也只是投资了几只股票,但是那也已经足够了,就像他无数次在年报上强调的那样,有的人一辈子只投资一家伟大的公司,那也能够取得非常可观的回报。对他来说,长期持有那些高价值的企业实际上体现出了他的另一个投资策略:集中投资策略。他在多个场合都谈过集中投资的问题:如果一家企业每年都有惊人的回报,那么就不需要去考虑什么时候出售,也根本不需要考虑其他的投资选项。

比如,在1996年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中,芒格致信股东,严厉抨击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并重点对分散风险(分散投资)的策略提出了批评。在他看来,学校里谈论的金融知识都是在胡说八道,即便是自己这样几乎患有老年痴呆的人也能够一眼看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就是一种不入流的投资理念。

不仅如此,在2008年写给股东的信中,他再次将矛头直指高等学校的教育问题,他对学校所谓的精英教育提出了批判,认为它们一味教导别人进行多元化投资,显然是错误的教育和示范。

2019年,在《每日期刊》年会上,他告诫股东只需要把握少数回报率很高的投资即可,而且重点要集中投资那些成功率较高的高回报企业。

芒格呼吁巴菲特和其他股东一定要理性看待投资规模的扩大,避免盲目走多元化道路。在强调集中投资的优势时,芒格还谈到了机会成本:“我觉得,将机会成本作为投资筛选标准是一个简单的理念,当一个人拥有值得大笔投资下注的机会,且这个机会比这个人所看到的其他98%的机会更具吸引力,那么就可以直接将其余98%的投资机会给忽略掉,因为他已经知道了更好的机会。事实上,拥有更多投资机会的人获得的投资一般要比投资机会更少的人好一些,毕竟以机会成本进行筛选会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当人们持有这样的投资理念时,就会得到一个集中度很高的投资组合——我们并不会对此感到介意的。”

集中投资其实和价值评估是紧密相关的,不过芒格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好公司都适合自己,投资者必须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进行投资。2018年,在《每日期刊》年会上,芒格就强调要远离那些自己不了解或者觉得太难的东西,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投资人最重要的就是确保自己不会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安全边际,这是芒格一直以来都在强调的一个核心策略,无论是针对自己,还是伯克希尔公司,芒格都要求所有的投资在自己能够看懂和理解的范畴内进行。

早在2000年的一次伯克希尔内部会议上,芒格就重点谈到了科技股的投机潮以及大众对互联网的错误理解,他的措辞异常严厉,甚至直接称其为现代资本主义最极端的发展时期,互联网的出现严重降低了利润率。事实上,在2000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互联网的寒潮开始到来,大量涌入的投机者遭遇重大亏损。因此,芒格建议股东们要保持耐心,学会慢慢积累财富,尽量远离那些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规避那些存在重大风险的项目,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保持理性”也成了芒格的一句口头禅。2001年,芒格在信中再次谈到了互联网,并且认为它是一个大陷阱,只有少数发起人真正挣到了钱,而那些信徒和盲从者成了牺牲品。

和互联网类似的还有银行,芒格不喜欢银行,尽管伯克希尔公司投资了几家银行,也不否认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表现出色的银行,但是银行以及银行家容易出现的那些普遍问题,始终让芒格觉得购入银行的股票就像是入了坑。同样的情况还在于衍生产品上,芒格一直都不太欢迎它们的存在。

有趣的是,2009年,巴菲特竟然签署了股票及高收益债券市场的衍生产品合同,这明显违背了伯克希尔不接触金融衍生产品的承诺,这一次尝试的确引起了很大的风波。芒格对此并不太满意,他认为巴菲特正在冒险。

芒格是非常典型的老派投资者,他看起来甚至有一点固执,尽管他也无数次表示是自己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但是在安全投资策略的影响下,他是绝对不会轻易去触碰自己不熟悉或者自认为不值得投资的项目的,这也成为整个安全边际理论的核心。

为了保证投资的安全性,芒格还积极推动一些资金保护策略,确保公司具有足够强大的应对风险的能力。以伯克希尔的发展来说,1967年,收购了国民保险公司,保险业务就成为伯克希尔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之后收购了盖可保险公司。为了降低保险业务的风险,1998年6月19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花费220亿美元和通用再保险公司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和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市签署合并协议,推行再保险业务。为了筹措这一次收购的资金,之后,巴菲特甚至违背原则,出售了部分可口可乐公司、吉列公司和美国运通公司的股票,也消除了通用再保险公司对伯克希尔公司股价过高的担忧。在1999年的致股东的信当中,芒格强调了持有充足现金的重要性,这样就可以在搜寻到合适的投资标的时确保自己能够及时出手。

2006年,芒格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重点谈论了意外事件和灾害给伯克希尔保险业务带来的冲击。在提问的环节中,芒格强调了企业持有充足现金是应对危机的一种可靠方式。按照他的理解,给社会造成600亿美元损失的飓风卡特里娜曾给伯克希尔造成了30多亿美元的赔付,而未来某一天的一场超级飓风可能会给社会造成2500亿美元的损失,那么伯克希尔公司至少需要100亿美元的现金头寸来进行赔付,无论如何,留出这样一笔现金都是有必要的。

总的来说,芒格的投资策略偏向保守,他在多个场合的致股东的信中也并没有否认这一点,但是保守并不意味着思维僵化,和很多投资者、资本家、商人、企业家相比,芒格拥有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思维,如果认真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芒格的致股东的信一直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理念。虽然整体的框架(关于长线作业、集中投资、安全边际)并没有出现什么变化,但对于具体行业和项目的选择,芒格意识到了时代发展变化带来的一些机会,他也在努力适应新的时代、新的行业,以及过去一些他认为不合时宜的东西。比如,在2015年的致股东的信中,芒格就这样说道:“我觉得伯克希尔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永远都不满足现状,这里的人总是想要了解更多东西。大家一直都在努力学习,所以我们想了解的自然就更多。”

此外,他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良好的思维拓展,尽管他坚持自己的生活理念和投资理念,但他不局限于某个领域之内,就像投资一样,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体系,但从来不会针对那些特定的问题与股东分享自己的投资经验和理念。在写给股东的信中,他一直都希望谈论一些更宽泛的东西,更希望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加宽泛的领域内看待有关投资的东西。事实上,芒格对于所有关于投资理念的介绍并不仅仅停留在那几个重要的要素上,在致股东的信中,价值投资的相关要素虽然是芒格重点强调的内容,但芒格的思维很活跃,几乎会涉猎各种问题,这与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保持开放式交流的模式非常契合。在不同的场合下,巴菲特和芒格会谈论各种问题,美国的经济政策、希腊的债务违约和信用问题、世界能源危机、恐怖袭击、通货膨胀、证券市场、战争、税收、遗产、黄金这些问题看起来很散乱,但其实都和投资息息相关。芒格对诸多问题的分析实际上体现出了投资者对外界环境的考虑,不同的市场环境会对个人的投资产生很大的影响。

有趣的是,在最近几年,芒格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市场,他不仅看好中国市场,看好中国企业的成长和中国投资者的进步,还为自己率先进入中国市场感到骄傲。比如,2018年的年报点评中,他就强调自己有很大一笔资金投入中国市场,并且由李录进行管理。在2019年《每日期刊》年会后的采访中,芒格再次强调了对中国市场的信任,当时美国已经与中国在贸易领域产生了摩擦,市场也出现了恐慌,连苹果公司的股价也开始下跌,但芒格认为,自己仍旧会持续关注中国、投资中国市场,甚至打算继续加大投资。

到了2021年的一次采访中,芒格公开谈到了一个不凡的观点:中国的企业比美国的企业更加强大,发展速度更快。因此,他给股东的建议是把握未来投资的两大模式,一个是长期投资,另一个是逆向思考,只要把握其中一种模式,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他为自己把握住了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而感到高兴,并暗示更多的人应该进入中国市场搜寻机会。

有关中国,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而一切源于他对中国文化、中国市场、中国思维的理解。芒格对中国和印度市场的看好,正如这两个国家的人喜欢他一样。如果说中国人和印度人对巴菲特的推崇更多地体现一种为对追求资本的兴趣,那么这两个国家的人对于芒格的喜爱则更像是一种对正好契合东方神秘力量的能量的审美追求。事实上,芒格身上展示出来的西方的理性思维、价值观和东方哲学的美学思维相互交织,使得他看上去像一个出色的投资者,又像是一个优秀的哲学家,一个全能全知的社会学家,他的身上散发着理性、科学、人文、进步等特质,同时又具备东方哲学的包容性。

巴菲特是一个资本追逐者,尽管他一再声称自己挣钱只是为了享受这个过程,相比之下,芒格不那么纯粹,他喜欢投资,但是在做投资的过程中,更像是一个思考者,投资方面的工作只是思考下的一个组成部分。芒格并不是一个将个人生活放在追求商业利益上的人,他对于人生以及世界的运作模式都有深入的思考。他并不是一个格局很小的人,反而会关注很多行业以外、投资以外的事情,比如,芒格就在很多事情上表现得非常乐观,这些事情本身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关联。

在2010年,芒格在某次写给股东的信中就谈到了这样四件事。

第一,人类文明最大的问题还是和能源技术有关,只要能解决能源问题,那么人类就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第二,伯克希尔的内部文化还将会伴随企业的发展很多年。

第三,他很高兴人们能够迅速脱贫,中国和印度的脱贫行动令人刮目相看,他非常高兴见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第四,想要获得快乐,关键在于不要对自己追求的东西有太高的期望。

芒格似乎对生活和事业没有那么明显的区分,又或者说他本来就是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他似乎并没有刻意把财富积累当成一种事业和人生目标,而是更加注重对社会生活本质的挖掘,对世界运行规律和人生哲学的探索。他总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热情,似乎总有新的人生规划和兴趣点。作为一个喜欢物理学和建筑学的人,芒格曾经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来重新设计学校的宿舍,因为据不少学生反映,他们并不总是喜欢彼此之间共享睡眠时间和空间。事实上,这个固执的老人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虽然没有人对此做出什么评价,而且是一件非专业人士的作品,但芒格认为这很有意义。他还在工作之余研究过生物学知识,研究过双体船的设计,他的知识储备令人印象深刻。

李录和芒格合作了十几年,芒格认为李录是一个非常聪明且值得信任的人。而在李录看来,芒格是一个看起来很矛盾的天才,这位投资大师身上展现出来的入世精神和出世的状态非常典型,而且形成了完美的结合。他对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进行超出投资范畴的思考和分析,积极探求、积极投资、积极生活。另外,他对自身获得的财富、名望感到不在乎,根本不想被更多外在的事情打扰自己的生活。

本书受限于篇幅,不可能完整地将查理·芒格呈现出来,而且致股东的信只是芒格展示投资和生活理念的一个渠道,但对于想要了解芒格的人来说,这些致股东的信是最佳的信息渠道。正像很多投资者期待的那样,谁都希望芒格可以在更多的渠道发表更多的谈话,但芒格一直都以低调著称,如果不是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及他自己投资公司的股东大会,他几乎很少在公众面前露面,公众所能得到的相关信息并不多,即便这是一个在投资领域活跃了几十年的大师级人物,人们想要像了解巴菲特那样了解芒格几乎是不可能的。

信息的不足,使得芒格在股东大会上的一些发言成了重要的资料,他在致股东的信中的各种立场、观点和思维,一直都是很多投资者和芒格的拥趸重点关注的内容。本书重点从芒格致股东的信出发,通过讲述信中的讲话内容来呈现芒格的投资思想和人生理念。在与股东交流的过程中,芒格就像一个诲人不倦的导师、一个指引者,尽可能地给予股东更多的告诫,避免对方做出傻事。在这些致股东的信中,芒格常常表现出成熟、睿智的一面,他的观点往往很犀利,但是言简意赅,绝对不会多说废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多做辩解,而且芒格往往习惯了举一些例子,很少会说一些未经证实且没有任何依据的话,他不是一个只习惯于主观推测的人。为了活跃气氛,他和巴菲特都会表现出幽默的一面,显示出他们在整个对话系统中的自信、自然,而这些无疑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到更多的关注者。 9I48dJpTkDjVe/CFB6MyD6623zHg+KogfgU+HVQLQS4oIljqmBDbl9zaXXBrDMl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