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金融科技结合的未来

金融科技将从数据、风险防控、支付等多个方面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嵌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完成基于信息与价值的现代金融体系的整体重构,帮助形成一个科学防控、便捷安全支付、充分体现数据价值、信息共享的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一、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基础性战略资源

未来,每个人、每家企业、每家金融机构都将既是数据的生产者,又是数据的消费者。金融科技可以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提高数据互通能力,促进数据的融合应用及数据价值的充分发挥。数字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被放到了重要的战略位置,推动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引领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要实现数据要素的市场化,就需要与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一样,实现经济效益。对数据而言,就是要进行生产要素的确权、定价、流通、商业化和隐私保护,这都需要金融科技的进一步融合深化。能够实现数据要素市场化的两个关键技术支撑是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而核心在于这两种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一)区块链金融与数据

区块链技术利用其智能合约、点对点传输、分布式数据存储、共享机制等核心特性,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不断升级,带来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贸易金融、资产证券化、跨境支付等落地场景的多元化发展。

数据在存储、流通过程中容易被篡改、伪造。区块链网络内各节点存储的是数据,链上交易的也是数据。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使得数据一旦上链,“链上”信息就变得“透明”且不可篡改。可将其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实现出入库记录和质押记录的安全存储、质押物的实地实时监控,将可信信用转化为数据上链进行存证和溯源,数据通过上链进行了确权。

在虚拟的数据资源中,各种虚拟交易信息集合在机构数据库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数据库保存了很多的客户信息,这种信息往往是机构的资源甚至是财富,可以利用数据资源实现机构的财富最大化的目标,这种通过网络储存起来的无形资产,同样也面临着安全问题。近年来,网络犯罪的数目增加,保证数据的安全是防范风险的重点。

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轻松获得个人信息,帮助金融机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识别风险,为个人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但却忽视了因数据泄露而产生的个人隐私问题。另一方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信息不对称,就要信息共享。交易产生数据,消费者的活动轨迹也会产生数据。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我们在某一平台上进行了某一交易,马上就会看到与交易有关的链接出现;或者我们浏览了某一网站上的某条信息,就会有相应的广告推送。这是因为我们的数据被自动“交易”了,信息被共享了。

数据的泄露主要有两类:一是机构或企业内部人员受利益的驱使,将机构或企业内部数据泄露,由此导致的恶性竞争和报复性行为;二是机构本身的数据安全系统存在问题,外来侵入者很容易盗取数据,从而引发财产损失。数据隐私无法保障,就会产生隐私保护与数据共享的矛盾。“上链”之后,交易信息在公链上是公开的,活动轨迹在公链上也是公开的,但是账户身份信息如果在私链上没有经过信息所有人的允许并公开的话,任何平台或机构都是看不到的。因此,数据隐私保护与数据共享的矛盾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来解决。

区块链可以重塑信任机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已成为银行业未来金融科技布局的重点之一。在区块链技术背景下,金融服务更加贴合实体经济,传统金融机构、产业链之间的边界将逐渐模糊。数据拥有价值,将成为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纽带。

(二)物联网金融与数据

物联网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于1991年提出来的。物联网是指能够把物—网—物、人—网—物之间连接起来,利用射频识别(RFID)等感应器、互联网络等传感器和设备映射终端平台,进行相互通信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应用的新技术。物联网可以实现无处不在的物物相连,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实时监控。随时掌握目标物的状态、位置、环境等信息,并依此做出反应,这是物联网的一项主要特征。二是定位追踪。依靠GPS等定位系统及无线通信设备,可以对物体进行动态追踪。三是决策计量。通过网络对数据信息进行搜集、整合、处理和分析,将结果传递到物联网终端,能及时做出有效决策。四是远程指挥。各领域无须派遣专业人员实地考察,借助物联网技术传感设备就可以进行远程操控,办理业务。万物互联的时代慢慢到来,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将更多新设备接入网络,形成海量数据。物联网应用也将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向智能化、网络化、高效化方向转变。

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下,金融机构将与通信商、设备供应商等各类商家合作,供应商们为金融机构提供射频识别、定位系统、感知设备等传感器芯片,把传感器安置在各个目标上。当目标物发生变化时(比如,受监管汽车所处的位置、状态、司机的驾驶能力,产品的温度、体积变化、所处环境等),应用这些传感器设备能及时进行动态感知,搜集相关信息。在网络传输系统下,目标物的数据和状态会迅速传到商家后台,利用计算机的精准计算能力,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然后再将有用信息通过后台告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金融人员可以随时根据反映的信息,在互联网络上对目标物进行远程操作。

物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将资金流、信息流与实物流连在一起,利用新技术推动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深刻变革着金融领域的商业模式,在支付技术、资产管理等众多金融服务中创新业态,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推动物联网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加快业务创新是金融业转型突破的重要战略选择。两者的融合起点为金融服务,落脚点仍是金融服务,在金融监管、动产抵押融资、智能支付和金融保险等方面,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贯穿到整个金融服务流程,实现线上和线下互联互通,金融服务效率更高,金融机构资产评估更加完善。

物联网与金融体系的融合会通过一种全新的智能化架构体系实现实体经济中的物物相连。物联网技术在汽车监控、动产融资、人工智能和保险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会推动传统金融模式的一场新革命,这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首先,在动产融资中,物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发展保障了企业动产抵押的可信度,提高了银行放贷金额;在银行领域中,物联网金融使支付方式更便捷安全,信用体系更客观,大大降低信用风险;在银行移动支付中,利用物联网的感知技术进行扫描,再将数据信息整合后通过互联网络传输后台,交易双方可以及时实现资金转换,支付服务流程加快。其次,物联网与金融的融合能帮助银行对企业的融资动产进行选择和监控。提供贷款业务和租赁业务是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物联网金融的网络化、数据化和信息化发展,可以精准确定融资产品的应用价值,如产品的盈利前景、体验价值等,使产品的物品属性与价值属性有机融合,利用传感等设备监测动产,掌握产品动态,有利于实现企业动产抵质押融资。再次,在保险业中,应用物联网感知技术掌握投保品的位置、状态等信息,通过计算机数据分析和网络层传输,保险机构进行后台管理,控制风险,实时监控投保品状态,无须人员实地考察,服务更智能、更高效。最后,物联网与金融的融合也可以有效预测金融市场趋势,加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使得证券投资策略更加完善合理。

通过物联网络,金融机构可以随时掌握市场信息流动情况,严格把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全面记录客户信贷偿还历史,并将这些记录形成可靠数据登记在征信体系中,完善信用体系结构及内容,使征信系统更全面、客观、可信。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对金融客户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对交易对象的资产状况、投资偏好和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和预测,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在未来,物联网金融融合技术会更加完善,为各个环节提供可靠的数据体系。

二、监控是金融科技健康发展的坚实盔甲

监控,即监管与风险防控,是信息科技时代风险防范的内生存在机制。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深度应用,可以完善风险防控和监管体系,使得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科技化;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脆弱性”和“破坏式创新”使得金融发展暴露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中,监管科技成为风险防控和化解的重要手段。

(一)完善监管体系,科学监管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监管体系顶层设计和审慎监管是规范金融科技发展的关键。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重塑金融业态,各类金融业务之间深度交叉融合,现行的以中央全面掌控金融监管权力、各金融主管机构承担相关监管职责的“一行一委两会”的分业金融监管体系将面临巨大挑战。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金融科技迅速发展,传统金融业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日趋数字化、智能化。而大型科技公司也日渐深入金融领域,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生力军。无论是传统金融业的科技化,还是科技公司的金融化,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完善的监控体系和监控手段来保障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

金融科技监控的技术落脚点在数据基础管理平台的建设、大数据补充监管信息缺失、利用分类或预测模型提升对风险的预警和感知能力上。 数据权益归属问题是金融科技发展中面临的新型挑战,因此要建设数据基础管理平台,保护好各交易主体的利益,充分、公平、合理地利用数据价值,避免大型科技公司的数据垄断,促进公平竞争。在金融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金融监管的方式和理念也应该革新。需秉承“适应性、功能性、包容性、实验性、协调性”的监管理念,以实现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沟通,构建监管机构与被监管机构及其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平等对话、沟通交流机制。

(二)创新监管科技手段,有效防控金融科技风险

传统金融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金融科技背景下传统金融风险的新的表现形式及新型技术风险。一是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传统金融风险虽然本质上并未改变,但在金融科技背景下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延伸,更加难以准确识别和防范;二是区块链、物联网等底层信息技术因为认知或研发不到位,或应用场景不配套等产生技术漏洞。一方面,这些技术漏洞会导致数据侵权、隐私泄露等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技术本身的特性会加大风险的传递,引致系统性风险。

金融科技推动了金融创新,而金融创新必须要“容忍”一定程度的风险。如何在不引致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推动金融创新,完善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机制是关键。2015年英国创新“监管沙盒”,提供了一个可由监管机构相机抉择监管松紧度的“安全空间”,给市场一定的时限,提升了审核标准上的容错能力,体现了监管理念上的主动性。 要提升金融科技的风险防控能力,避免金融创新抑制,我们需要将“监管沙盒”本土化,完善具体化项目准入和退出机制,消费者保护机制、统筹协调机制,优化“监管沙盒”内各主体功能,提升金融科技监管能力。

三、支付是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扶手

便捷、安全的支付清算体系是现代化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扶手,金融数字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资产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科技等模式和业态将在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此带来的便捷的支付清算体系将是实现智慧金融的重要途径。

移动支付大大减少了纸币的市场流通量,为货币的数字化打下了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国家宏观监控下应运而生,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更是改变了传统的方式。区块链作为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加快了交易以及信息传递的速度,不仅银行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交易支付,银行还可以通过区块链直接向客户发出支付命令,客户无须等待银行的交易进展信息,可以直接在区块链上查询到。中国人民银行也可以随时进入链上系统实施监管,同时可以通过程序设置信息推送,使信息能够被及时传递,从而避免信息传递滞后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

金融科技支撑下的金融基础设施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传统的支付清算体系手续比较烦琐,需要经过层层审核才能对接交易。在此期间,每个环节都需要支付一定的审理或手续费,这样计算下来,与中国人民银行对接业务的银行所需花费会较多。而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在区块链系统进行支付清算,每个需要支付业务的主体作为一个独立的节点,都能够直接进行交易,无须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来实现间接交易,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中国人民银行也无须作为最终清算机构来管理各个银行的业务,减少了中国人民银行清算管理费用。

随着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可以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逐步建立起新一代支付生态体系。通过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了解客户的需求,根据支付需求提供适宜的支付方式,如刷脸、条码、指纹等,采取合适的交易验证手段,如密码、标记、手势、验证码、指纹等。一些边远地区、中老年人、长尾居民客户因为文化程度、基础设施等因素而不能使用现代化的金融科技手段,如何让这些群体也能快速、安全地支付是重点。因此,不需要懂科技的“傻瓜”式智能化支付手段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关键,需要研发“看懂图像、听懂语言、读懂文字”的智慧金融产品,服务线上金融服务盲区。已经进入试点的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电子货币体系,可以实现这种“傻瓜”式的智能化支付。与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需要线上支付、人脸识别、身份验证不同,央行数字货币不需要信号,不需要在线,甚至不需要开立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只要手机上装有数字货币钱包,就可以使用央行数字货币进行支付,非常便捷。央行数字货币是传统货币的数字化形式,也就是人民币的数字化,与纸币可以等价交换,等同于基础货币,不会增加货币的流通量,因此也不用担心货币超发引发的通货膨胀问题。数字货币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央行数字货币电子支付将大幅推进人民币数字化进程,并有可能会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从而拥有全球支付和货币体系的影响力。

央行数字货币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取代传统的纸币。纸币、央行数字货币、支付宝、微信等线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多种形式会在一定时期内并存。但是长远来看,随着以区块链为主体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数字货币会逐步取代现在占主流的支付宝、微信等线上第三方支付平台方式。纸币也将因为发行、储存、运输、安保成本高,货币超发引发通货膨胀等缺点而退出历史舞台。“支付为民”,无现金社会,不远了。 XFwI09v08DGaNvb+mC/ZYeWWxbLcxDJB63BOXMT9BClOerdAsteGa5832F0W9sR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