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原材料供给冲击削弱全球增长动力

根据库兹涅茨的测算,资源和原材料投入量的增加决定了25%的经济增长。如果原材料供给冲击长期化,势必对全球增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资源和原材料投入量的增加决定了25%的经济增长

按照“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研究框架,经济的长期潜在增长率取决于五大财富源泉,分别是人口和劳动力、土地和资源、资本和金融、技术和创新以及制度和管理。这五大财富源泉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将其归纳为“三维五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 ,其中五大财富源泉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总的来说,土地、资本和劳动是生产要素,技术是根本驱动力,合理的制度安排是经济增长的条件。

图2-7 新供给经济学增长模型

如果我们从短期看经济增长,技术和制度几乎是不变的、外生的且独立于其他变量。变量只有三个生产要素,即土地、资本和劳动。也就是说,短期和静态分析,土地、资本和劳动是生产的可变要素;而从长期来看,制度和技术不仅也是可变的,而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和根本驱动力。

从短期来看,资源的投入量增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过大量计算和分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得出一个结论: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结构中,25%归因于经济资源投入量的增长,75%归因于投入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说,资源的投入决定了四分之一的经济增长。从人类大规模利用石油以来,总共开采的原油总量超过1300亿吨。在1950年时,全球钢铁产量不过1.89亿吨,到2020年,中国一国的钢铁产量就超过10亿吨。按照生产1吨生铁约需要1.6吨铁矿石的技术参数,仅中国一年就需要16亿吨以上铁矿石。

而新的原材料的发现和使用所引发的创新,则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之一。从品种来看,人类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范围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从最初的煤炭和铁矿石,到石油和天然气,再到各种有色金属。近年来,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和新能源汽车对锂电池产品的需求暴涨,锂矿也成为重要的新兴战略资源。这个过程被经济学家熊彼特归纳为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原材料供给冲击削弱全球增长动力

正常情况下,原材料的供给在市场的作用下,能够产生一个正常的原材料产出水平,我们可以用产出水平与原材料的供给量、供给效率与结构、供给成本等变量来描述这个状态。

Y * = F Q , E , C

(其中, Y * 表示正常原材料产出水平, Q 表示原材料的供给量, E 表示原材料的供给效率, C 表示原材料的供给成本)

一般情况下,原材料的供给量和供给效率与产出总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即供给量越多、供给效率越高,对应的总产出越大。而供给成本与产出总量呈现负相关关系,在市场均衡条件下,当供给成本提高时,在原有价格水平和产品供给量的情况下,企业利润率降低,产出降低。

当原材料的供给量受到冲击,如疫情导致矿山、工厂停产而无法生产,疫情导致港口被封锁而无法运输,以及政策原因导致的限产、减产等,使得供给量从 Q * 下降到 Q 1 ,进而使得对应的产出降低,即

Δ Y 1 = Y * - Y 1

其中Δ Y 1 为由于原材料供给量受到抑制产生的产出损失。

当不存在供给冲击的情况下,厂商的需求量为 Q * ,对应的产出为 Y * ,如图2-8所示,当存在供给冲击的情况下,原材料的供给量低于厂商的最优需求量,这时原材料的使用沿生产函数向左移动,从 Q * 移动到 Q 1 ,其中( Q * - Q 1 )即为供给冲击导致的原材料供给减少的规模,同样,随着原材料的减少,产出也随着生产函数向左移动,从 Y * 移动到 Y 1 ,其中( Y * - Y 1 )即由于供给冲击而产生的产出损失。

原材料供给冲击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没有突发事件冲击的情况下,原材料的供给量是由其周期性的资本开支变化决定的,一轮资本开支增长之后,经过勘探、筹备、建设和开采,迎来新的一轮供给量增长,一轮资本开支缩减之后,产能没有增长,而需求会正常增长,若干年后就会迎来新的一轮供给冲击,这种冲击往往具备周期性特征。

另一种情况是战争、国际冲突、灾难事件和政策因素等导致的一过性供给冲击,例如历次石油危机、中国对煤炭等产能的限制、此次新冠肺炎危机导致的部分矿产供给不足和运输梗阻等,都具备一过性的特征。

图2-8 原材料供给数量受到冲击时造成的产出损失

如果是周期性的供给冲击,那么资本支出重新增加后,经过新的一轮建设周期,新的产能投产,供给冲击就结束了;如果是一过性的供给冲击,一旦导致供给冲击的因素消失,供给就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到正常水平,对产出的影响也会过去,总供给都将恢复到由原材料的正常供给决定的水平上。

还有一种情况是,原材料的供给成本,受到环保成本、运费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上升。在生产过程中,当以上成本上升时,会导致原材料供给成本上升,从 C * 提升到 C 3 ,进而形成供给成本冲击,导致总产出下降:

Δ Y 3 = Y * - Y 3

其中Δ Y 3 为由于供给成本受到抑制情况下产生的产出损失。

当不存在供给成本冲击的情况下,企业的供给成本为 C * ,对应的产出为 Y * 。如图2-9所示,当存在供给成本抑制的情况下,供给成本从 C * 提高到 C 3 ,企业总产出随着生产函数向左移动,从 Y * 移动到 Y 3 ,其中( Y * - Y 3 )是由于供给成本上升而产生的产出损失。

图2-9 原材料供给成本受到冲击时造成的产出损失

而原材料由于其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都较小,在供给冲击出现时,往往会导致供给成本的大幅波动,也就是说供给成本冲击往往是供给冲击的结果,而且供给成本冲击的波动幅度,往往比供给冲击带来的供需缺口大得多。尽管如此,与供给量受到的冲击类似,原材料的供给成本冲击也往往具有周期性或者一过性特征,当新的产能投产,或者引发供给冲击的一过性事件消失以后,供给成本受到的冲击也将逐渐过去,产出也会恢复到正常水平。

总之,原材料受到供给冲击的情况下,其有效供给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抬高可利用的原材料的供给成本,降低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进而抑制总产出,削弱经济增长动力。

供给冲击与通胀式衰退

供给冲击带来的原材料短缺和涨价,将对总供给产生不利的影响,使得短期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均衡点由A点移至B点,这时产出减少而价格上涨,经济经历了一次“通胀式衰退”。

图2-10 短期来看,原材料供给冲击导致产出下降,物价上升

为了应对这种“通胀式衰退”,政府一般会采取一些措施来扩大总需求,抵消衰退的影响。如图2-11所示,这些政策措施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与移动后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产生了新的均衡点C,产量回到了长期总供给曲线决定的水平上(与供给冲击之前的产出一致),而价格却上升了。

整体来看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原材料的供给冲击将会导致经济出现产出减少、价格上升的“通胀式衰退”;第二阶段,政策将产出水平提升至原有水平的同时,还会导致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目前,在疫情冲击下,各国经济刚刚开始进入第一阶段。

图2-11 长期来看,原材料供给冲击最终导致物价上升到更高水平

要避免全球经济陷入“通胀式衰退”,关键是不能仅仅关注疫情造成的短期供给冲击,并幻想着疫情过去后一切就会恢复正常,而是要客观评估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供应量的破坏,关注碳减排、去产能等长期供给因素的影响,并在实践中提前安排好全面的应对方案。 zkYlmsm+8Opgd5hPyokUsumo29Tqdhx0wL8ucLGP7//WYmLzx6+mIOOfgN/9sSN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