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金融结构演变中的科技因素嵌入

一、科技的内涵与科技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科技的内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人类的贡献是以技术创新为桥梁实现的。

从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相伴,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都来自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农业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业化的起点,欧洲从农业社会成功地过渡到工业社会,英国最早开始工业化,德国紧随其后,形成欧洲进行工业生产、亚非拉地区为原料产地的国际分工体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美国、日本等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开始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继蒸汽技术和电力技术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一场信息技术控制革命,推动了人类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制度变革,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欧洲走向联合,亚洲新兴国家兴起。目前,第四次工业革命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兴起而发展起来,颠覆性技术组合创新并交叉出现在多个社会经济领域,产业部门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从生产力飞跃的时间间隔来看,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突破性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出现间隔时间很长,但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出现后,科学上的重大发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特别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底层技术出现后,经济运行模式出现了根本性变革,科技创新几乎一夜间就能改变人们的生活。究其缘由,最开始的技术创新主要源于生产中的经验积累、技术改进,而最近几十年的技术创新主要来源于科学发明。从20世纪中后期“新技术革命使科学成为生产力的作用和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 开始,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纵观国内外历史,历史上每一次颠覆性的生产力跃升,都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的。科技创新就是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结合,科学研究偏重于理论基础,技术创新偏重于实践,是“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的结果,科技创新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够驱动经济发展。

(二)科技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1.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的变动,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对原有传统产业的改造,还依赖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将创新技术渗透和扩散到经济领域,一方面,引导不适应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多表现为劳动密集、资源密集,运用科技创新,能将高新技术运用于生产自动化和产品智能化,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同时驱动传统产业向低污染、低能耗的朝阳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成果为新兴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充足的技术资源支持,能够推动技术含量高、效率高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兴产业的诞生,从而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循环利用等技术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则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利用物联网信息系统进行组织结构的战略调整,突破原有的商业业态,创造出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新兴产业。

2.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科技创新可以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先进技术和新工艺能够替代一部分劳动力、资本以及自然资源等,减少资源的消耗和依赖,提高投入产出比。先进技术的引入能够突破现有产品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产品的创新,使产品质量有所提升。

其次,科技创新能够实现收入递增,激励企业进行研发。进行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一旦研发成功,更高级的生产技术和更优质的产品会使微观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降低,从而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将新生产技术运用于新生产线。初期,新产品具有垄断稀缺性,价格高昂,企业前期投入的巨大研发成本逐渐回收,直至盈利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后期,由于知识的“溢出效应”,同行业的企业逐渐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价格下降,整个行业从个别微观企业的科技研发中获益,行业生产要素之间实现更优配置,同类产品品质整体提升,单位要素成本条件下的经济收入增加。收入的增加也会有效激发企业进行科技研发的热情,形成“研发—成功—收入增加—研发”的发展模式,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后,科技创新也能够提升经济的发展质量。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微观主体之间为了争夺市场,就要推出质量更好、价格更优的产品。这就决定了各微观主体争相投入研发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开发出更具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实现生产技术、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进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在国内的竞争力,也能提升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而有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3.科技创新降低环境污染,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随着人口红利的流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难以为继,中国陷入经济低水平均衡发展,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低速转换。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要可持续,要朝着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就要实现经济增长与绿色生态环境共存。

在资源供给有限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依靠资源投入发展的方式难以持续,需要“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 。科技创新能提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提高发展的效率,实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科技创新,拓宽发展新空间,破解资源硬约束,才能让经济发展动力连续不绝,才能应对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在拓宽资源空间方面,一方面,科技创新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提高单位投入产出,控制生产流通中废弃物的排放,从源头上减少现有资源消耗;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开发新的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存量。在治理环境方面,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环保科技的发展,开发出新的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科技创新不仅利用清洁能源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利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有效治理,将工业废弃物用技术转化成能够再次利用的资源,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科技创新通过治理生态环境改进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每年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在GDP的2%~3%,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扭转,能够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破解资源约束的瓶颈,解决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问题。

二、金融的功能与本质

(一)金融的功能

当今世界,金融市场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全球金融业的商业模式、市场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金融的功能没有改变,金融运营模式、组织结构、市场结构的变化都是为了金融体系更好地发挥金融功能。

默顿、博迪(1995)提出了金融功能观,他们认为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下进行资源配置,应从整体上来考察金融系统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将金融功能细分为六种子功能:清算和结算功能、聚集和分配资源功能、在不同时空主体之间资源转移功能、风险管理功能、信息功能、激励功能。莱文(1997)探讨了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他从金融功能的角度入手,认为金融体系促进了风险改善,在信息获取与资源配置方面降低了信息和交易成本,能够动员储蓄、促进交易等,进一步地影响投资决策、技术创新和经济的长期增长率。白钦先(2006)认为金融功能是分层次递进的,在前面功能基础上,当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后面的功能才逐渐显现。也就是说,金融最基础的功能是中介功能,在其之上才能发展出资源配置的核心功能,经济调节功能和风险规避功能则是金融的扩展功能,是金融功能的横向扩展,而财富分配、风险交易、公司治理、引导消费则属于金融的衍生功能,是扩展功能的复杂化。王佳菲(2006)则认为金融的本质功能就是在产业结构转换中优化资源配置。由以上学者们对金融功能的阐述可以发现,虽然各个学者表述的金融功能不大相同,但实际只是分析角度和研究层次有所区别,他们对金融功能的内容表述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差异。

根据以上学者们的观点,基于功能就是作用、功效,本书主要从功效方面分析金融的功能,金融的功能就是整个金融体系发挥出的金融功能,“是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金融功能的有机加总”。 市场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是进行资源配置,金融市场也不例外。结合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金融发展趋势,我们将金融功能划分为如下五个:

第一个功能是支付功能。金融为商品、劳务以及资产交易提供支付手段。当经济货币化后,人们以现金、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当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运用后,支付方式发展为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和网银支付,支付效率大大提高。尤其是数字货币的出现和应用,为人们的支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式。

第二个功能是融资功能。金融体系将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联结起来,“通过调剂资金余缺完成从储蓄到投资的转化。” 这种功能可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形式来实现。一方面,居民将钱存入银行,以银行为媒介把钱投放出去;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采用一定的方式从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那里直接筹集到资金。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有了“去媒化”的趋势,各互联网金融平台引流了传统金融机构的“营业规模”和“客户规模”,金融体系开始覆盖到“长尾人群”,能够通过积少成多的方式吸纳大量“长尾人群”的闲散资金,以“去中介化”的模式实现融资,融资效率得以提升,成本降低,时效性更强。

第三个功能是财富管理。当人们手里有了闲置资金,人们就有了财富管理的需求。简单来说,财富管理就是帮助客户实现财富保值与增值,它以高资产净值的客户为中心,规划设计出一系列针对客户的金融服务,帮助客户有效管理资产、负债、保险等,降低风险。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给财富管理带来了创新活力,金融科技技术应用到财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更高效、更安全、更具有竞争能力的服务模式出现。比如智能投顾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一系列的产品,提供全方位、个性化、自动化的服务,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第四个功能是信息处理功能。金融市场具有信息生产功能,能够为不同部门的决策提供信息。家庭或个人利用利率和证券价格信息来判断是否应该进行消费或者投资,判断资产配置组合是否应该调整。企业利用价格信息选择投资项目,判断是否进行融资。金融机构则在信息获取和处理方面更具有优势,它们能够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和专业性掌握一般投资者无法观察和获得的信息,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降低交易成本。金融科技利用社交网络生成了海量信息,信息获取成本低,云计算和云储存的普及则降低了信息处理时长和获取时间,使不同部门能够更高效地处理信息、做出决策。

第五个功能是风险管理。金融体系为不确定性提供一种交易、转移的机制,能够促进风险的有效分散。就某一个具体时点而言,金融体系为各部门提供了风险集中和分担的机会,投资者可以借助各种金融工具有效分散风险,投资风险负相关的资产组合,从而有效降低或化解风险。就某一时点不能分散的风险,金融体系提供跨期分担机制,在资金充裕的时期进行资金的储蓄,把它们作为资金短缺时期的缓冲剂。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大大增加了信息透明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

(二)金融的本质

2008年蔓延于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使人们对金融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人们开始进一步思考:金融到底是什么?从前文对金融的功能的分析来看,不管怎样发展,其功能实际上是不变的。这也符合默顿的金融功能观理论。

既然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稳定,那么金融为什么还要发展呢?金融创新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就金融的起源来看,金融起源于古希腊的寺庙。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起源地,其经济相对发达,人们纷纷来到希腊进行商业活动,由于那时没有银行,人们只能将货币存放在寺庙内。僧人们发现寺庙里每天存放有一定量的货币,而同时又总有人需要货币,于是寺庙承办与银行相似的借贷业务。也就是说,金融本身并不事生产,它围绕着商业起源,源于大众的需求,是为大众服务的。

就银行的产生来看,一般认为银行产生于12世纪的世界商业中心意大利。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要在意大利进行商品交易,需要先办理货币兑换,当时的货币兑换商往往坐在长凳上办理业务,“银行”一词也是由意大利文长凳“Banco”演化而来的。但当时的银行业务规模较小,主要的业务就是货币兑换。后来,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银行逐渐传播到欧洲的其他国家。比较出名的银行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银行。荷兰是十六七世纪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拥有强大的海上舰队,被誉为“海上马车夫”,其商业也相对发达。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船只,荷兰由于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各地商人纷纷来到荷兰进行国际贸易,当时的国际贸易有一半是通过阿姆斯特丹进入欧洲大陆的。阿姆斯特丹政府为了规避私人银行造成的风险,决定建立阿姆斯特丹银行,其主要业务是货币兑换、货币支付、货币保管和货币结算。也就是说,贸易流催生了大量的物流,进而产生了大量的资金流,催生了银行。从银行的产生来看,金融的创新发展依然是在经济活动中围绕着商业产生的,根源依然是大众的需求,是为大众服务的。

第一家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于1609年在荷兰诞生。第一家可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它主要从事与东方国家的远洋贸易。为了分担国际贸易的风险,东印度公司让公众出钱来打造商队,收益共享,风险分担,于是世界上第一只股票出现了。创立之初,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只能分红,不能转让。随着公众转让股票需求的提升,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应运而生。证券交易所的诞生,也是围绕着经济活动产生的,是大众的需求催生的。

金融科技的诞生也是围绕着经济活动,由大众的需求催生的。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消费者,已经习惯于移动互联,他们习惯于简单、方便、实时获得的服务场景,对传统较复杂的金融服务耐心不足。网络借贷的兴起则利用在线平台将投资资金直接或间接地借贷给用户和企业,这是和社会所有群体普遍具有金融服务的需求分不开的。大数据能覆盖到“长尾人群”,“长尾人群”也能利用互联网接触到金融在线平台,从而获得以往难以获得的金融服务。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诞生于经济活动中。和实体经济不一样,金融本身并不生产具体的产品,它围绕商业生态产生,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金融是实体经济运行的“血液”,最终的目的是满足大众的需求,服务大众。2012年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2017年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也进一步指出金融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这些语言描述虽然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即金融要做好服务。金融的本质就是服务经济发展,满足大众需求,服务大众。

三、科技嵌入金融的重要性

(一)金融发展史就是科技发展史

纵观金融发展史,科技创新贯穿其中。从历史上看,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伴而生。1866年,横跨大西洋的通信电缆促使金融市场全球化。20世纪电子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加快了金融业创新的步伐,出现了信用卡和ATM、POS机。21世纪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又为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的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特别在数字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金融的发展变化异常迅速。

具体来讲,金融的发展经历了电子信息化、互联网化和金融科技化。

金融电子信息化就是取代现金、支票等各种纸质金融工具,运用电子技术和通信基础设施突破网点的限制进行支付结算和金融服务活动。其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步,止于2004年。各个银行系统配置各种计算机和服务器进行物理网点建设,同时,传统银行通过信息化向储蓄、信贷、投资、咨询等多方向发展业务。信息化的发展,使金融机构能够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在支付与结算方面,大额实时支付系统、证券交易清算系统是金融系统中运用电子技术的信息处理系统。在日常生活中,商业银行的ATM、商店的POS机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金融电子化的应用工具。这个时期的金融体系的建设标准不统一,系统整合比较困难,金融机构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主要用于对负债、核算事务的处理,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同时数据的收集和加工处理水平也比较低,系统的整体效能差。

金融互联网化是金融以互联网为载体而发展的金融服务业务。20世纪末期以来,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金融业与互联网的融合,电子类金融产品不断出现。2013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主要原因在于,这一年,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网络融资平台吸纳资金的数额迅速飙升,并在原有的金融基础上衍生出了全新的金融业态,比如众筹、P2P等,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个人存款增量持续大幅下滑。金融互联网化的特点是用户聚集在互联网的平台上,通过网络渠道无障碍对接、在线操作等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

金融科技化开始于2016年。与金融互联网化主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同的是,金融科技要更先进、深入,运用的是科技革命中与金融相关的各项前沿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在业务运作上,金融科技也比金融互联网化更高级,金融科技更多聚焦于客户画像、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甚至数字发行。金融科技化是金融互联网化的升级版,能够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有望推动金融业的整体代际跃迁”

总之,科技创新的发展有效推动了金融业的创新,使金融业持续地往更深入、更高级的方向发展,也引发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和金融业务的操作方式不断创新,金融业的运营效率显著提高。

(二)科技嵌入金融促进经济飞跃发展

通过对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一是科技创新的实质在于驱动经济发展;二是金融的实质在于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大众需求;三是科技创新是金融创新的重要保障。

如图3-1所示,金融发展通过提高投融资水平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金融可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本积累,对投资的扩大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企业也可以利用融资进行科学研发,推动企业生产力的提升,激励企业间进行竞争,进而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境污染改善,最终推动经济发展,服务大众需求。科技创新能够推动金融创新,从而使金融体系的效率改进、成本降低,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服务实体经济,进而使经济发展水平跃升,更好地满足大众需求。

图3-1 金融科技结合的逻辑

由此可见,科技嵌入金融能够促进金融行业生产力的跃升。科技嵌入金融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结果,是科技进步的体现,进而推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如果科技创新不断,那么金融体系水平提升也不断,进而能够促进实体经济以比以往更高的速度持续发展,整个经济社会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 AGQVaLylwIlLfIWET3S7xDa3BpPIqB91RS1Jf6DlMvLW67d0fHLXkpBdtiIwiA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