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是由供需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的,供需关系决定市场价格,价格波动的幅度取决于供求弹性的大小。对于上游大宗商品原材料来说,供给和需求量的小幅变化,往往就可能导致价格的巨大振幅,这主要是由较小的“供给价格弹性”和较小的“需求价格弹性”所决定的。
需求(供给)价格弹性可以由 Ed =(Δ Q / Q )/(Δ P / P )来表示,即需求量(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与价格的相对变动的比值,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如果两者都有弹性,则供需常常会随着价格做出灵活调整,使供需迅速恢复均衡,价格不会发生大起大落。但如果一方缺少弹性或者两者都缺少弹性,则一方面意味着价格的上涨不会带来需求量的明显减少或者供给量的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供需量一旦有微小变化就会带来价格的大幅波动。
石油、铜、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商品类产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是必备的工业产品,具有如下弹性特征:
首先,受到我们上述所说的如自然储量、地理分布、供给厂商数量等各项因素限制,石油、铜、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的供给难以快速、大幅度提高,因此其供给价格弹性较小。也就是说,当短期价格出现上涨时,油气矿产的供应商往往不会决定加大投资提升产能,而仅是将闲置产能投入使用。
其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这类“必需品”商品的需求日益稳定,并且很难找到替代品,因而价格水平的提高并不能使此类商品的需求大幅下降,因此这些大宗原材料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有这样一种观点,短期石油的需求价格弹性为零,也就是说石油价格的变动几乎不会影响需求,无论是涨价还是降价,人们对作为燃料和化工原料的石油都有那么多的需求,可以说需求几乎是刚性的。
最后,大宗原材料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价格弹性。大宗原材料商品的稀缺性和低替代性特征,使得这种大宗原材料商品具有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价格弹性的特征。较小的供求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价格弹性的特点,决定了当供求关系出现小幅度的失衡就会导致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幅度加大。根据历年数据可以发现,粮食作为一种大宗商品,其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都很低,二者之间比较,也是供给弹性较高。
大宗原材料的供给/需求价格弹性小,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的特点,决定了每一次原材料供给冲击不会带来需求的减少,而是带来价格的剧烈上涨。那么每次供给冲击所带来的立竿见影的上游工业通胀,是否能很快传导到下游消费品呢?
虽然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最终会层层传导到下游消费品,但从上游到下游的传导过程中的层层吸收,也会化解大部分来自上游的涨价压力。
比如: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国际原油价格由50美元/桶上涨至140美元/桶,涨幅高达180%,而下游的国内塑料价格(以中国塑料价格指数测算)累计只上涨了26%;同期,进口铁矿石由66美元/吨的均价上涨至155美元/吨,涨幅达135%,而中游的钢铁板材价格只上涨了50%,下游的汽车零售价格不仅不涨,反而出现了10.2%的下跌
。
又比如,2010年之后,国际油价再次冲上110美元/桶,中国铁矿石进口平均价格上涨至148美元/吨,中国原材料通胀担忧再起,有人曾预言原材料价格的长期飙升会带动中国CPI进入两位数时代,结果2012年以后中国CPI却长期进入1%时代!面对石油、铁矿石、铜矿石等原材料的大幅涨价,多年来我们身边的日用品,小到鼠标、键盘、手机,大到电视、冰箱、洗衣机、汽车,它们是如何化解上游原材料成本冲击的?
要弄清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价格传导问题,要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出厂定价和流通四大环节入手,看看每一个环节如何化解上游供给冲击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