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共同背景是不可能被完全颠覆的全球化,这决定了两者必然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一,如前所述,注重“内循环为主体”绝不意味着重回闭关锁国,而是追求在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道路上,更有风险耐受力的行稳致远,即在变局中更好地掌握主动权,更好地实现“稳中求进”。
第二,注重内循环为主,是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在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体系升级,客观上也需要外循环对深化改革的进一步催化和倒逼。这也是近几年特别看重的“新旧动能转换”里的一个命题。这个动力体系的升级,离不开继续在深水区以全面的开放来催化和倒逼改革的攻坚克难。在很多讨论场合大家并不讳言:改革到了深水区以后步履维艰,文件非常多,多到甚至读不过来,但在真正的攻坚克难方面,我们还并没有取得决定性成果,而开放客观上就是在催化和倒逼改革。对国家如此看重的自贸区概念,要求通过多轮复制来加深理解,那么就是要进一步拥抱全球化,以开放促改革,现在带有示范效应的粤港澳大湾区和要在海南打造的全球最大体量的自由贸易港这样的战略举措,都有这个战略意图。
第三,注重内循环为主体是坚定不移追求中国产业结构状态和国民经济综合水平提升的重要路径。这离不开继续以全面开放对接全球“合作竞争”的市场检验和内外循环的相互造就。在中美关系剑拔弩张的氛围里,中国特别强调“和平竞争”。我们不否认有竞争,在竞争中会守住底线,但是绝不脱钩,要坚持和平发展,相信中美两国人民友谊有光明的前景。其中的内涵,就是我们认同在全球市场上竞争不可避免,但是可以和平进行。以学理结合实际来讲,一方面,中国的发展是有益于全球的,我们在全球经济增量中的贡献这几年越发显著;另一方面,中国只有加入外部国际竞争,“与狼共舞”,才可能完成从所谓食物链(此概念可比喻全球分工里的价值链)低端的草食动物到食物链高端的肉食动物的转变。前些年中国加入WTO以后,有人担心我国农业会全军覆灭、汽车行业全军覆灭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反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就是因为这个道理。这两方面的相辅相成,是供给侧创新带来的共赢境界,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机遇。中国应该在这种以改革开放实现发展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去实现自己的和平崛起。所以,上述这些分析认识又落脚于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实现中国现代化这个战略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