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从原材料到消费品涨价的层层吸收

为什么原材料大幅涨价而消费品涨价慢且涨幅小,因为存在着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效率提升、生产者的利润弹性、流通价格弹性等层层吸收机制。

第一环节吸收: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

原材料成本向产成品价格的传导将首先经历第一层吸收——原材料占总成本的比例,这种原材料在产品总成本占比越高,向下游的传导压力也就越大;反之,如果原材料占比小,则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就越小。

十年前,在2011年出版的《透视通胀》一书中,笔者研究了从铁矿石到汽车、从铜矿石到家电、从石油到化纤、从农产品到食品等不同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传导过程中对供给成本冲击的化解和吸收能力,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对物价传导的影响:

首先看铁矿石涨价传到汽车。在中国钢材生产中,铁矿石投入占整个钢材生产总成本的40%左右,钢材占汽车总成本不足5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铁矿石价格每上涨15%,汽车等终端产品价格的平均涨幅仅3.02%;若铁矿石价格上涨50%,终端产品价格也仅上涨10%左右。

按照2011年的数据,我们计算了铜价上涨对空调的成本冲击。测算结果表明,如果进口铜矿石价格上涨15%,传导到空调厂商的生产成本将上涨2.54%;如果进口铜矿石上涨50%,空调生产成本仅上涨8.5%。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际铜价飞速上涨,但中国空调价格的上涨压力却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了。

在石油产业链,测算结果表明:假定原油成本上涨15%,成品油价格会上涨10%左右,化纤产品的成本仅上涨8.56%。

与其他产业链不同,豆油产业链极短,因此大豆价格的上涨很容易向豆油价格传导,并直接影响最终消费价格。按照2011年豆油生产成本中大豆原料成本占比46.2%计算,不考虑其他因素,大豆价格上涨15%,豆油成本上涨6.93%;大豆上涨50%,则豆油上涨23.1%。

在从纸浆到图书行业的传导中,按照2011年木浆占其生产成本比例约为70%、纸张成本占图书15%的比例测算,则纸浆价格上涨15%,传导到图书成本上涨压力1.57%;若纸浆上涨50%,传导到图书的成本上涨压力5.25%。

第二环节吸收: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效率提升

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也是化解上游成本冲击的主要方法。

仍然以前面提到的铁矿石到汽车产业的成本传导为例。上节提到,如果铁矿石价格上涨15%,经过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因素的吸收,钢材价格将上涨6%。也就是说,钢铁企业生产效率每年提高6%,最高可以完全吸收掉上游铁矿石15%的价格上涨。如果钢铁企业劳动生产率只提高了3%,而把剩余的3%涨价压力传导过来,那么汽车制造企业生产效率提高3%也可以化解这个成本冲击。

十年前我们的研究表明,从2004~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以每人创造的千元产值衡量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达到10.07%。即便在铁矿石价格上涨40%的情形下,汽车制造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幅度也能承受炼钢环节传导下来的10%的成本压力。

当然,来自上游原材料的成本冲击,要分摊到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而不是仅仅由一个生产环节承担。越是产业链长的行业,从上游到终端消费品包含的生产环节越多,产业链承受上游供给成本冲击的能力也就越强,这一点也得到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成果的证实:长产业链中产成品价格的变化显著弱于原材料成本的上涨。

以原油到化纤产品、橡胶、塑料为例,从原油,到乙烯,再到各种化工中间品,最后到日用化工产品,假定其中有五道传导环节,那么每个环节提高10%的劳动生产效率,理论上可以化解来自上游成本上涨50%的供给冲击!当然劳动生产效率提高10%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据测算,2000~2010年的10年中,处于石化产业链下游的化纤、橡胶及塑料制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累计增速分别达到52%、37%和17%。

就铜冶炼及铜制成品产业链而言,全产业链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同样可以吸收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以2003年至2010年的数据为例,铜冶炼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达到20%。空调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快,对于上游进口铜矿石上涨50%造成的空调生产成本上涨8.5%的传导压力,10年前的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可以轻松化解。

第三环节吸收:生产者的利润弹性

一般而言,出厂价是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利润空间。利润的大小要合适:既要确保足够大的盈利空间,又不能过度疏远消费者。企业给产品定价时,对这种利润空间的拿捏与所在行业的竞争格局密切相关。在完全竞争或过度竞争的市场中,企业面临着成千上万的同行生产同质化的产品,即便面临上游生产成本冲击,通常也不敢涨价,而是宁可牺牲自己的利润来保持价格稳定。

完全竞争是经济学中最为常见的一个概念。完全竞争市场上有无数的商品需求者和供给者,他们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如同浩瀚海洋中的一滴水,相对于整个市场的总购买量或总销售量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任何一个人买与不买,卖与不卖,都不会对整个商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产生任何影响。在完全竞争市场格局下,每一个消费者或每一个厂商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控制力量。对于消费者来说,各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是同质的,某厂商一旦提价便会面临消费者用脚投票,投奔其他厂商的情况。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完全竞争的市场是不存在的,但生产企业的同质性和企业间的竞争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众多,各行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面临上游成本冲击,中国制造业企业通常会牺牲自身的利润来保证市场份额不下降,在供大于求的市场中通过压缩自身利润来消化原材料成本的上涨,结果表现为中下游产品价格的稳定。

即便是有一定垄断竞争的汽车市场,由于竞争十分激烈,面临着上游钢铁成本的涨价,各厂商的汽车出厂价格一般也不敢率先涨价,生怕谁先得罪了消费者,将市场份额拱手相让。事实上,在2019年疫情以来的这一轮铁矿石和钢铁涨价过程中,不但传统汽车没有涨价,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全球新能源汽车价格还在不断下调价格。

第四环节吸收:流通环节的降成本空间

终端售价是在出厂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叠加物流成本和流通环节利润而形成的。如果流通环节处于高度竞争的状态,例如运输环节有大量的运输企业或者个体司机在争夺运输业务,批发和零售环节也有很多的批发商、零售商争夺市场份额,那么流通环节也会在竞争压力下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来保住业务量和市场份额,导致上游传导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被吸收。

以中国为例,最近几年由于交通运输效率的提高、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和物流管理效率的提高、互联网新零售的大发展,很多商品的流通环节成本大幅降低,从而也吸收了来自供给冲击所造成的上游成本增加的压力。 zatkijfd6VRximcPyqmH9RLQ1Jd5WoTDommqKpZSFGr/KLyaNjc5Mzk6R1Vm87j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