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琴居士”——蟋蟀

接下来可以说说“洞栖派”了。这里的“洞”说的是土穴、土洞。乍一琢磨,这跟蝼蛄大侠好像差不多——不也是土里求生活吗?但差别在于,“洞栖派”不用成天成宿都窝在土里,出自家门还是很经常的事情,因此,模样也就变了。

年少时经常捉蛐蛐儿的朋友可能一下子就想到了,这蛐蛐儿之类的,不就是老藏在土洞石缝里吗?没错,蟋蟀就是“洞栖派”的主力,也是蝼蛄的近亲。不过“蟋蟀”这个名字,指的不是一种昆虫,而是一大家族,昆虫分类学上叫蟋蟀总科。一看到这个“总”字,我们就知道,这是“江湖上”开了“大帮派”的做法,它下面又会细分成很多更小的科。蟋蟀总科占的江山地盘广大,和一心一意土壤里求发展的“穷亲戚”蝼蛄相比,蟋蟀们搞的当真是多种经营。

在长相上,蝼蛄的后足基本上没什么跳跃足的样子了,但蟋蟀则大多保持了一双漂亮的跳跃足。而且蟋蟀也没有蝼蛄那么发达的挖掘足,前足就是最普通的步行足。蟋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触角很长,往往比身体要长。这是个很重要的特点,昆虫学家将直翅目分为两大亚目——长角亚目和短角亚目,所依据的特征就是触角的长短。回想一下,蝗虫的触角从来没有长过身体的,而斗蛐蛐儿的时候,常常得用个小毛刷或蟋蟀草之类的东西挑拨一下蛐蛐儿的触角,蟋蟀的这个触角是很长的,这是长角亚目的标志,这说明它和蝗虫一类不同,分属于两个进化的分支。

刚才讲到,蟋蟀营生的办法比蝼蛄多多了。因为在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我们都能见到蟋蟀。比如,蟋蟀总科下面有个蚁蟋科,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们和蚂蚁共生在一起。说“共生”好像和谐美满的你帮我、我帮你,但蚁蟋的生活很简单,就是一直生活在蚂蚁窝里蹭吃蹭喝。为了一辈子都能混吃混喝,蚁蟋干脆放弃了一切地上生活的必备工具——复眼退化了,蚂蚁窝里嘛,摸黑就行;翅膀不要了,哪个还能在蚂蚁洞里飞呢?身体也要小一点,跟小蚂蚁一样大就不会惹出麻烦来。这类蟋蟀平时不常见到,甚至昆虫学家往往也不会很注意,但实际上分布很广,国内从北到南都有分布。

蚁蟋科属于蟋蟀总科下比较特立独行的种类。更为“典型”的、符合我们脑海中“蟋蟀”“蛐蛐儿”印象的叫作蟋蟀科。蟋蟀科的昆虫,主要生活在地表或者土穴,包括了很多常见的种类,比如人类抓来斗蛐蛐儿的蛐蛐儿,就是蟋蟀科的斗蟋属。还有脑袋奇形怪状、俗称“棺材板儿”的棺头蟋属也是蟋蟀科的一员。蟋蟀科昆虫不一定都像斗蟋那样好勇斗狠,但大多都会鸣叫。

蟋蟀的歌声一般是很动听的,声音清脆,很少有沙哑的感觉。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蟋蟀常常是鸣虫,饲养是为了听蟋蟀的鸣声。悠悠岁月,人们也为鸣虫蟋蟀留下了很多诗文篇章。《诗经》里有一篇《豳风·七月》写一年的农事,随着节气入冬,“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小小的虫子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虫灾”或“灭害虫”,还可以是欣赏和相伴。文人骚客们吟咏的对象,也不仅仅是风花雪月,还有直翅目的生灵。

特别在蟋蟀身上,诗人们倾注了很多感情。因为蟋蟀常在秋日鸣叫,该是准备秋冬衣物的时节,因此得了一个俗名——“促织”。杜甫就有首《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中华文化的丝丝脉络里,就有直翅目昆虫贡献的一缕。

当然,人们聆听的蟋蟀,不仅仅是蟋蟀科。特别是在南方,还有树蟋科、蛣蟋科和蛉蟋科等。它们和蟋蟀科的不同,是它们更多会走“高端”路线——生活在草丛和灌木丛中,已经不总是守着土洞了。树蟋科很好辨认,一般翅膀宽大、透明,如同少女的裙装,在我国南北都有分布。而蛣蟋科主要分布在南方,往往身体狭长,有梨片蟋等鸣虫。蛉蟋科体形很小,看起来更“圆”一些,南方说的大黄蛉、小黄蛉就属于蛉蟋科,北方草丛中也常能见到蛉蟋科的针蟋亚科昆虫。当然,蟋蟀总科还有很多其他成员。总的说来,蟋蟀的确像守着古琴的一位居士,虽然隐身于草木洞谷之间,但总是在夏秋之际鼓起琴瑟,给人们带来自然的声声妙音。 Cb4icf/pFj2QoPk/PQQsh3rRzBrl8Q9M136UBPd6RU1xHYJn0H3HqCbt9TDIHT/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