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章
制造企业与3PL互动及3PL创新能力

1 概述

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催生出多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制造业物流外包的层次和程度较之前有很大延伸和扩充,这对物流服务提供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企业被动地迎合、适应制造企业需求的变化,已不足以保证双方企业合作关系的持续。物流企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通过运用物流设备和营运网络为制造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由于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动态变化,其他行业中的企业可利用专业优势进入物流服务领域(Hertz et al.,2003),决定了物流企业需要通过与制造企业互动以及时、准确了解制造企业的需求,并对可能的潜在需求做出预判,在与制造企业不断互动的过程中满足制造企业的需求。物流企业主动参与合作,与制造企业互动成为物流企业维系良好合作关系的必由之路。现有文献关于企业互动的研究多见于社会资本领域,本小节将社会资本领域对企业互动的研究与物流外包理念相结合,以社会资本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为理论依据,提出企业互动的三个维度:结构维度、过程维度和关系维度。

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技术、物流设施的快速更新,物流企业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物流企业创新可以有效满足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深度和广度上的要求,有效降低物流服务成本和改进服务质量,提升制造企业的物流绩效(Tian et al.,2010)。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改善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的关系(Wallenburg, 2009;Wallenburg et al.,2011),深化双方企业合作。现有关于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多参考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的文献(Hogan et al.,2011),物流服务的特性使这种简单的“拿来”并不能有效地对物流企业创新能力做出相应的研究(Hipp et al.,2005)。我们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以服务业创新研究文献为主),以创新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为理论支撑,构建物流企业创新能力衡量指标体系,进而分析物流企业创新能力与制造企业—物流企业的交互作用机理。

2 概念发展

2.1 物流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取收益、向客户传递价值的关键能力(Calantone et al.,2002;Panayides, 2006),可以有效推动企业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不断将知识和创意转化为新产品、流程或体系,为企业和投资者创造价值增值的能力(Lawson et al.,2001)。由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动态性本质(Busse et al.,2011),动态能力理论作为资源基础理论的动态延展(Barreto, 2010),更适合用来分析物流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通过不断创新获得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以更好地应对企业可能面临的核心知识与能力的惰性倾向,这种及时更新现有知识和能力的能力即动态能力(Teece et al.,1997)。由于研究人员的目的和视角不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界定和衡量具有很大的差异(见表4-1)。本小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的具体特征,以创新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选取技术创新能力、过程创新能力、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四个维度构建衡量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

表4-1 企业创新能力的分析维度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本书参考文献整理。

2.1.1 技术创新能力

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企业对先进的物流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上。物流企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企业有很高的关联度,其创新能力必然会受到制造企业需求和市场不确定性的影响。另外,技术创新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技术积累和路径依赖等特征(张红波,2013),使得物流技术创新更多的是渐进式的应用创新(Busse et al.,2009)。物流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倾向于对现有技术的有效应用,以达到满足客户需求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双重目的。物流装备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实现高度自动化是物流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魏际刚,2006)。最近关于物流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有很大一部分重点关注研究物流信息技术、无线通信、数据识别等方面开发与应用(Chapman et al.,2003)。

2.1.2 过程创新能力

物流企业的过程创新能力和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无法严格区分(Hogan et al.,2011),对产品或服务的运作和传递过程而言,过程创新就是产品或服务生产、传递的程序或规则的变化;过程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样无法严格区分,在有些文献中,过程创新能力也被认为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子因素(Wang et al.,2004),人们通过过程创新能力表述企业运营流程的创新能力、新技术开发与应用过程的掌控能力等。过程创新能力是企业联结与重构资源和能力组合的重要能力,对企业创新非常重要。

2.1.3 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

产品或服务创新是新服务的开发和原有服务的改良、升级、重新组合等,产品或服务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具体呈现,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创新型的产品或服务为企业扩展现有业务、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提供机会,甚至可以通过创新型的产品或服务构建进入壁垒(Danneels et al.,2001),形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以更有效地参与竞争。物流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是一种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和利用外部机会的高阶能力,相较于制造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创新,物流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创新更多地表现在新的服务理念、流程和方法等方面,是在服务逻辑范式下基于客户价值导向的创新,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是以客户价值为导向,开发、改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2.1.4 市场创新能力

物流企业的市场创新能力指物流企业在市场中拓展新的细分市场,进入全新领域的营销创新能力,通过价格(price)、产品(product)、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等方面的创新改变与市场上其他主体间的关系,与竞争对手进行低成本或差异化竞争,满足现有客户的要求并开发新客户,更好地应对客户的需求变化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需求。

2.2 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互动

企业互动是指合作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及相互影响,区别于主体的孤立运营,一方主体的行为会引致合作方的反应与回馈(王琳,2011),是企业合作关系的深化。基于企业间合作对企业绩效的作用越发重要,市场营销领域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学者均加强了企业间关系的研究。社会资本是关系的联结剂(McGrath et al.,2005),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企业互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互动维度的选取多为结构维度(Capaldo, 2007;Wynstra et al.,2006)和关系维度(Cousins et al.,2006;Johnston et al.,2004),或两个维度在同一模型中(Lawson et al.,2008;Villena et al.,2011;Autry et al.,2008);市场营销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理论视角下企业互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互动维度的选取多为关系维度(Kim et al.,2009)和过程维度(Hertz et al.,2003;Judith et al.,2010;Deepen et al.,2008),或结合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将两个维度置于同一模型中(Large et al.,2011;Large, 2011)。本章以市场营销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综合分析现有文献的互动维度为划分依据,提出关系维度、结构维度和过程维度来研究企业互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关系维度是指双方企业之间的信任、承诺、互惠等,可有效反映企业互动的强度;结构维度是指用于界定企业间的角色关系的一种行政安排(王琳,2011),反映互动的深度、互动的频率;过程维度是指由于企业互动的动态性特征而加以考虑的维度,包括适应和沟通(Van der Valk et al.,2008,2009)。表4-2归纳了企业互动的主要维度划分。

表4-2 企业互动的主要维度划分

资料来源:根据本书参考文献整理。

2.3 创新能力与企业互动的关系

组织创新领域内已有大量文献证实了组织创新能力对组织绩效的正向作用(Busse et al, 2011;Panayides, 2006),企业互动领域也有大量文献证实企业互动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Lawson et al.,2008;Villena et al.,2011)。物流企业的绩效提升是以制造企业物流绩效提升为首要前提条件(Tian et al.,2010)的,物流企业的创新能力正向作用于自身的绩效,是以客户价值提升作为桥梁,客户价值的有效提升需要其与客户进行深层次的合作(Wynstra et al.,2006)、加强沟通与相互适应(Deepen et al.,2008)、与客户维系良好的关系(Cousins et al.,2006),此亦为企业互动衡量指标体系的三个维度(结构维度、过程维度、关系维度)。依此逻辑思路,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物流企业创新能力对制造企业—物流企业互动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物流企业绩效提升的关键是其所服务客户的成功,客户价值导向是物流企业在服务质量与服务成本之悖反组合中选择的主导逻辑。客户价值理论明示客户的价值随时间变动(Flint et al.,2000;Flint et al.,2002),物流企业应聚焦客户需求的变化,与客户互动,将客户价值的动态性特点作为物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机会(Flint et al.,2005)。

企业互动的过程维度是基于企业互动的动态性特征而考虑的维度,包括适应和沟通。物流服务提供商(LSP)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可避免由信息不对称而引致的风险,与客户的相互适应过程本身就是LSP不断调整自身运营,主动改进过程;企业运营过程中与其他组织的重复性协同能够提高LSP的整体创新能力(Chapman et al.,2003)。相较于供应商和其他LSP,客户是LSP最主要的协同合作伙伴(Flint et al.,2005),长期的物流外包合作关系比短期的合作关系更能促进LSP创新能力的提升,LSP应努力积累关系资本以作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前提(Busse et al.,2011)。LSP的员工与客户企业的直接互动是LSP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前因,合作伙伴通过互动交换隐性知识,管理人员的互动可打破企业内部部门间的藩篱,优化双方企业的资源配置。高层管理人员的互动可加强企业间的战略匹配,使得LSP的创新更具前瞻性,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的深度和频率对物流企业创新能力有正向的影响。基于上述关于企业互动(过程维度、关系维度、结构维度)与物流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分析,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2:制造企业—物流企业互动对物流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基于以上命题,本书研究的初始概念模型如图4-1所示。

图4-1 初始概念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样本

物流领域利用双边调查(dyadic research)数据的实证研究较少,本章以有合作关系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相互对应)为调查对象,企业创新能力题项由物流企业填写,企业互动题项由制造企业填写。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参考国外文献,结合中国情况进行调整。问卷设计完成之初,与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的高管和科研机构物流领域专家共同研讨,对问卷进行修正,在上海分别找寻30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对问卷进行了预填写,进行初步检验,并确定最终问卷。出于地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考虑,调研企业选择上海、北京、合肥、杭州、沈阳和珠海等城市,共选择300家物流企业和300家制造企业,分别联系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以及其主要合作公司,初步确定双方均有意向时,进行问卷收集。以物流企业为起点(针对最主要的客户)共发放问卷238对,收回127对,有效问卷32对,有效率25.2%;以制造企业为起点(针对最主要的物流服务商)共发放问卷156对,收回108对,有效问卷65对,有效率41.7%。本次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97对,整体有效率32.3%。

3.2 变量设计与测量

本研究的变量测量指标以现有研究文献中的指标为主要参考,指标测量采用七分李克特(Likert)量表。

3.2.1 企业创新能力

(1)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设计主要参考Yang(2012)和Hogan等(2011)使用的测量指标,测量分值“1”表示完全不重视,“7”表示非常重视,主要测量物流企业对信息系统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共选取3个指标。

(2)过程创新能力。过程创新能力的指标设计主要参考Yang(2012)、Panayides(2006)、Wang和Ahmed(2004)使用的测量指标。测量中分值“1”表示完全不重视,“7”表示非常重视,主要测量物流企业运营系统、管理流程等3个指标。

(3)市场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的指标设计主要参考Panayides(2006)、Wang和Ahmed(2004)、Hogan等(2011)使用的测量指标。测量中分值“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非常符合,主要测量物流企业的营销方式创新和产品及服务市场战略创新等3个指标。

(4)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的指标设计主要参考Wang和Ahmed(2004)、Grawe等(2009)使用的测量指标。测量中分值“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非常符合,分别从满足客户特定需求和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产品及服务创新等4个方面进行衡量。

3.2.2 制造企业—物流企业互动

(1)结构维度。结构维度的指标设计主要参考Capaldo(2007)、Yam等(2011)、Van der Valk等(2008,2009)使用的测量指标。测量中分值“1”表示完全不重视,“7”表示非常重视,主要测量企业互动深度、互动频率等3个方面。

(2)关系维度。关系维度的指标设计主要参考Cousins等(2006)、Autry和Griffis(2008)使用的测量指标。测量中分值“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主要测量企业间的信任、承诺等关系表现,共选取5个指标。

(3)过程维度。过程维度的指标设计主要参考Deepen等(2008)、Van der Valk等(2008,2009)、Chen等(2004)使用的测量指标。测量中分值“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非常符合,主要测量物流企业的沟通和适应能力,共选取5个指标。

3.3 信度、效度检验

通过Cronbach’s alpha对构成变量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3所示。变量的信度范围为0.775~0.917,均高于0.7,说明本书所采用的理论结构变量在样本数据中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

表4-3 变量的Cronbach’s alpha系数

效度检验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本章的变量皆来自现有文献,并参考企业高管和本领域专家的意见,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通过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进行检验,因子分析之前先进行样本充分性检验,即样本充分性KMO(Kaiser-Meyer-Olykin)测试系数检测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KMO大于0.70、Bartlett’s显著性概率均为0.000,即可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依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公共因子,选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旋转,使因子具有最大的解释性。当指标项的因子荷载值均大于0.5,而且累计解释方差的比例大于50%,则通过效度检验,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互动的效度检验结果如表4-4所示。

表4-4 效度检验

注:所有指标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

3.4 实证分析

物流企业创新能力和企业互动均由多个维度组成,不同维度衡量其不同的方面。这种具有多维度特性的因素,如若只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很大程度上会忽视维度间的关系对结果的影响,不利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同时,企业在运营与管理过程中也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影响优先级别的有效确定与资源的合理分配。本书以物流企业创新能力和企业互动的具体维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发掘创新能力与企业交互作用的内在本质。

3.4.1 相关分析

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企业创新能力的各个维度与企业互动的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5所示。

表4-5 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互动的Pearson相关分析

注: ** 表示0.01水平上相关性显著(双尾)。

从表4-5可以发现,在0.01显著性水平下,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与制造企业—物流企业互动的三个维度均呈正相关关系。

(1)对于企业互动的结构维度,物流企业的市场创新能力与其相关性最大,然后依次为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过程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

(2)对于企业互动的关系维度,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其相关性最大,然后依次为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过程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

(3)对于企业互动的过程维度,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其相关性最大,然后依次为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过程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

(4)对于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互动的过程维度与其相关性最大,然后依次为关系维度、结构维度。

(5)对于物流企业的过程创新能力,企业互动的过程维度与其相关性最大,然后依次为关系维度、结构维度。

(6)对于物流企业的市场创新能力,企业互动的结构维度与其相关性最大,然后依次为关系维度、过程维度。

(7)对于物流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企业互动的结构维度与其相关性最大,然后依次为过程维度、关系维度。

3.4.2 多元回归分析

在上述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以企业创新能力各个维度作为自变量,企业互动各个维度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6所示。

表4-6 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互动的回归分析

注: ** 表示 p <0.01。

因变量为企业互动的结构维度,回归分析进入模型的顺序为常数项、市场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调整后的 R 2 为0.783,可解释总体变异的78.3 % ;因变量为企业互动的关系维度,回归分析进入模型的顺序为常数项、产品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调整后的 R 2 为0.740,可解释总体变异的74.0 % ;因变量为企业互动的过程维度,回归分析进入模型的顺序为常数项、产品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调整后的 R 2 为0.882,可解释总体变异的88.2 % 。回归方程分别为:

企业互动的结构维度=0.520×市场创新能力+0.401×产品创新能力。

企业互动的关系维度=0.443×产品创新能力+0.491×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互动的过程维度=0.317×产品创新能力+0.689×技术创新能力。

由回归方程得到标准化系数矩阵,如表4-7所示。

表4-7 标准化系数矩阵

企业创新能力各个维度对企业互动各个维度的促进作用见图4-2。

图4-2 企业创新能力各个维度对企业互动各个维度的促进作用

注:“ ”表示正向促进作用。

在上述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以企业互动各个维度作为自变量,企业创新能力各个维度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8所示。

表4-8 企业互动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

注: ** 表示 p <0.01。

因变量为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回归分析进入模型的顺序为常数项、企业互动过程维度,调整后的 R 2 为0.833,可解释总体变异的83.3%;因变量为物流企业的过程创新能力,回归分析进入模型的顺序为常数项、企业互动过程维度、结构维度,调整后的 R 2 为0.675,可解释总体变异的67.5%;因变量为物流企业的市场创新能力,回归分析进入模型的顺序为常数项、企业互动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调整后的 R 2 为0.758,可解释总体变异的75.8%;因变量为物流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回归分析进入模型的顺序为常数项、企业互动结构维度、过程维度,调整后的 R 2 为0.798,可解释总体变异的79.8%。回归方程分别为:

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0.913×企业互动的过程维度。

物流企业的过程创新能力=0.529×企业互动的过程维度+0.363×企业互动的结构维度。

物流企业的市场创新能力=0.712×企业互动的结构维度+0.205×企业互动的关系维度。

物流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0.552×企业互动的结构维度+0.417×企业互动的过程维度。

由回归方程得到标准化系数矩阵,如表4-9所示。

表4-9 标准化系数矩阵

企业互动各个维度对企业创新能力各个维度的促进作用如图4-3所示。

图4-3 企业互动各个维度对企业创新能力各个维度的促进作用

注:“ ”表示正向促进作用。

4 分析及启示

通过相关分析,我们得到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与制造企业—物流企业互动的三个维度两两正相关。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分别分析企业创新能力各维度对企业互动各维度的影响程度和企业互动各维度对企业创新能力各维度的影响程度,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1)企业创新能力各维度对企业互动各维度的作用。市场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正向作用于企业互动的结构维度,且市场创新能力的作用大于产品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正向作用于企业互动的关系维度,且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大于产品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正向作用于企业互动的过程维度,且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大于产品创新能力。将标准化系数汇总成标准化系数矩阵,发现物流企业创新能力中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互动的影响最大(∑=1.180)。物流企业属于支持性服务行业(Hertz et al.,2003),其突出特点是客户价值导向,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助于物流企业更好地适应制造企业对物流需求层次的提高,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能够促进双方企业的良性互动;过程创新能力对企业互动无影响,究其原因,过程创新能力更多的是与其他几个创新能力维度融为一体,通过其他维度发挥作用。运营过程中,创新能力经常被作为技术创新能力或产品创新能力的子因素(Hogan et al.,2011;Wang et al.,2004),企业互动的过程维度受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1.006)。从动态能力视角,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企业持续将知识、创意转换为新产品、流程或体系(Lawson et al.,2001),可以强化企业间的沟通和相互适应,即正向作用于企业互动的过程维度。

(2)企业互动各维度对企业创新能力各维度的作用。企业互动的三个维度,只有过程维度正向作用于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能力维度,企业互动的另外两个维度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不显著;企业互动的结构维度和过程维度正向作用于过程创新能力维度,且过程维度的作用大于结构维度;企业互动的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正向作用于市场创新能力维度,且结构维度的作用大于关系维度;企业互动的结构维度和过程维度正向作用于产品创新能力维度,且结构维度的作用大于过程维度。将标准化系数汇总成标准化系数矩阵,发现企业互动中的过程维度对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1.859),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正向作用于物流企业的创新能力。物流企业利润的实现以客户企业价值的提升为前提,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和需求的变化为逻辑起点,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及时获悉客户的需求变化,更好地与客户的运营相适应,是物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最大驱动力。技术创新能力只受到过程维度的促进,物流领域的技术创新更多倾向于应用创新(Busse et al.,2011),在与制造企业相互适应和不断沟通的前提下,采用新的技术或设备以满足制造企业的要求。物流企业创新能力中的产品创新能力维度受企业互动的影响最大(∑=0.969),从客户价值理论视角分析(Flint et al.,2002),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以客户价值提升为动机和目的,具体表现为物流企业所提供的创新型产品和服务能够提升客户价值。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是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呈现,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各个层次的高频率互动,不断沟通和相互适应,能够有效促进物流企业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的提升。

5 结论

本章在已有创新领域和企业互动领域文献的基础上,以创新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将物流企业创新能力分为四个维度:技术创新能力、过程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以社会资本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将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互动分为三个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过程维度。以客户价值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提出物流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互动互为促进的命题,通过对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的双边调查,获取97对样本企业一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1)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与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互动的三个维度分别具有显著的两两相关性。

(2)物流企业创新能力与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互动存在交互作用,互为促进;但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各个维度和企业互动的各个维度并非全部具有交互作用(见图4-4)。

图4-4 企业创新能力各个维度与企业互动各个维度的关系

注:单箭头表示促进作用,双箭头表示相互促进作用。

(3)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各个维度对企业互动的促进作用差异较大,∑∈(0,1.180];但物流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互动的每个维度的促进作用差异较小,∑∈[0.921,1.006]。

(4)企业互动的各个维度对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差异较大,∑∈[0.205,1.859];但企业互动对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每个维度的促进作用差异较小,∑∈[0.892,0.969]。

(5)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互动的影响最大,过程创新能力对企业互动无影响;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对企业互动的三个维度均有促进作用,市场创新能力只对结构维度有促进作用,技术创新能力对关系维度和过程维度有促进作用,企业互动的三个维度中,过程维度受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物流企业应重点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的培育,以更好地主动参与合作,进而与制造企业展开良性互动。

(6)企业互动的过程维度对物流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最大,关系维度只影响市场创新能力,结构维度正向促进过程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过程维度正向促进技术创新能力、过程创新能力、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受企业互动的影响最大。合作双方企业需加强沟通和适应,以及企业各个层级的高频率互动,以提升物流企业的创新能力。

研究不足:

(1)受调研条件限制,本研究的样本数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稳定性,后续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

(2)样本数据为截面数据。

(3)样本企业都是中国的企业,研究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未为可知。

(4)企业创新维度之间和企业互动维度之间可能存在没有考察的关系。

研究展望:

(1)收集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纵向研究。

(2)分析企业创新能力的各维度和企业互动的各维度内部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y54VIpokLiTAcgMryT1a3EiWjPG+Zxbmz3QSzoiEE41VZMLFE6zisnP8yowNdUj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