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模式”取得的成就证明了我国脱贫政策的可实施性,组织体系、结构的严谨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宁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健康扶贫体系,标本兼治,真正解决了医疗条件差、大病救助保障力度不够、医疗保险存在空白区域等难题,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健康扶贫之路,其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宁夏始终把将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医保制度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广泛收集参保人员数据资料,构建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平台,扶贫、民政、卫健与医保各部门实时沟通,按时更新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各级医保部门建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实名制台账,月更新、季核实,夯实数据基础,实时掌握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参保动态,为医保精准扶贫提供数据支撑。
各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积极合作,深入开展基层调研活动,由“上访”变为“下访”。事前调研制订精准政策,事中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整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事后开展讨论总结,集思广益解决医保问题。卫计局制订考核评估办法,重点对保险普及率、患病贫困人口分类救治、患病人口补助额度、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广泛听取居民意见,了解居民对保险的真正需求,依据居民需要制定保险组合,确保健康扶贫工作规范、科学、有效推进。
在健康扶贫之初,保险理念以及“全民医保”宣传难度极大。如何让当地群众接受“全民医保”、认可保险的长处是当地政府和保险公司首要考虑的问题。由此,当地政府和保险公司通过印制保险卡片、借助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保险理念。同时,加强对当地居民切实关切的保险理赔流程等专业性问题的宣传,在获得社会认同的同时也增强了保险的吸引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普及全民医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各级县乡政府、各部门的鼎力协作下,自治区建立了一个多部门、多路径、多维度相互协同的健康扶贫体系,降低了政策实施成本,发挥了健康扶贫政策的协同效应,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获得了群众的极大认可。
2017年9月,针对保险项目涉及人群广、服务要求高、出纳资料多、服务效率低等问题,一站式结算工作正式启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出院时自动结算相关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及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赔款,实现了“数据快起来,群众坐下来”。
俗话说,“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自己最可靠”。中央政府虽然会尽最大力量帮扶,但也不会一味将大量资金用于某一地区的健康扶贫工作之中,因此各地要靠自己的经济力量维持健康扶贫的收支平衡。基于此,当地政府出资加上当地企业捐款共同组建了卫生发展基金会,以解决医保对部分疾病补助水平低、政府医保支出数额大等问题,维持了地方财政收支稳定,造血与输血相结合,总体提升了医保服务能力。
宁夏的健康扶贫是我国健康扶贫的典范和标杆,值得各个地区学习和借鉴,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是缺少法律制度的支持。虽然健康扶贫在自治区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法律法规将健康扶贫制度化,犹如“三月间的樱桃——红不久”。一旦政府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健康扶贫就将犹如“昙花一现”。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听取群众意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其制度化。
二是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削弱了保险公司和基层公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健康扶贫中的保险扶贫需要地方保险公司积极配合,而保险公司又以营利为目的,在保险扶贫过程中,基层员工工作时间长、任务重,而给公司带来的收益低,缺乏激励机制,公司和员工的热情和积极性会被消磨干净,最终可能给保险扶贫政策带来恶劣影响。因此,政府应该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使从事保险扶贫的人员既能在工作中获取荣誉,又能收获利益,在综合激励中促进该项政策卓越发展。健康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即使在扶贫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就会得到群众的支持,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