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全球金融治理的理论渊源

一、全球治理理论

(一)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全球化一词最早是在1985年由美国学者Theodore Levitt提出的,指全球政治经济贸易上的联系不断加深,资源实现全球配置,全球意识逐渐兴起和人类在全球规模基础上持续发展。全球化弱化了传统统治的边界,使全球成为政治经济紧密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的内涵比国际化更加广泛、更加复杂和丰富,它是全球经济资源通过一定方式的整合,在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下,推动全球贸易、投资发展,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但全球化在促进和平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全球问题甚至危机,使人类社会面临挑战。全球化和全球问题的存在使得全球治理成为必要,全球治理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

1.全球治理起源于协商、解决全球问题的需要

全球问题主要由全球化产生,在缺乏世界统一政府的前提下,国际社会为解决全球问题的负面影响和维护国际秩序而进行全球治理。全球治理的“治理”是与一般意义上的政府统治不同的“治理”,它是改善社会秩序的过程,不是政府单方面统治,而是多方协调;它以各类国际组织的全球治理机制为基础,既涉及国家与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是各方利益交织的复杂结构体。

2.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存在因果关系

前者是因,后者为果。全球化侧重于经济发展的逻辑趋势,全球治理侧重于政治的管理方向。两者的因果关系表明,只有当一个全球治理体系合理有效时,才能促进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全球治理要不断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否则会阻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比如,“二战”后美国建立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稳定了国际金融和贸易的发展环境,推动了全球化的新一轮扩张。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低迷又表明了全球治理与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不相匹配。

3.全球治理虽源于全球化,但却超越全球化

全球治理的目标是主动管理和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并不是被动地适应全球化。全球治理所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也不是全部由全球化产生的,比如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并不是全球化直接导致的结果。只要是关系到全球人类命运和前途的以及世界各国现实需要的问题都是全球治理在全球领域共同管理的问题。

(二)全球治理理论的起源与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革命的推进,人类社会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全球治理的产生来自协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全球化在推动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全球性金融、货币、能源危机等方面的全球性问题也不断出现,这些全球性问题的发展与解决迫切需要全球治理的理论和实践。

全球治理的理论来自解决、处理全球性问题的实践。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全球卫生、环境、通信、救助等方面,一些西方国家就已开始国际合作的实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和平计划,提出以“公开外交、公海航行自由、贸易自由、全面裁军、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等方式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这被看作全球治理的最早实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具有充分代表性和广泛性的联合国的成立,被视为全球治理实践的正式开始,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调解国际冲突与矛盾、调和世界经济关系和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它在面临一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时,很难发挥一个世界政府的权威与作用。

西方发达国家的单一治理能力面临复杂全球问题的严峻挑战,全球治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全球治理的早期实践,但这些概念通常是解释性的或规范性的 。而学术界在冷战之后才逐步把全球治理的实践上升到理论层次的研究。1992年罗西瑙首次从学术上概括提出全球治理的定义与理论框架,他认为基于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行动就是治理,对这些行动进行管理的主体既有政府也有非政府、非正式的组织。联合国于1992年宣布建立全球治理委员会,并在1995年发表的《我们的全球之家》中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概念:“治理是公共或私人的各种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所有方式的总和。治理是一个协调不同利益并采取共同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包括各种正式的制度、规则和各种非正式的通过协商、契约等形式达成的制度安排。”自此之后,全球治理引起西方学术界尤其是国际关系学领域的高度关注,也意味着其开始从实践阶段进入理论建立发展的阶段。新自由主义者奥兰·杨(1994)定义全球治理是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组织参与的各种国际机制的总和 。约瑟夫·奈等(2003)定义全球治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主导各国进行集体行动的机制的总和,且集体行动受到该机制的制约 。张宇燕等(2015)认为全球治理是在缺乏世界统一政府的背景下,以国家为主的多元主体为解决全球问题和国际政治中的市场失灵,通过集体行动建立起来的各种制度、机制和规则的总和

(三)全球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全球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治理的目标、主体、对象、方式及成效等,即解决为什么治理、由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和治理的结果如何等问题。

1.治理目标的问题

确定治理目标即是解决“为什么治理”问题。从公共产品的角度来说,国际公共产品具有稀缺性、公共性的特性,理性的个人消费者通常不愿为消费公共产品而付出代价,而是愿意“搭便车”,从而导致出现“公地悲剧”等市场失灵现象。在一国内,可以通过一国政府的监管来治理这种失灵现象,比如通过交税、强制收费等。但在世界范围内,世界统一的政府监管是不存在的,国际公共产品的生产消费无法避免“治理失灵”,国际公共产品往往被过度使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全球治理的目标就是治理“公地悲剧”等带来的“治理失灵”现象 。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关系的角度看,全球治理根源于全球化的发展,既是全球化的结果,又是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与动力。全球治理的目标就是解决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不断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进程,进而促进全球化的发展。而治理失败会阻碍全球化进程。如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之后,对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缺乏有效的全球治理,导致全球化进程中断。全球治理要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就要构建和完善一系列维护全人类和平与发展、安全与福利、公平与权利的新国际秩序 ,这一新秩序要符合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

2.治理主体的问题

明确治理主体主要是回答“由谁来治理”问题,全球治理的治理主体与国家、公司的治理主体的共同特点是都是由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共同治理。全球治理的主体很广泛,包括主权国家与国家集团、国际组织、全球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全球公民网络和公民运动)与跨国公司等。“二战”后,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治理的利益、权力分配格局也在各治理主体的博弈中不断发展变化 。现实主义学派代表如Cochrane(2003)、Duffield(2014)认为国家是全球治理的主要治理主体,强调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Kagan(2003)甚至认为只有美国才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最关键的作用。从国家的角度看,全球治理的主体经历了由以美国为中心的单边主体,到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再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共同参与的多边主体的过程。许多西方学者如罗伯特·基欧汉(2004)认为全球治理中的治理主体并不只有国家,全球治理因为全球化的发展而拥有复杂的结构,国家间组织、非国家组织等也在全球治理中发挥重要的治理主体作用 。除了主权国家及国家间组织如联合国、IMF等,全球公民社会与跨国公司等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的治理主体。但是,国家主体和非国家主体之间在全球治理上并不是对称的关系,不管是权力分配还是管理的能力,国家主体都远高于非国家主体,国家主体与非国家主体间存在主要与补充的关系,这形成了当前非对称的全球治理的现实格局。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更深入发展,国家主体治理全球性问题的能力和影响会相对减弱,而非国家主体的治理意愿和能力反而会逐渐提高,全球治理主体间的关系会发生必然的转变

3.治理对象的问题

全球治理产生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及其负面效应即是全球治理所要治理的对象。全球性问题影响到全球所有的国家,其问题也非一个或几个国家所能全部解决的。如环境污染、贫困与疾病、战争与恐怖主义、经济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均为全球治理的治理对象。全球治理的治理对象还包括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当前出现的“逆全球化”“去全球化”浪潮,全球贸易投资下滑,英国脱欧使得欧洲一体化受到挫折,贸易保护主义横行,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投资、移民、监管政策均出现“逆全球化”趋势,全球治理与全球化的不匹配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收入分配问题、就业问题、难民问题等都需要全球治理的改革完善,也都是全球治理的治理对象。

4.治理方式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产生于“二战”之后的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在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上都没有反映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相对变化,全球治理在治理全球事务中的低效率使得治理能力滞后于国际体系变化的格局,甚至产生全球治理的危机。全球治理理论当务之急是选择更加有效的全球治理方式。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多元多层的治理方式能够提高全球治理的有效性,促进其公平合理、均衡发展。

Keohane、Nye认为全球治理可以分为超国家、国家和次国家三个垂直层次。Reinicke(1998)将全球治理划分为侧重于高低层次的垂直层次治理和侧重于多元主体治理的水平层次治理 。Kacowicz(2012)又将全球治理层次继续细分为自上而下、网络、从下而上、并行、市场类型和万维网治理等六个,概括了全球治理包括垂直、水平及混合的复杂结构 。吕晓莉(2005)认为在国家中心、有限区域和网络三种治理方式中,最有效的治理方式是多元多层的合作治理方式 。姚璐、刘雪莲(2013)指出国家在全球治理中是最重要的推动者,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市场类型是第二重要的力量,最后是全球公民社会,全球治理中只有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 。Goldin(2013)指出全球治理的有效性变革中的关键是建立国家政府间的关系,有意愿和能力的国家要在未来的全球挑战面前与潜在的跨国组织及公司建立一定的联系 。随着美国主导权的衰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全球治理面临有效性与合法性的质疑。学者们认为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应当向平等互利的、有充分代表性的共同治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方向发展 。从国际制度变革的角度看,完善的国际制度关系到全球治理的成果及有效性。全球治理本质是一种制度安排,制度设计在其推动全球治理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由于制度非中性的特点和选择性激励的存在,会促进全球治理激发制度的活力 。但制度的改革并非易事,全球治理的复杂性,比如大量纷繁复杂相互联系的国际协议会给国际合作带来阻碍,使得改革国际制度来推动全球治理的发展成为一项复杂的工程。关于如何实现对现有制度的改革,学者指出要发挥联合国的重要作用,使联合国成为全球治理的主导者,未来也可以广泛增加更多的治理参与者,如增加全球公民社会的参与、加深与其密切合作的关系,深化全球与区域层面的联系等 。同时,改革全球治理的平台G20机制的缺陷,使其保持活力,推动全球治理的改革完善

5.治理成效的问题

全球治理的治理成效解决的是“治理的结果如何”问题。主要是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评估全球治理的绩效,通常体现为对现有全球治理的国际体制进行有效性评估,包括评估各种国际体系制度的合法性、广泛性、完善性、政府能力、透明性、知识基础和相互联系等。

二、全球经济治理理论

(一)全球经济治理的起源与概念

全球经济治理在理论上的出现要晚于全球治理,全球经济治理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从全球治理理论体系中脱离出来,逐渐成为学术理论界研究的焦点。但全球经济治理的实践却要早于理论,20世纪初,全球经济治理的早期实践就已经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着全球经济治理实践的开始,但“二战”后的全球经济治理的治理主体主要是发达国家如七国集团(G7),“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并不包括在内,治理范围也局限于发达国家间的治理。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发展中国家明显增强了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意愿和能力。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G20机制在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成立,标志着全球经济治理进入真正的起步阶段 ,但一直到2008年前,G20都未发挥积极有效的治理功能,一直作为G7的补充者而存在。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后,G20为了应对危机而召开首脑峰会,并把G20确定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机制平台,这被看作是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全球经济治理,全球经济治理的概念也在此之后被广泛提及和使用。

由于全球经济治理根源于全球治理理论,许多学者使用全球治理的既有理论成果来研究全球经济治理理论。关于全球经济治理的概念,至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说法。斯蒂格利茨(2004)认为全球经济治理是经济理论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应用,以IMF和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组织是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工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13)指出全球经济治理的定义是“多边机构和进程在影响全球经济政策、规则和法规方面发挥的作用”。这一概念既突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作用与成效,又强调了多边机构和平台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二)全球经济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关系

全球经济治理是全球治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全球治理在经济领域的运用与拓展。两者的理论均来自各类主体通过各种机制进行共同治理的实践,全球治理侧重解决全球性的综合问题,全球经济治理侧重解决全球经济领域的具体问题 。两者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来说:从治理目标上看,全球经济治理服从于全球治理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总目标,但在总目标下又有维持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具体目标,即总目标中关于经济领域的子目标。从治理主体来看,全球经济治理与全球治理的治理主体基本一致,但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是国家间尤其是正式的国际组织(如IMF)和非正式的经济合作平台(如G20)。从治理内容上来看,全球经济治理的内容是全球治理的一部分,且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治理的关于经济金融领域的重要核心内容。从治理方式上看,全球经济治理拥有比全球治理完善成熟的机制。例如“二战”后为稳定国际金融体系建立的以IMF、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美元危机”建立的G7,以及2008年后为应对金融危机的G20机制的发展等,均是为解决全球经济金融失衡的问题而建立的较成熟的机制。

(三)全球经济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全球经济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也包括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方式、治理成效等。

1.治理目标

全球经济治理起源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在给全球各国带来机遇和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全球经济问题,如经济金融危机、经济失衡、能源危机、收入差距等,全球经济治理的目标即是通过一定的协调管理来解决这些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迫切问题。具体来说,全球经济治理的目标包括维护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维持收入分配的公平稳定,为此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全球经济秩序。全球经济治理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管理全球化市场的经济活动,对全球市场的经济失灵进行调节,对不合理的经济运行结果进行干预,在促进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调节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和收入差距。全球经济治理的目标即是在经济全球化带来全球经济不均衡、不稳定及缺少治理的情况下,更好地降低这些不稳定和不平等

2.治理主体

全球经济治理的治理主体同全球治理一样,也包括国家、国际组织、全球公民社会及跨国公司等。在缺乏世界统一政府的情况下,国家是全球经济治理主体的最重要的核心和主导,大国是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主导着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设计、治理秩序构建。在历史上的较长时期,全球经济治理因不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话语权而具有明显的霸权治理的特点。但单凭任何一个国家均无法独自解决全球性经济问题,全球经济治理的治理主体更注重通过国际合作进行共同治理。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正式的国际组织(如IMF、WTO和世界银行等)和各种非正式的经济合作平台(如G20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体作用和影响力。而全球公民社会由于治理策略不具有权威性,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策略选择的过程,对于全球经济治理能够发挥作用的大多是个别案例,很难发挥全局性的作用,它主要作用于那些如环境、贫困、毒品、艾滋病等主权国家不能完全涉及的领域。跨国公司是微观层面的重要治理主体,它们的生产经营同全球性问题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它们承担着全球经济治理的责任和义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权国家的政策选择和国际经济秩序的构建。

3.治理对象

全球经济治理的治理对象包括经济金融等诸多领域,具体来说包括:一是推动全球宏观经济的协调。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加深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提升了社会福利水平,同时也增强了各国尤其是大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外溢性影响,对与其有紧密经济联系的国家甚至全球经济产生或正或负的外部性影响。全球经济治理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机制协调沟通各国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减少政策的负外部性影响。二是完善全球金融治理。全球性的货币金融危机会对全球经济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各治理主体加强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协调合作,通过稳定国际货币体系、完善危机救助机制、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等,以完善的全球金融治理来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三是改善全球贸易投资治理。全球贸易投资格局对全球经济格局有着深刻的影响,建立开放、透明、公平有序的贸易投资体系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不均衡、贸易利益分配存在矛盾等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必然要求。四是国际能源合作的问题,即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资源、能源方面的协调合作问题。五是减少贫困的治理问题。对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应强化减贫、脱贫的多边合作,缩小南北国家收入差距 。六是完善全球会计治理。构建高质量的、统一的、被普遍认可的国际会计标准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使全球会计制度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治理主体通过一定机制共同协商解决全球性的会计问题,促使协调国际会计准则趋于一致,提高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系统的质量及普遍接受性

4.治理方式

全球经济治理通过合理的国际原则、规范、机制安排来实现治理目标。机制安排通常通过各种组织来实现。WTO、IMF、世界银行等正式的国际组织是全球经济治理传统的重要机制,而非正式的G7和G20机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进行共同治理的核心平台,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他国际经济组织产生重要的影响。另外,全球经济治理还通过区域经济治理的途径来实现。一个成熟的区域经济治理机制可以通过扩大外延、强化与周边国家的多边合作的方式,推动广泛意义上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

5.治理成效

全球经济治理的治理成效主要是对其有效性和合法性进行评价。评价全球经济治理的治理成效的标准包括:世界经济是否稳定增长及稳定程度,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及公平程度,发展是否可持续及可持续程度,贫困是否减少及减少程度,等等。多数学者认为全球经济治理能够有效维护稳定公平的国际秩序,治理的成效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评估标准来衡量 WlUw0NzB7SvyrrVr9ovW5KBjaheZeZe8uhUIDFEq9o+zvWlQw44IWPKjd6CXj05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