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理论依据及分析

1.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和员工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承担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社会的贡献。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整个社会希望其履行义务的总和。企业社会责任从社会角度可被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资源责任;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可被分为顾客责任、员工责任、股东责任、供应商责任、社区责任、环境责任等。

迈克尓·波特(Michael Porter)则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三种类型:一般社会责任、价值链主导型社会责任、竞争环境主导型社会责任。一般社会责任是企业对既不受企业运营影响,也不影响企业竞争力的社会问题的承担和解决。价值链主导型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内部运营中价值链上的活动都会和外界相联系,带来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影响;企业应投资和改造内部价值链,来消除和解决价值链对外部的社会影响。竞争环境主导型社会责任是指存在于企业外部运营环境中的问题,会对社会和企业竞争造成巨大的影响。企业应投资和改善外部竞争环境,来解决外部社会问题。

2.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就是任何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集团和个人。企业经营者应对所有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人或股东的其他利害关系人负责。企业与雇员、供应商、社区、政府、消费者、投资者等都存在一定的利害关系,企业在做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其相互利益。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贡献与影响有所差异,因此在企业中的地位并非完全等同,企业应该对诸多利益相关者进行优先性排序。Frederick(1988)根据对企业产生影响方式的不同,将利益相关者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根据米切尔评分法,利益相关者可被分为:①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同时拥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迫性,包括股东、雇员及消费者;②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拥有三种属性中的任意两种,如政府,同时拥有合法性和权力性;③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只具备三种属性中的一种。

利益相关者理论回答了企业经营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问题,清晰地指明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对象及相关责任,突破了股东利益至上的传统观念,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平台。

3.企业价值链

“价值链”这一概念由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他将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分解为若干战略性相关的价值活动,每一种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产生影响,并成为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基础。

企业价值链是以企业内部价值活动为核心所形成的价值链体系。企业的价值活动可被分为两类,即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共包括九项一般的活动类型。基本活动是那些涉及产品实物形态的生产、营销和向买方的支付,以及产品支持和售后服务的各类活动。辅助活动指的是那些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范围的职能以相互支持的活动。价值链模型中的点划线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即采购、技术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都与各种具体的基本活动相联系并支持着整个价值链。企业的基础设施虽并不与各种特别的基本活动相联系,但也支持着整个价值链。

4.波特“钻石模型”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2020)一书中提出了钻石模型,识别出了能够增强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钻石模型的组成要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及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1)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企业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劳动力等条件以及企业自身的资金。初级生产要素通过简单的投资就能获得,无法使企业产生竞争优势。高级生产要素是指企业所拥有的高级人才、科研机构、教育培训体系等,高级生产要素是不能通过初始投资获得的,能使企业产生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降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来弥补初级生产要素的缺陷。他还指出,企业某方面初级生产要素的适度不足,反而能够促使企业创新,例如,如果企业所在地区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缺乏,企业就会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高级生产要素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需要企业努力创造才能获取,所以企业应该更加注重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

(2)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是指企业所在地区的市场需求。波特认为如果企业所选择的细分市场中的顾客对产品的要求很高,就会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压力,这样一来企业为了提升竞争力、获取市场份额便会努力满足这些顾客的要求,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企业如果能够满足挑剔客户的要求,对于国外的顾客或其他不挑剔的顾客就会有很大的竞争力。波特指出,如果一个企业连本国市场消费者的要求都无法满足,在本国市场中毫无竞争力,那么盲目地实行国际化战略是行不通的。另外,如果企业能够发现市场的预期需求,便能抢先获取竞争优势。总之,企业对挑剔的或预期的需求条件的满足,不仅能使企业获得国内外的竞争优势,还能带动本国相关产业内企业的创新,共同提升地区的竞争力。

(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波特认为,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产业都很难单独地保持优势,只有上下游产业之间相互支持,形成的产业竞争优势才能持续。拥有具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就可以为先进的、高质量的原材料和相关技术支持以及保持竞争优势提供可靠保障。同样,如果某一产业的下游顾客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就会对上游产业提供的产品有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本产业中的企业进行创新,注重产品质量。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对待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态度,往往与其所处的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相关。一个企业必须根据所处地区的环境、当地历史文化、产业环境的特征来形成企业战略并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这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条件。 Q3TEAaYGDWYX9UYn40u/5pbTFqw2d2ZUykknzgU7yXFf9nNfwz0Odh6xgbwOOCm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