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确导致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大涨,但其实在疫情之前,一些中长期的供给冲击因素就已经酝酿已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交通和社会活动管制措施,很多行业一度停工停产。比如,由于秘鲁等国全球最大的铜矿开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国际市场上铜的供给大幅减少,不仅影响了相关产业的经济正常运行和增长,而且造成铜价大幅上涨——铜期货价格从2020年3月就开始上涨,到2021年5月,涨幅已达到128%,之后价格才逐步在高位企稳。
图2-1 2020年以来金属铜期货收盘价
资料来源:伦敦金属交易所。
疫情不仅影响到矿山的生产,也影响到海运、港口等供应链上的运输环节,导致港口货物积压,相关供应链后端的产值大幅减少,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一些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例如2021年9月下旬,从西澳大利亚到中国青岛的铁矿石即期运费与去年同期相比大涨163%,从巴西图巴朗到中国青岛的铁矿石现货运费和去年同期相比上涨112%,是推动铁矿石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疫情也冲击了一些关键中间产品的生产,最典型的就是芯片。例如,2021年6月,东南亚、中国台湾地区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重,在台湾苗栗县竹南镇的半导体企业京元电子因爆发员工群体性感染事件一度停产。由于京元电子是半导体产业链上为英特尔、联发科等大厂提供封装测试服务的重要厂商,该厂停产导致很多企业的生产计划被打乱,全球供应链受到严重干扰。实际上,因为疫情生产受到影响的半导体企业不只京元电子。2021年7月,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跨国芯片公司在马来西亚的封装测试工厂因疫情停产,由于马来西亚的芯片封装测试产能占全球13%的份额,是全球7大半导体出口中心之一,停产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冲击更是高于中国台湾停工事件。
芯片缺货导致下游厂商不得不减产,相关产业增速下滑,并最终引发终端市场汽车电子产品的缺货和涨价。例如,MCU(微控制器)芯片在汽车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一辆燃油汽车生产需20~50颗MCU芯片,而新能源车则需要100~200颗MCU芯片。近年来这种芯片的产能原本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疫情冲击使供应更加紧张。芯片行业的供给冲击直接推动了国内外半导体产品涨价,到2021年8月,MCU芯片价格与2019年同期相比已上涨了5倍以上,代表半导体行业景气状况的费城半导体指数已经上涨了172%!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供给冲击,只是突发事件导致的短期供给冲击,只要相关地区疫情得到控制,供给能力会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然而,全球各地还有很多长期的供给冲击因素,不仅由来已久,而且有可能长期存在。这既对生产活动产生约束,又将推动相关产品价格持续上升或影响其正常回落。
特朗普开启的逆全球化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是最重要的长期供给冲击因素。特朗普虽然下台了,但是特朗普时代开启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结束。深受美国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影响的各国企业,为了确保自身供应链安全,纷纷加大库存,并倾向于更多在本国或本区域内采购。
以芯片行业为例,很多通信企业原本只需要较少的芯片库存,但是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影响下,纷纷增加芯片库存到6个月甚至一年,导致芯片行业出现超额需求,造成供应紧张,价格暴涨。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由于美国随时可能出台各种“断供”政策,不得不转而寻求国内采购或扶持国内上游厂商,原本因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与美国等国家有较大差距的芯片企业,因而获得了大量的订单和发展机会。
迫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被迫放弃物美价廉的采购渠道,转而重新构建基于本国或本地区的供应链,这是全球分工的一次大倒退,不但造成全球范围内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而且极大地抬高了相关行业的生产成本,并推动相关价格持续上涨。
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对被采取措施的国家形成长期供给冲击,而且也会对本国形成供给冲击。以高关税为例,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已经成为推动其本国消费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例如,由于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进口货物加征的大部分关税都在拜登政府得以延续,加之疫情暴发后中国生产恢复最早,从而是美国最可靠的进口商品来源。2020年,中国对美国出口31279.0亿元,同比增长8.4%,2021年1~9月,中国对美国出口26650.9亿元,同比增长22.6%——所有这些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被美国加征关税后再销往美国国内市场,必然带来美国物价指数的上涨,因为所征收的关税基本上都由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就连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也表示,关税往往会推高国内物价,提高消费者和企业的成本。
除了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很多国家基于环保等需要而主动采取的产能消减措施也会对全球经济和价格形成长期的供给冲击。例如,2016年以来,中国对很多产能过剩行业实施了严控新增产能、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政策,造成很多行业产能的永久性减少,这种供给冲击的影响将长期存在。以煤炭为例,2015年以后中国煤矿数量迅速减少,由20世纪80年代8万多处减少到2019年5700处左右,据《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显示,到“十四五”末期,中国煤矿数量要控制在4000处以内。受煤矿数量减少影响,中国原煤产量增速已经连续多年在低位徘徊,一些年份还出现负增长,2020年4月以后中国动力煤价格开始上涨,并在2021年下半年快速上涨,较2020年4月的最低点涨幅最高达到283%。
图2-2 中国动力煤期货价格
资料来源:郑州商品交易所。
作为煤炭、钢铁、电解铝等大宗商品的重要产出国和消费国,中国主动削减产能的各种措施对全球主要大宗原材料商品的供给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已经被削减的产能不可恢复,其所形成的供给冲击也将长期存在。
全球各国致力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对能源、化工等行业形成严重的供给冲击,既影响生产,也抬高价格。比如,由于对气候的担忧所采取的减碳政策,除了冰岛、瑞士、比利时、瑞典、奥地利等10个国家已经没有煤电,法国、葡萄牙、英国、意大利、德国等很多国家也纷纷承诺分别在2025年、2030年或2038年全部退出煤电。出于对核安全问题的担忧,作为欧洲最重要的经济体,德国政府已经宣布,它将在2022年底前彻底关停核电项目。在这些退煤、弃核的国家,由于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不足以满足需求,在弃煤、弃核之后将不可避免地转向天然气,激进的能源供给结构转换已经给全球的能源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以欧洲为例,由于火电、核电供给的迅速减少,2021年欧洲天然气价格自年初以来上涨近400%。这些都是疫情之外的长期因素造成的。
图2-3 天然气期货价格
资料来源:纽约商品交易所。
为了减少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各国将继续压缩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供给能力,由此将造成高耗能产品的全球供给紧缩。可以预见,电解铝、电解镁、粗钢、稀土等高耗能、高污染产品,虽然仍呈现周期性波动,但其价格的中枢将进入一个成本不断抬升的时期。例如,2021年夏、秋季,中国部分省份对高能耗产业限电,电解铝、电解镁等高耗能行业被部分限产,由于中国生产的电解镁产量占全球的80%以上,全球金属镁价格一年里上涨超过一倍,达到每吨4700美元,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一些行业因为得不到镁的供应而停产。2021年10月下旬,包括欧洲金属生产商、汽车供应商和包装行业在内的十几个欧洲行业组织发出了联合声明,声称金属镁断供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威胁到整个欧洲的数千家企业、它们的整个供应链以及依赖它们的数百万个就业岗位。”
又比如,为了实施“双碳”战略,中国开始对钢铁等高耗能产品减少退税甚至加征出口关税:2021年8月1日起,中国取消了23个钢铁产品出口退税,并且适当提高铬铁、高纯生铁的出口关税,调整后分别实行40%和20%的出口税率,这必将对全球钢铁供给格局形成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