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

作者提示

这一章主要回顾和分析了我国改革以来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其中包括城乡、地区和居民阶层间的收入差距在各个时期的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变化,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的变化,农村贫困状况的变化等;并通过理论、数据和计量模型方法对影响收入差距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分析发现,收入差距并非无条件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先升后降,而是受到政府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若干制度因素的影响。

但目前在我国,上述因素对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并不显著,有些因素还起了反向的作用。这可以归因于财政转移支付的使用效率偏低,社会保障覆盖率偏低,公共服务分布不均。这些方面的制度建设亟待完善。分省份分析还发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省份,收入差距出人意料地小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省份,说明在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分配收入比政府过多地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分配收入更公平合理。但这些积极作用被若干负面因素抵消。其中,由灰色收入指数反映的腐败和企业税外负担等制度不健全因素扩大了收入差距。

这里还要补充说明,从本书数据截止的2011年到2020年,我国的城乡、区域、居民阶层间的收入差距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缩小。其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9倍缩小到2.6倍;东、西部地区间的人均GDP之比从2.0倍缩小到1.8倍;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0.477缩小到0.465(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这些改善主要得益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覆盖面扩大、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农村减贫力度增加,以及反腐败对收入分配的改善等。不过,数据显示上述改善的幅度还相对有限,本书所指出的影响收入分配的各种负面因素仍然存在,说明这些方面的改革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作者于2021年10月 YV0KkgpA6U++fShaxAQf6sXzWQucYt3EuCSEVWurszBHjM1GjNTZ7EMApmU0o49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