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数量供给压力

本篇共有两章内容。

第一章从历史分析的视角,对春秋战国以来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进行梳理,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春秋战国到新中国成立前属于粮食周期性短缺与生态环境渐进性恶化时期,“民过地”的周期性压力导致“边际土地”不断被开垦,粮食安全的周期性危机逐步转化为生态环境危机;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属于粮食大幅短缺与生态环境压力增大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化肥、农药、动植物激素等生产要素的大量引入,促使粮食供需达到紧张平衡,短期内粮食安全问题得到缓解,但长期来看,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土壤毒化、地下水超采、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继续恶化,粮食供给能力不可持续,同时,粮食安全问题逐渐以食品安全的形式表现出来。面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三重压力,中国应逐步摆脱不可持续的“石油农业”,适时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用“公地悲剧”理论解释了民勤地区石羊河来水减少和民勤地下水超采的现象。对民勤绿洲沙漠化过程的进一步归纳梳理后发现:经过多年的过度开发,民勤水资源的“公地”问题已经由人类内部争夺水源的问题升级为人类能否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问题,用经典的解决“公地悲剧”的办法已无法解决民勤绿洲面临的沙漠化威胁,需要从更高层级的制度设计入手,将宝贵的水资源用于恢复生态,而不是用于农业灌溉。实际上,民勤所展示的并非个案,据统计,在我国画红线保护的18亿亩耕地中,有超过1亿亩的土地面临沙漠化或石漠化的威胁,另有5000万亩耕地属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还有5000万亩面临重金属污染,应该说水土资源对于食物数量供给的约束依然存在。这会在国家战略层面让我们始终把“增加数量供给”作为优先选项,实际上,这会让我们陷入“质”和“量”不能两全的悖论之中,成为食品安全的内源性风险之一。 9C0/rO+Ubp45AzloL5EfoYiMior4ZdgR8fGSqmCVh3o+AUKKg9fj+OY1VnPrE16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