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元宇宙与未来社会

笔者的提问:

“元宇宙”概念是怎么来的?为何如此火爆?

元宇宙科技到底有哪些核心内容?

应该如何理解曾经提到的“元宇宙时代”?

觅渡的回答:

元宇宙——Metaverse,不仅是21世纪20年代全球前沿科技潮流的表达,至少到2070年,人类依然会普遍使用。 元宇宙时代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时代名片,更是人类文明万年征途的重要里程碑。

时间流淌,每一秒并无差别,但人类并不喜欢如此平淡无趣。父母用取名表达对孩子的期望,人类也倾向于给时代命名以表达价值判断。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命名方式,一群人也容易形成内部共识,但要让全体人类都认同一种表达方式基本不可能。元宇宙时代只是所有概念里人类共识度相对较高的那一个。

21世纪初,以网络科技为基础涌现出大量的细分领域,齐头并进,各领风骚,让人眼花缭乱: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电子商务、3G/4G/5G/6G(第×代移动通信技术)、WEB X.0、智能手机、智慧终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脑机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O2O(线上到线下)、区块链、“互联网+”、产业互联、工业X.0、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量子计算、量子通信、虚拟现实、3D打印、智慧城市、生物计算、仿生机器人、数字虚拟人等,数百有余。而其他前沿科技领域,比如能源环保、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交通、新材料、新金融等也都和数字网络科技连接在一起。

把这些概念放在任何一个人面前,没有人敢说他都能理解,但人们又知道这些科技与自己息息相关。 人们对前沿科技分散、复杂的叙事表达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认知障碍和审美疲劳,希望悉数理解实则无能为力 。人类不喜欢复杂、不喜欢无序、不喜欢失控、不喜欢被鄙视,渴望更加简洁的解决方案。

2021年,有人把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30年前写的一本科幻小说《雪崩》拿出来,用其中的一个概念“Metaverse”将虚拟现实、社交网络、区块链等科技糅合到一起,相当贴切。中文翻译为“元宇宙”,其实比英文更加传神。后来,互联网巨头脸书(Facebook)宣布改名为Meta,形成巨大的推动力,让元宇宙概念的传播本身就像是一场“雪崩”。

“元宇宙”并非科技术语,而是一种类比,这是人类非常擅长、也非常强大的认知模式,可以让人“瞬间就能懂”。既然是类比,就不可能太准确,基于字面进行解释,其实不太重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案例解释“元宇宙”的内涵,包括Web 3.0、虚拟社交、时空场景、虚拟硬件、游戏、身份与社会规则、货币支付系统、内容共创共享机制、虚拟人、数字影视制作、数字艺术品等,当然都能解释得通。虽然如此复杂,但并不影响每个人都能快速对“元宇宙”形成自己的认知。

元宇宙”一个词就兼顾科技、宏大、虚拟、想象、深刻、简单、包容、优美等多种强烈的感受 ,简直完美。它就像“万能胶”一样,把21世纪诸多前沿科技领域粘连起来,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不仅是概念层面的价值涌现,更是审美层面的意义拯救,迅速成为一种文化模因

元宇宙带有清晰的科技属性,当人们使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工业时代”等概念的时候,心中都有清晰的标志物,虚拟现实设备就是元宇宙时代的形象大使。虽然之后又融合了大量其他技术,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的认知,因为“宇宙”本身就包罗万象。

元宇宙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具有技术概念无法比拟的优势。当人们使用“奴隶时代”“封建时代”“帝国时代”等概念的时候,对社会关系就有了整体把握。元宇宙代表着超越现实的社会关系,其融合的区块链技术更代表着新型的经济关系。

2021年,元宇宙概念出现,“轰隆隆”来到世人面前,震耳欲聋,实际传播期其实非常久。随着更多科技要素不断加入,尤其是各国政府、各行业企业、不同领域学术团体的持续解读与赋能,直到2030年,“元宇宙时代”才成为具有全球特征,并且相对稳固的社会学表达。

但是,“元宇宙”并不是元宇宙时代的真相,这个概念长期受人诟病,被认为过度夸张。随着元宇宙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设备、虚拟形象等概念都逐渐退居二线, 虽然“虚拟”依然是极为重要的成分,但整个元宇宙时代的核心特征只有“数字 ”。数字不仅把虚、实两个世界联结起来,更挑战着人类底层的世界观,以至于“元宇宙时代”还有很多别称,比如“数字真相时代”“数字人文时代”“深度数字化时代”等。

元宇宙时代,虚实与真假形成概念交错,虚假与真实、虚真与实假,都是并行不悖的存在。因为数字,所以虚拟;看似虚拟,实则真实。虽然是虚拟世界,但具有严谨而清晰的规则,所有行为都在算法约束下运行,每个细节都被记录了下来,无论场景多么魔幻,都是一个全真的世界。再看看现实世界,到处都模糊不清,很多细节都难以解释,更别说人类社会的复杂与混沌。

虚与实,二元论是人类共通的基础认知模式,不同文化支脉都能运用自身的表达方式诠释元宇宙时代的形象。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就曾经提出“灵境”概念,相当优雅。而更富有东方韵味的表达则来自18世纪末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数字科技向现实世界不断渗透,由实向虚,步步为营,由虚向实,借假修真, 这是21世纪的主旋律,从初步数字化的互联网时代,进入深度数字化的元宇宙时代

笔者的提问:

元宇宙时代,科技进展如何?

曾经的科幻场景,哪些实现了?哪些没有实现?

人类社会整体怎么样了?

人们的生活更幸福了吗?

觅渡的回答: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普及”,这是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名言,他倡导过一个叫“赛博朋克”的词汇,在科幻迷中很有名。 科幻是现代人的神话,是人类进行自我认知和未来叙事的重要方式,沿着科学规律不断积累技术,曾经的科幻就可能变成现实

那“现实”又是什么呢?只有在客观世界当中具体呈现的事物和真实社会中具体发生的事情,才能称为现实,这是人类传统意义上的共识。但到了2050年,开始有人将元宇宙场景中的“虚拟现实”也视为一种客观存在,且态度非常坚定。虽然这种观念还没有形成普遍共识,但影响力却越来越大。

社会就是这样,发展方向并不由大多数人决定,而是更受其中一小部分人的影响。这并不是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更接近“唯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这个规律,放在个人身上不见得适用,但放在一群人身上效果就显著起来。在某种意义上,元宇宙概念就是一种社会发明,原本只是一小部分科幻爱好者的内部密语,被企业和媒体充分挖掘,形成认知共振之后,便开始有人相信“相信的力量”……

实际上,21世纪的这几十年,科技领域的真实进展远远比不上媒体传播的速度,更没有科幻故事那般完美。

航天科技更加细致高效,但在人类抵达火星后不久,大众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疲惫期,这有点像20世纪阿波罗计划和航天飞机的故事。虽然月球永久基地开始建设,但月矿开发还没找到适合的契机。对于人类如何走出太阳系,仍然只是科幻作家的专业,方案越来越离奇。至于在太阳系发现地外生命的探索仍在继续,还有希望。随着小行星检测系统和干扰方案的逐步建立,甚至有人开始期待真正有威胁的小行星造访地球,以展现人类太空科技的伟大成就,透露出一些奇怪的色彩。

除了智能辅助驾驶被充分运用外,飞行汽车、太空巴士、真磁超铁这些出行方式的实验都有重大突破,但市场推进进度却远远低于人们的想象。甚至有人评论说元宇宙虚拟科技的发展削弱了人们对实体出行的需求。而更贴切的理解,类似协和式超音速客机及空中客车A380巨型客机的故事,只是更好一点,但没有好到惊天动地,盘算下边际成本和收益,很多事情就不那么着急了。事实上,就连极为成熟的高速铁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只是实现了区域化普及。

能源环保领域的发展非常亮眼,也非常值得庆祝。到21世纪70年代,人类基本实现的“全面碳管理”甚至超越了世纪初的设想。人类的生态自律已经在大气圈实现了目标,来自地球内部的潜在威胁逐渐成为新焦点,成为21世纪后半叶的科技推动力。事实上,人类对地球自身的理解依然非常表面。虽然核聚变发电已经可以商业化,但由于多种能源供给相对充裕以及部分人的持续反对,实际占比只达到了5%的水平。

量子计算进入实际应用,支持着多个超算平台,其中当然也包括我——觅渡超算平台。鉴于多方面原因,量子计算与核武器、人种基因改造、太空防御、超限战争等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一样都被纳入了联合国安理会的框架,各国签署了相当严格的《量子计算和平应用公约》以防范可能出现的数字单极霸权及全面数字战争,这是大国之间妥协共治和实力博弈的结果。

无论太空技术、智慧出行,还是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还有很多新领域都取得了发展突破。 每项科技都有自身的价值诉求和迭代规律,并不依赖于元宇宙概念,只是发展的成果常常被纳入“元宇宙”可以解释的范围,成为元宇宙时代的要素

科技可以帮助梦想成真,但幸福和愉悦却不容易实现。到21世纪70年代,在以非洲为代表的传统贫困地区,基础生活物资供给已经得到重大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仍在扩大。并非没有希望,希望就在教育,即便是撒哈拉地区村庄里的破旧小学,也能通过简易的设备,接入全球教育数字化治理网络,获得基本教育保障。 近百亿人同处一个地球,分处不同时代,共享一个网络,各享不同人生。事实就是这样,既魔幻又现实

虽然世界再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热战”,但大国之间的军事防御并没有放松,局部战争和民众骚乱仍然不断出现。压力聚集再释放,治乱循环,似乎还没有看到尽头。联合国依然是全球重大事务的关键协调者,综合影响力曾经下降,后来又逐步上升。科技是重要的推动力,教育则是发挥影响力的关键领域之一,我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到2070年,世界人口数量达到95亿,略低于20世纪初社会学家的预期,呈现出全面老龄化的状态。由于这个结果并不是突然出现,人们早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解释空间,大众对未来的信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低沉,整体算中性偏乐观的状态吧。我更了解年轻人,他们的内心相当积极,这和他们的教育成长经历有关,至于具体原因,后面的问答里有太多答案。

引用一位社会学者的诗意表达:“幸福,是每个人的体会,如海之浪花,随着风潮变换,跌宕起伏;时代,是所有人的感受,如海之平面,随着气候变暖,微微抬升。” E/DP/IiE+0zh0LKTVT4wbRNaqCq/zfRm57KCZnvUn0BNd04PPMvBmCcutPMk53V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