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保险思政课程(以下简称“保险思政课”),是指在保险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的具体内容,注重在保险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保险知识传播中凝聚思政底蕴,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保险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引导保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职业观,培养保险学生形成深刻的爱国情怀、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教书育人的整体过程中强化政治导向,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价值引导。
除了培养保险学生之外,保险思政课还应覆盖保险从业人员执业培训等。所以,广义的保险思政课,是指在保险院校(保险师生)以及保险监管部门(保险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保险机构(保险从业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利用课堂教学和执业培训等思想阵地,积极构建“保险思政课程+保险课程思政”大格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八个相统一”是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知和成功经验的科学概况,为新时代保险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任务,因此它具有深刻的政治属性。思政课虽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但其教学内容绝不是政治口号,而是科学理论,并且具有深厚的学术内涵。马克思主义兼具价值性和科学性,其价值性集中体现在它的意识形态属性中,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它的学理性上。因此,科学把握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对于深刻认识保险思政课的性质、功能和目标,深化对保险思政课教学的规律性认识,深入推进保险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政课具有价值性和知识性双重属性。思政课致力于培养既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又有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共产主义信仰,以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教育青年学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体系帮助青年学生养成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和法治思维,以党的科学理论引导青年学生拥护党的领导。从教学目标到课程内容,思政课无不彰显了价值性和知识性的双重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因此,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对于切实提升保险思政课教学质量、培养又红又专的优秀保险人才、推动保险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思政课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中、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引,不断提高教师驾驭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深化学生对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的认识,创新运用新媒体技术,搭建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有效载体。因此,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的辩证统一,对于巩固保险意识形态安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激发保险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致力于培养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具有创新发展实践能力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用人才。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帮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既注重学生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注重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强调理论传授的同时,凸显行为指导意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因此,思政课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对于满足保险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促进保险学生知行合一,提升保险思政课教学实效,深刻把握保险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统一性强调的是要有一定的标准,要有基本的要求,要有内在的尺度。多样性强调的是要适应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层次,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把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起来,是思政课创新发展的重要规律。因此,保险思政课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有利于增强保险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激发保险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参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各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进一步加强保险思政课建设。
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主导性是一种实施主导性。大学生是学习、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内含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主导性和主体性是思政课的基本要求,二者统一于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因此,结合保险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正确认识主导性和主体性的主要表现和时代境遇,系统回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历史进程,明确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价值指向、基本原则和关键着力点,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认识教学主体关系,科学解决教学基本矛盾,推进新时代保险思政课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具有突出的灌输性,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实际,通过灌输的方式将青年学生不能自发形成的科学理论传递到位;同时,思政课具有显著的启发性,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启发学生树立辩证思维,坚持前沿意识和问题导向,增进学习兴趣,促进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自主学习,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保险人才,进一步提升新时代高校保险思政课实效性,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需要系统把握保险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的功能作用与重点要求,坚持二者相统一,从推进保险思政课教学内容设置、把握教学对象、优化教学环境等方面,协同推进保险思政课的创新发展,增强新时代保险思政课的建设实效。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重要形式,在不同场域、不同对象、不同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通常认为思政课是显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新时代中,深刻把握思政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是思政课遵循规律、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因此,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并不是一个新的论题,在新时代深化这一论题研究,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交叉学科研究视野,面向鲜活生动的保险思政课教学实践,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理论基础、历史延承、实践路径和创新发展等方面重点着力。
保险思政课是解疑释惑的思想课、传播真理的理论课、铸魂育人的政治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其他保险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因此,为了使保险业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们必须要开好保险思政课。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担负起培养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就必须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保险专业教育相隔绝的“孤岛效应”,真正实现教书育人,为此,必须构建“保险思政课程+保险课程思政”大格局,将立德树人贯彻到保险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保险思政课创新不容忽视,势在必行。
根据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以下简称《课程思政纲要》),对于经济学(含金融学、保险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金融(保险是金融的重要分支,本书部分内容把保险置于金融中进行阐述)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与金融在整个国家经济基础中的重要地位密切相关。2017年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金融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如果不能牢牢掌握金融领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弘扬优良金融文化,放任市场逐利性挑战主流价值观,就会造成金融乱象丛生和引发系统性风险,所以我国作出战略部署,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特别是防控金融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之首,稳步推动金融事业持续良好发展。
保险专业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金融安全的重要论述,以高度的自觉自信深化保险理论研究,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潜心立德树人,将精深的保险专业学识转化融通,通过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外实例对比,生动阐述保险与经济的关系、保险(金融)为什么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怎样深化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提高保险参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以及国家保险(金融)安全的重要意义何在。通过专业教师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新颖的思维视野,感染引导保险学生正确认识保险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清醒认识国家凝心聚力应对外部冲击和聚精会神发展经济的政策方向,深刻认知保险在治国理政中所具有的重要分量,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立场、践行中国方案。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保险思政课的意义就是在保险知识传授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向学生生动阐释价值引领的政治立场,使他们化知识为德行、化德行为信仰,努力在新时代成为有理论学识、有创新能力,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国家栋梁。
保险课程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保险专业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新中国保险事业与红色保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人民保险事业(1922—1949年)]的渊源、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在上海和重庆创立的大安和民安保险公司、美国次贷危机(美国政府救助AIG保险)对中国保险安全的启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数字人民币等,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中国智慧、体会中国特色,将保险专业与祖国发展相结合,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险理论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整体框架下,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地发挥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深化保险体制改革,为实现“两步走”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作为新青年,义不容辞地将中国在新保险(新金融)领域的领先态势持续扩大。
保险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关系着消费者的生老病死和经济社会的风险韧性及可持续发展。在保险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保险创新、保险衍生业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侵蚀保险资产、破坏保险秩序的金融犯罪也呈高发态势。综观保险犯罪案件,共同犯罪现象普遍,保险机构内部工作人员涉案现象突出,折射出保险系统部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品质意志沦丧。因此,在保险人才的培养中,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提升保险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当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与严谨的职业道德规范发生冲突时,只有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抉择的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才能使保险从业人员坚定不移地执行纪律,才能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护。所以,在保险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使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具有自觉的保险职业道德意识和崇高的保险职业道德理想,成为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高素质、专业型保险人才。
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目标,“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保险思政课程是保险业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保险课程是保险从业人员的基础课,保险知识、保险技能、保险素养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家庭的经济福祉上,也体现在国家经济系统的健康稳定上,因此,在保险课程教学中应当注重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