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选题背景

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2018年2月4日发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发展现代农业是产业兴旺最重要的内容,其重点是通过产品、技术、制度、组织和管理创新,提高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组织化水平,推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大力发展以新型职业农民、适度经营规模、作业外包服务和绿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另一方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三农三牧”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农牧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牧业质量效益稳中向好,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牧区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内蒙古“三农三牧”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因此,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有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文件精神,立足内蒙古的客观实际,在乡村振兴战略及其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加快补齐“三农三牧”领域存在的短板与不足,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的“三农三牧”发展振兴之路。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分布于我国“三北”地区,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生产比较集中的地区。长期以来,该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户生计单一且脆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一地区长期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该地区不像江南、东部地区那样具有工商业发展优势,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该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农牧业资源优势。近些年,部分地区采取农牧耦合的方式,农业经营效益较好。由此看来,利用当地的资源禀赋条件完全可以改变农业发展水平低、农村发展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的状况,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改变农户生计策略行为。而农户生计策略行为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农牧民增收、农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实现。

1.1.1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系统科学、逻辑严密的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南。“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被写进党章和宪法,成为全党的意志、国家的意志和全民的共同行动。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定力。要保持战略定力,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头脑、融入血液、化为行动。要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破除“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以及“发展经济和治理污染是跷跷板两头”的传统发展路径,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从系统工程角度寻求治理修复之道。内蒙古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作为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性生态系统,内蒙古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综合推进,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位于祖国的正北方,地处边疆地区,独特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农牧交错带在祖国生态安全与边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的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到全区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是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生态环境保护既是重大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社会问题。然而,农牧交错带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户生计风险高,与农牧交错带绿色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等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只有探索科学的农牧系统耦合发展,加快提升农牧交错带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农户生计多样化发展,才能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1.1.2 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农民占人口绝对多数,农村数量多且分布广。经历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农业与农村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口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增长至2017年的58.5%,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70.5%降至27.0%,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7.7%降至7.9%,农民居住城市化、就业非农化、生计多样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了广阔空间,但也带来了生产要素非农化、村庄主体老弱化、农村空心化、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农业产业的吸引力大幅降低,农民生计日益脱离农村,乡村发展呈现落后凋敝景象,成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蓝图中的关键短板。在农村人地关系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农业是否依然是基础产业、农业如何实现振兴,直接关乎产业兴旺乃至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乡村产业振兴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改变以往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单向“输血”现象,提高乡村自身的建设能力,同时为乡村人口提供必要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当前,在农牧交错带地区,要想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应在深入推动农业内部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围绕农牧业内部结构矛盾,加快推进农牧业系统耦合。

1.1.3 深化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承包到户的农村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在维护承包农户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允许土地经营权流转,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40多年前的承包到户是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使农村生产力的能量得到极大的释放,农业有了质的飞跃,农民的生活有了极大改善。40多年后的今天,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过去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更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广泛应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现实需要。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以及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任务。目前的农村牧区改革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展开的,是在工农、城乡发展明显失衡背景下进行的,既要调整农村牧区内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激发农牧业和农村牧区活力,又要考虑“四化同步”,还要考虑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农牧业的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的积极性,农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在农牧交错带地区,种植业与畜牧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种植业生产、畜牧业生产和再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单个农牧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农户生计脆弱性不断加大。探索科学的农牧业经营体制,改变农户生计策略,整合农牧交错带地区农户生计资本,可以提高农牧业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防疫水平、种植技术水平,完善农牧区农村金融资本,构建新型农牧区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农牧业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制定切实可行的农牧业支持政策。

1.1.4 实现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农牧交错带地处偏远、生态环境脆弱且少数民族聚集,农户生计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是位于我国东南部农业区与西北部草原牧区之间的一个狭长地带,区内农田与草地镶嵌分布、种植业和畜牧业并存,是具有生态脆弱特征的特殊区域,也是蒙汉民族混居区。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发展、生态保护,更关系到民族融合与边疆稳定,是我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历史上,种植业和畜牧业兼营一直是农牧交错区农户的主要生计模式。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宏观政策的驱动,开荒种植已经成为这一区域的主导生计活动,畜牧业逐渐萎缩成为种植业的附属产业。一方面,由于干旱少雨,农业生产收益风险巨大,农业劳动力不得不脱离农业选择非农就业,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户由于专业技术匮乏,又要照料家庭,不能长期外出打工和脱离农业生产,只能依赖农业资源和家庭劳动力的季节性配置,获取农业和农业内部的务工性收入,却又面临农业生产季节性的劳动投入冲突,因此务工收入在其总收入中的比重偏低。综上,在农业生产主导的生计模式中,探索出一种有效的生计模式是提升农牧交错区域生计水平的关键。

1.1.5 解决民生问题的需要

农户是农村社会的主体,是农村社会各种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农民和农村社会的广泛存在,是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农民和农村社会的变迁,牵动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当前,内蒙古农业和农村社会正经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经受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生态破坏和突发事件的冲击时,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的生计风险比较大,威胁着农户的生计安全。

中央连续多年出台有关“三农”的一号文件,体现出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形成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体系。2010年中央提出“将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提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发展重要方向,体现出党中央加强民生建设、促进农村发展的坚定决心。各地政府也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纷纷推出民生工程,推动公共资源向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众、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逐步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四个方面;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民生,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机会、能力和权益,核心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董一冰、郝志新,2010)。农村的发展,要以农民民生的改善为基础。农民民生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全局的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改革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如城乡收入差距、贫困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等。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党和国家将“三农”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只有农民民生得到改善,收入稳定增长,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蓬勃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促使农村社会稳定。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地区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的生计安全,有助于保障民族团结和社会全局的稳定发展,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科尔沁左翼后旗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地处中温带边缘地区,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一个从半湿润农业地区过渡到半干旱和干旱牧区的农牧交错区。农业耕地和畜牧业草地交织在一起,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养殖同时存在。从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集中在科左后旗的东南部。在农耕区,受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限制,种植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的自然风险较高,导致生产成本提升。由于是种植业区,牛、羊等草食牲畜所需要的饲草料资源丰富,但是草食牲畜较少。草地主要分布在科左后旗的西北部和中部地区,这些地区也是沙化较严重的区域。该地区牲畜数量较多,超过了最合适的载畜量。在草原禁牧政策的背景下,实现草畜平衡发展,是草原生态建设、恢复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科左后旗农牧业自繁自育的生产方式,没有将种植业生产和畜牧业养殖很好地耦合在一起,不能解决农牧系统相悖的根本问题。如何实现农牧系统耦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耦合的概念源于物理学中的系统耦合,是两个或多个实体相互依赖的量度。系统耦合是指具有相似特性的两个或多个生态系统相互兼容的趋势。通过各种交互作用,它们可以组合形成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结构功能体(任继周等,1999)。农牧系统耦合是农业(狭义上的农业,即种植业)与畜牧业通过某种介质以相互依存和互动的方式相结合,实现农牧业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农牧系统耦合就是要通过人工干预的形式,将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系统耦合成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机制,从而形成一个高于农牧分离、各自独立的高级系统。农牧耦合系统能够将种植业资源和畜牧业资源进行循环使用,形成一个融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为一体且效益非常高的耦合系统。通过种植业带动畜牧业、畜牧业促进种植业,实现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

解决好“三农”问题,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因此,本书将基于农户生计的视角研究科左后旗农牧系统耦合问题,以寻求促进科左后旗农牧系统耦合的对策。农户生计包含农户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农户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就要提高生计能力水平、增强生计资本、调整生计策略。在一些生计方式单一、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市场经济不完善的地区,农户生计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表现为农户收入增长缓慢且收入来源单一。然而,这并不代表农户生计方式是不能改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计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正在重新建构一种新的生计方式。关于如何提高生计水平,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一个焦点:是生计活动还是生计资产对提高生计水平起决定性作用。

对内蒙古农户生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区或牧区,对半农半牧区农户生计的研究还不多。实现农牧系统耦合的关键是建立整体协调的种植区与畜牧区农牧生产系统,以实现农牧业生产系统之间的耦合。目前,虽然农业与畜牧业耦合工作已经开展,但农牧业产业化融合发展程度低,仍然是制约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农牧业协调发展和制约因素的机理以及结构调整优化的耦合模型的研究仍停留在宏观研究阶段,现有的微观层面适合于农户生计研究的耦合模型较少。

因此,本书拟从农户(种植业户、牧户)生计的角度入手,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构建农牧系统耦合评价模型,研究农牧系统耦合现状、耦合的条件、耦合的瓶颈、耦合的路径等,试图建立一个成功的耦合模型,不仅有利于恢复农牧业生态系统,还可以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lflcyuii+fvkXVDVDr5faZTgmury2xE5OUPmcMtom47ON5akSXPu8uwn+os2O3l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