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第三方物流与制造企业互动

1 企业层面联动的界定与内涵分析

联动是指若干相关联事物中的一个事物发生变化,其他事物随着变化,蕴含相互关联和互动之意(吕涛等,2007),行业之间的联动是以产业关联为基础的产业协作活动。物流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不言而喻,迪勒克(DilekC. K)和博卡(BoCarlaaon)(1999)通过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提出生产性服务业是对制造业的补充和支持,同时服务业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弗朗索瓦(Francois)(1990)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作用、互为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刘志彪(2006)指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需以制造业的发展为基础,并与制造业联动推进现代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周向宇(2007)的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通过一系列机制促进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联,两业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产业分工的细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产组织范式发生变革(原毅军等,2009)。物流的运作环节最初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之中,即运输、仓储等企业中的不同部门;企业的发展使得物流环节的整合越发必要,企业开始对各个物流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和运营,企业内部的各个物流环节也从不同的部门独立出来而成为一个综合性物流部门。基于企业资源的约束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企业开始专注自己最为有效的运作部分而将物流运作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企业物流进入专业化和社会化阶段,企业物流运作的剥离与外包催生物流行业的形成与发展。韦琦(2011)认为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遵循物流环节分离、物流产业分离、两业集聚联动、两业扩散联动的路径。随着制造业结构的变革,物流服务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要素,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并支撑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发展又会带动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与制造业进入了双向互动的新阶段(Karmarkar, 2005)。彭本红和冯良清(2010)研究了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共生关系,指出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合作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彭本红(2009)分析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借用协同学序参量演化方程探讨了互动的演化机理。研究表明只有两者协同时,系统才能够整体稳定,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共生与协同是产业演化的必然结果。

宏观层面的产业关联引致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相应的微观层面的企业联动源于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的运作关联,制造企业是第三方物流运作需求的主体,大约占第三方物流需求总量的90%。然而在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过程中,物流企业更多的还是作为制造企业的从属,被动地参与合作,远没有达到双方联动的状态。理论界关于企业层面联动的研究也较为零散。李虹(2009)基于物流业与制造业产业联动开展研究,认为企业层面的联动是双方企业之间在具体运作上的协作活动。王海萍(2012)认为联动是介于企业组织和市场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形态,其形成和发展源于企业对交易成本的权衡。中间组织的产生是基于市场和科层组织的失效,中间组织处于市场和科层组织的中间地带,既具有市场的价格机制,同时也具有企业的组织协调机制。王佐(2009)指出联动发展的机理在于制造业企业资源配置方式选择和对物流管理是自营还是外包之交易成本的权衡。德瓦拉(Devaala)和凡登(Vanden)(1998)经研究发现,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制造企业对贯穿于供应链的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在持续增加。何黎明(2009)指出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加强深度合作,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动发展的趋势日益显现,物流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麦金尼斯(Mcginnis)和科恩(Kohn)(2002)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物流运作逐渐被看作是降低费用和增强服务优势的有力手段。陈(Chen)和拉巴尼(Larbani)(2005)对不同的供应链联盟绩效进行了系统仿真研究,并通过算例分析了由两个供应企业、三个制造企业、两个物流企业、三个客户组成的供应链价格联盟问题,为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联动源于运作关联,关联在于原来在同一企业或行业内的运作发生分离。何明珂(2007)指出,由于制造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分工的细化,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竞争的加剧,企业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而将物流等业务外包,由此产生了制造和物流等活动的分离。相关联的运作具有互补性以共创价值,联动可以有效降低双方企业的成本,提升竞争优势。随着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程度的加深和范围的扩大,制造企业开始从战略层面考虑物流外包,双方企业联动的内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物流活动,转而向更为复杂、个性化定制的战略协作发展(沈文装,2014)。物流企业在与制造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逐步调整自身的战略定位,通过合作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和创新能力(Hertz, 2001),以更好地与制造企业的战略需求相匹配,创造客户价值。基于上述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和企业层面联动方面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我们将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联动界定为: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以客户价值创造为合作导向,合作双方互以对方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运营为基础,修正自身的行为以获得合作方的正反馈,强化、深化、优化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合作,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增值。

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联动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

(1)合作关系层面,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联动是指双方企业深层次的合作,双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从最初松散的交易型关系发展成为紧密的伙伴型关系。

(2)双边互动层面,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联动具有双向性特点,双方企业不断地双向反馈、调整向上发展;联动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双方企业均主动地参与合作,而非单方主动去适应合作方的要求。

(3)价值创造层面,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联动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导向,整合与共享双方企业资源。

2 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研究

动态的商业环境在加剧企业竞争强度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策略路径,企业的战略柔性成为企业必备素质。当合作企业均以自身路径发展和调整时,企业间合作将变得更为复杂,单边(多采用货主企业)视角下分析这种变化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本小节以双边视角对研究货主企业与3PL企业关系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从动态视角分析文献研究的变量及变量间的逻辑关系,从双边视角梳理文献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此找出差距并提出建议。

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的起始点是制造企业的物流外包,本部分以与物流外包相关的词为主题词,查找1990年至今的文献,筛选标准为:①双边或多边视角研究物流外包的文献;②单边视角研究双方间关系的文献。本部分从研究视角与第三方物流界定的动态演化、互动研究涉及的主要因素和互动研究的主要基础理论三个方面展开,述评国外文献中关于3PL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的研究,并提出研究空间和研究展望。

2.1 研究视角与第三方物流界定的动态演化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研究物流外包关系和企业互动的文献,主要采用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两种方法,其他方法包括仿真优化、归纳描述和演绎描述等,所占比重较小。单边视角和多边视角文献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所占比例有较大差异:单边视角下研究的文献,大多采用实证方法;双边视角下研究的文献,大多采用案例分析方法。

从20世纪80年代物流外包兴起至今,已有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界定了第三方物流(3PL),不同定义侧重点各有不同。第三方物流是指利用外部物流服务提供商运营传统上由组织自行运营的物流操作业务,包括整个物流流程或部分物流活动,物流服务提供商为了客户的收益至少提供包括基本仓储和运输的管理与运营活动。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被认为是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支持性组织,支持性成员企业只是为供应链中的主要成员企业提供资源、知识或设备。3PL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企业外包往往只选择外包标准化、规范化的物流运作。随着双方的发展和企业新诉求的驱动(货主企业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专注核心业务等;3PL参与运作增值服务、提高自身资产利用率等),货主企业有把更为复杂的物流活动外包的动力;同时3PL企业具备参与高端运营的能力(很多时候并未被货主企业所使用),3PL企业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的意愿。现有文献更多的是从单边角度(货主企业)研究企业外包(外包决策、伙伴选择、外包收益等);而从双边角度(货主企业和3PL企业)研究的文献较少(参考物流外包的综述文献,以双边视角研究的文献只占很小比例)。3PL与货主企业合作的深化以及3PL主动性的增强,使得双边关系具有演进性、动态性特点。货主企业单边角度关注物流外包的单个阶段或整个过程,其结论的得出必然是建立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假设之上,只考虑企业自身的运营而忽视双边关系的双向性和整体性。由此得出的结论,其可信性和实际意义将大打折扣;而采取双边角度进行研究,在对整体优化和双边关系本质的把握上更为有效。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对3PL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考虑双边关系的互动和不断演进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3PL的界定进行补充和扩展:

(1)双边联动的研究视角。

(2)动态协调物流运营以匹配双方的调整。

(3)长期互惠的双赢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2.2 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研究涉及的主要因素

研究物流外包关系的模型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学者们都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变量或影响因素。兰伯特(Lambert)(1999)强调关系组建的主要驱动变量(资产或成本效率)、催化变量(文化的相融性)、主要构成因素(联合计划与控制)和关系产出成果(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竞争优势)。拉霍温(Laarhoven)(2000)通过对同一样本双边关系的纵向比较研究,提出驱动因素主要有成本和投资、服务和质量、战略柔性、核心竞争力(注:按重要性排序),并发现驱动因素不具有动态性。关系产出因素包括成本降低、客户服务水平提高、获取竞争优势。斯坦克(Stank)和多尔蒂(Daugherty)(1997)提出外包关系形成的积极促进变量(资产专用性等)和消极抑制变量(交易成本和行业结构因素)。查普曼(Chapman)(2003)、帕纳伊得斯(Panayides)(2007)提出组织学习是合作关系成功的先决条件。克内梅尔(Knemeyer)和墨菲(Murphy)(2005)提出关系属性(资产专用性和沟通)对合作关系产出因素的影响。高尔夫(Golicic)和门泽尔(Mentzer)(2006)提出关系类型(紧密程度)对合作关系产出因素的影响。哈尔多森(Halldorsson)和斯科特拉森(Skjott-Larsen)(2004)提出主要的产出变量(新的竞争优势和创新)和先决条件(信息公开和知识、技能共享)。摩尔(Moore)和坎宁安(Cunningham)(1999)认为货主企业和3PL之间高水平的平等、承诺、信任是双方建立有效双边关系的基础。

已有文献无论是从某一个阶段或同时以几个阶段的变量作为研究对象,均很少考虑关系的动态特点。双边关系的动态性决定了变量逻辑关系具有动态性的特点,由此可知,无论以哪一位置为起点,反馈机制都是必要的,以便更好地修正和调整整个系统;双边联动关系的动态性还反映在同一变量所处关系类型和阶段位置的不同,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或弱化。也就是说,企业间合作之初的决策指标与当时的战略相契合,合作的深化使得最初的决策指标可能成为阻碍合作关系发展的障碍,需要进行动态调整。

综上分析,我们得出变量间一般性的逻辑关系,如图3-1所示。

图3-1 变量间一般性的逻辑关系

2.3 互动研究的主要基础理论

关于物流外包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理论基础薄弱,双边视角下的理论分析更加离散,缺乏系统性。货主企业和3PL企业的主要关注点不同,双边角度分析所应用的理论存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例如,货主企业主要关注成本和核心竞争力,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分析物流外包;3PL企业关注资产利用率,应用范围经济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分析物流业务运作。研究货主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互动过程,针对货主企业和3PL企业所应用的理论不一致,理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在研究物流外包的文献中,经济类文献倾向于采用交易成本理论、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管理类文献多选取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竞争力视角。但若仅从经济理论或管理理论视角研究物流外包,会忽视外包主体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不利于揭示外包的实质以指导企业实践。近年来,从社会交互理论视角来解释外包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双边角度分析物流外包采用单一理论很难有效地解释整个过程,多个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很多学者所使用。哈尔多森(Halldorsson)和斯科特拉森(Skjott-Larsen)(2004)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网络分析理论研究货主企业与3PL之间的关系。哈尔多森(Halldorsson)和天(Tage)(2004)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分析物流外包关系。鲁道夫(Rudolf)等(2011)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关系营销理论研究了物流服务提供商对客户的适应以取得外包关系的成功。古尔布兰德森(Gulbrandsen)等(2009)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通过案例研究物流外包决策问题。基姆(Kim)等(2009)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双边各自构建跨组织关系的因素。史蒂文(Steven)等(2009)以交易成本理论和社会交互理论为基础,开展实证研究。盖德(Gadde)和胡尔登(Hulthen)(2009)采用工业网络模型从整体上分析物流外包,得出货主企业和物流服务提供商互动的加强能够提高外包绩效。摩尔(Moore)和坎宁安(Cunningham)(1999)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研究发现有效的双边关系与货主企业和3PL之间高水平的平等、承诺、信任相关。克内梅尔(Knemeyer)等(2003)、克内梅尔(Knemeyer)和墨菲(Murphy)(2004,2005)将市场营销理论引入合作关系分析理论框架中。克恩(Kern)和威尔科克斯(Willcocks)(2000)将社会交互理论引入合作关系分析理论框架中。考克斯(Cox)(1996)应用核心能力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结合物流外包的整合程度,将物流外包分为四种类型:市场交易、客户定制、联合物流解决方案及内部物流解决方案。

综观现有对物流外包的研究文献,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论有资源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及社会交互理论。

(1)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企业要具有竞争优势,企业的资源必须具有一系列特性: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非替代性。企业物流外包可弥补企业物流资源的不足,物流作业涉及企业的多个环节,货主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密切合作可以进一步提升货主企业资源的竞争优势特性。

(2)交易成本理论。科斯(Coase)(1937)首次提出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市场和企业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手段,成本决定某项活动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外包进行。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进一步发展了交易成本理论,提出影响交易成本的原因是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义行为受三个变量影响: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的频率。企业所需的物流资产专用性低则交易成本低;反之,高资产专用性会提高物流服务供应商机会主义行为的概率,导致交易成本提高。此外,交易成本还与交易的不确定性正相关。物流外包是介于市场与企业内部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是企业对成本权衡的结果,即交易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关系模式。

(3)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企业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将业务交给他人完成,会产生目标冲突和信息不对称,为规避由此带来的风险,需设计适当的委托代理合同以协调和激励双方行为。双边视角下研究货主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关系具有动态性,双方的目标一致情形和信息对称情况不断变化。

(4)社会交互理论。社会交互理论是以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学理论,被用来描述由心理学和经济学衍生出来的人的行为和行为动机的心理学命题。跨组织交互理论认为,成功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交互行为。组织关系的走向依赖于过去的合作关系质量,外包可以使参与者进行资源交换,外包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

资源基础理论限于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交易成本理论不局限于资源的依赖程度,而是权衡资源的属性;交互理论强调双方形成承诺、互惠的社会交互关系后,交易关系才可能免于交易的风险而持久保持,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才能最终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委托代理理论分析双边互动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冲突的情况,随着双方各自的变化,合作程度和合作范围亦不断演变,出现信息对称→信息不对称→信息对称和互动双方目标一致→目标冲突→目标一致的循环。

物流外包互动关系形成和发展的不同阶段,都需要同时应用多个理论分析才能更加全面、具体(见图3-2)。

图3-2 物流外包互动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注:TCE(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交易成本理论;PA(Principal Agent Theory):委托代理理论;SE(Social Exchange Theory):社会交互理论;RBV(Resource-Based View):资源基础理论;OT(other theories):其他理论。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参考文献整理。

(1)决策阶段。决策阶段的货主企业结合自身资源状况和物流运作对企业的重要性以及物流市场的竞争情况,辨别企业的物流外包需求;3PL企业则考虑资产专用性和范围经济。据此,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成为许多学者在这一阶段使用的理论。

(2)设计阶段。双边视角下分析物流外包的设计,是一个动态交互的过程。货主企业与3PL企业充分沟通以寻求最佳合作,同时要面对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冲突的情况。这一阶段,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理论。

(3)实施阶段。在物流外包实施阶段,技术、信息以及适应过程非常重要。此外,为规避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冲突,需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激励。这一阶段,委托代理理论应用较多;近年来,社会交互理论和学习理论也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4)评估反馈阶段。过去合作关系质量的好坏决定组织关系的继续或中断。双方通过对彼此的评估及双方双向反馈,进一步强化信任和承诺,同时涉及正式合同的修订和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重新权衡。这一阶段,社会交互理论是研究人员分析应用的主要理论。此外,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也较多。

每一个阶段,由不同的理论结合使用作为主要理论基础,并辅以相关理论,不同的理论应用会导致双边关系的不同走向;同时其他理论的辅助作用也非常关键,不可或缺。有效的理论结合可以使我们从多个方面分析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并指导未来实践。

2.4 研究展望

随着物流企业的发展和其他行业的企业进入物流行业(如金融、IT、咨询),物流行业所能提供的增值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宽,实际上3PL企业已经开始为货主企业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并且更多地参与企业的运营。但货主企业对物流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的观念,仍停留在之前的运作层面上,看成传统的业务型操作。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的互动程度低、主动性差,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我们认为研究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1)动态性视角。整个互动关系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变量和因素具有动态性,需不断地依据组织内、外部环境及双边关系的变化进行反馈与修正。

(2)理论结合应用的进一步扩展。除本书所提到的资源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社会交互理论外,还有很多理论(包括最近为学者较多提及的市场营销理论、网络理论、演化博弈理论、学习理论等)应用于研究物流外包的关系上。理论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流外包关系的动态性和整体性。

(3)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的变化。物流外包的动态性涉及双方组织结构的变化和员工心理的变化,未来的研究可细化物流外包的不同程度和不同阶段对双方组织结构和相关员工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物流外包程度和关系的反作用。

(4)多边视角即供应链视角和网络视角。双边视角的选取只考查了物流服务提供商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的联动,没有考虑与供应链网络中其他成员的联动,可将视角选取为3PL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即多边联动,进而拓展至整个供应链网络联动的研究。

(5)环境因素。现有文献很少考虑宏观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企业层面的微观环境(主要有企业规模、合作时长、双方权力等)对双方企业互动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重视外部宏观环境和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微观环境对双方关系和互动行为以及路径的作用。

(6)纵向研究。关于物流外包的纵向研究较少(Robert Lied;佐治亚理工学院),双边或多边视角下的纵向研究还没有开展,未来可以尝试从双边和多边视角对物流外包进行纵向研究。 +Fj6b68NUWS6ar/0EJ5UNASnPpViA1JfS0LSdJ19/x0v2zYeXB7vi83Cld1rA68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