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黔西南州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移民群众互动,促进社会融入

搬迁群众从熟悉的乡村进入陌生的城市,在新的环境下社会信任度降低、自我防御意识较强、社会网络缩小、缺乏社会支持,难以适应融入移民社区。因此,要合理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增强移民间的互动,形成友好的邻里关系,扩展新的社会关系网络,为移民生存发展提供社会支持。

首先,合理运用空间资源,开展地方性文化活动。移民社区中有许多移民是布依族,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活动如“三月三”“六月六”等,不仅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丰富了移民生活,也为移民互动提供了机会。

其次,建立互助组织,增强邻里互动,扩展社会关系网络。第一,组建以邻里为团队的活动,增强邻里互动。如以楼层、单元为单位开展文体活动,增强团体责任感和归属感。第二,充分运用网络社交媒体,扩大移民社交半径。移民社区微信群除了可以共享信息外,也是移民的聊天室,加强了移民之间的互动,扩大了移民交往半径,不断形成新的社会关系网络,使移民较快融入移民社区。

最后,关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移民从分散到聚居,家庭居住空间的压缩令代际矛盾更加突出。由于老年人年龄较大、缺乏体力,在就业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大多数人都赋闲在家,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由家庭服务中心组织老年人茶话会等活动,增强老年人间的交流沟通,丰富闲暇生活。通过对移民社区空间资源的运用,开展有利于增强移民互动的系列活动,扩展移民社会关系网络,不断积累社会资本以获得社会支持,实现对移民社区和城市生活的适应和融入。

(二)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拓展就业路径

增强搬迁群众自我发展意识、提升搬迁群众自身发展内生动力,实现搬迁群众稳定脱贫致富,才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根本目的。一是引导搬迁群众形成“造血”理念。通过加强思想扶贫,引导贫困户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意识,使其认识到外界“输血”不能致富,自身“造血”才能致富,彻底转变贫困户思想观念。二是提高搬迁群众综合素质能力。通过走访入户、摸底调查等方式,了解搬迁贫困户家庭中有劳动能力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技能特长情况,全面掌握搬迁群众人力资本状况,依据搬迁群众自主意识、就业意愿,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充分挖掘搬迁群众人力资本潜力。三是提升搬迁群众就业能力。结合各县(市)实际,引进适宜搬迁地发展的产业种类和发展模式,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机会;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搬迁群众进行自主择业和创业,实现就业的多元化。四是拓展多种就业方式。运用“互联网+扶贫”的方式,鼓励搬迁群众发展小手工等产业,通过微商、电商的多元化就业方式进行自主创业,将脱贫思想落实到致富行动上,增加搬迁群众的经营性收入。五是关注弱势群体就业。针对搬迁贫困人口中有培训意愿的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以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结合地方、民族特色开展简单、便于掌握的实用技能培训;构建以农民工、易地搬迁贫困人口等为主要对象,涵盖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夜校等多层次的技术技能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易地搬迁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三)引导学校和家长重视随迁子女教育

通过教育实现脱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式之一。黔西南州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已经同步配套建立了幼儿园及义务教育学校,能够基本满足随迁子女的就学需求。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注重教育融合。由于城乡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协调好原有居民和随迁子女之间的教育差距,切实提升教学质量。首先,注重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随迁子女的心理疏导,避免随迁子女产生自卑心理,让随迁子女逐渐淡化“搬迁户”的身份,适应城市的社会文化生活,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教育圈。其次,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搬迁群众子女的教育基础、身心状况等,建立健全适合随迁子女的教育教学制度,如加强少数民族同学普通话的学习。最后,注重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引导搬迁群众注重子女教育问题,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动态,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Zg75CD5jYrbhutzgVlH7t/y5iyt8mpmDCBLO0zBfnBkXkWSz8lbrJ2NhYdgWUh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